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四 )


为什么以往的北魏、西夏、金 。都那么极度地排斥汉化 。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在汉化的历程中 。例如辽国 。辽国就是彻底的汉化了 。到后来游牧民族的那股狠劲就差不多没有了 。可这也不是坏事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所以康熙朝起 。汉满官员在朝堂上讲汉语和满语是势均力敌的 。差别只是在于 。满文是官方文字 。满语也是官方国语 。不过这个“官方国语”是很没底气的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展开全国的语言普及 。整个中原 。汉人还是讲汉语 。对满族文化没一丝概念 。这个所谓国语是满语 。就是满族贵族们为了保持自己文化根源的一点倔强罢了 。
而康熙、雍正两朝的大臣年羹尧也是“满文”大师 。年羹尧会满语 。也会满文 。在给雍正的上书中 。就有满文的奏折 。
所以这是一个互相的过程 。满人和汉人高级官员都在互相学习自己的文化 。雍正朝的汉人大臣很多 。如田文镜 。如李卫 。特别是李卫 。他并不是读书出身的 。指望他学满文 。难度很高 。但他是雍正朝重要到不能再重要的经济台柱 。大家伙也得给面子他 。那如此一来 。看到他自然而然就要说汉语了 。皇帝是这样 。大臣也是这样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其实还有一个 。因为满汉蒙三个主要民族的语言隔阂 。其实清朝的“朝会” 。不是把三个民族的官员都放在下面一起议政的 。和以往的朝代不同 。除了在初一、十五等规定的时间会举行大朝会以外 。其他的时候 。皇帝议政都是把人直接叫过来 。那么这就考验皇帝自己的语言水平了 。因此清朝皇帝按道理来讲 。在入关后是必须满汉蒙三语都得会才行 。
到了乾隆朝 。汉化非常严重了 。
旗人子弟互相打招呼都是汉语 。连带着这些满族旗人竟然连武力值都下降了 。连拉弓都拉不到了以往的水平 。乾隆下决心拯救“胡风” 。下令满族要进满语 。而且要骑马和射箭双项精通 。这便是“国语骑射” 。
乾隆的“文化拯救” 。这其实和历史上的西夏、金朝的一些“去汉化”政策是一样的 。其实去汉化已经成为了不可能之事 。但起码要挽救基本的民族底蕴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乾隆朝之后 。汉人通过科举上来的越来越多 。而满族尊贵们、满族的进士们也都是熟悉了汉文化的底层逻辑 。虽然平时说着满语 。但在清朝后期的阶段中 。汉文化主导的民族融合已经高度完成了 。
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汉臣 。有他们的场合 。都是说汉语了 。
嘉庆朝的时候 。嘉庆还延续了乾隆的“国语骑射”的政策 。例如旗人参加科举 。那么他们就要懂得满文 。这个旗人不仅是满族人 。汉族人与蒙古族人亦是一样 。可是后来的咸丰、道光皇帝 。他们面临的是一个被列强虎视眈眈的大清 。这个时候他们也无心再去想满族文化地位高低的事情了 。再到同治及以后 。那就更不用说了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所以溥仪说自己满文不及格 。这一点都不出奇 。数十年时间 。改变一代人绰绰有余 。当汉人再度主导大清的走向 。朝堂中汉文就已经是主导地位了 。虽然大清明面上的国语 。始终都是满文、满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