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汉族人念汉字 。不管是学没学过汉文 。都可以听得懂;蒙古人念蒙古字 。不管是学没学过蒙古文 。也都能知道 。可是我们满族人 。说话要说满语 。写字却要写蒙古语 。为什么你们会觉得我们满语的编写 。会比别国的语言更加困难呢?
所以在万历27年 。也就是公元1599年的时候 。努尔哈赤手底下的学者创立了最早的 。没有圈点的满文 。一般叫做老满文 。
到了皇太极执政时期 。又对老满文做了修改 。成为了后来比较成熟的满语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清初时期 。在生存领域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满语仍然是满族人的主要的交际工具 。但是随着满族和汉族民族交往的加强 。满族人开始越来越多的学习汉语和汉族的文化 。为了避免被汉族文明融合同化 。皇太极就曾告诫过大臣说 。金国皇帝 。就是因为提倡穿汉族衣服 。学习汉族礼仪 。最后导致了亡国的后果 。因此王爷贝勒们必须要互相告诫 。让后代人知道祖宗之制 。
在清朝开国之初 。满语被朝廷定为国语 。官员的升迁教育 。政府公文 。教材和翻译等方面 。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满文的地位 。努尔哈赤时期确定了使用满文书写公文的制度 。皇太极时期规定所有的文书只能使用满文 。到了顺治时期 。由于需要要处理大量的汉族事务 。文件中才开始同时出现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
有趣的是一开始在诉讼的时候公文必须使用满文 。这个规定让很多司法领域的汉族官员苦不堪言 。在康熙年间 。因为汉族官员看不懂刑事笔录 。没有办法在判断案件的时候给出有力的意见 。最后只能随大流 。别人说怎么判他们就怎么判 。成了摆设 。这样对于司法公正绝对是一个伤害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 。后来在犯人口供上面才加了汉语 。
除了官方文件 。满族文字还被用来翻译汉语经典著作 。书写家谱等等 。那些传授满文的先生们还经常使用满语来讲小说 。内容有《三国演义》 。《封神榜》《西游记》等等 。甚至在春节的时候写对联也使用满文 。
此外政府对于八旗子弟尤其重视满语教育 。他们先后在各地设立了学校 。比如在顺治年间的时候要求八旗子弟在10岁以上必须要入学学习满文 。当时叫清书 。
顺治皇帝多次强调教授学习满语的必要性 。尤其是在八旗子弟的军事训练中非常的普遍 。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文章插图
清朝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满语的地位 。还把满族文字作为科举科目之一 。对于满语不合格的人进行惩罚 。满语水平的高低成为官员升迁或者降职的标准 。在雍正4年 。大学士徐元梦因为翻译奏章错误被革职 。在雍正7年又宣布 。八旗汉军如果不能够用满语回答问题 。就会很难得到升迁和任务 。乾隆皇帝还专门指派官员来监督满族王公子弟学习满语 。每年举行两次考试 。如果不懂满文就不能当官 。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就因为不懂满语而辞职 。比如乾隆年间的户部侍郎 。新任的浙江巡抚达都就是因为年纪大了 。学不好满语 。只能辞去巡抚的官职 。
尽管统治者下了大力气来扶持满语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随着满汉交往的密切 。经过了满汉共存的双语阶段之后 。满语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
入关之后北京旗人里面既懂汉语又懂满语的人慢慢增多 。到了康熙末年 。北京城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能够说汉语 。而在民间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使用汉语交往 。到了乾隆年间满语已经沦为了第二语言 。到了嘉庆初年 。北京已经形成了不能翻译甚至不认识满文的局面 。到了同治皇帝之后 。满语逐渐失去了行政上的地位 。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公文和奏章都被汉语取代 。
从官方到民间 。汉语逐渐在各个方面全面取代了满语;从地域来看 。抛弃满语使用汉语的过程呈现从南向北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 。雍正和乾隆年间是满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过渡期 。到了嘉庆皇帝之后 。汉语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到了鸦片战争的前夕 。关内的满人基本上全部放弃了满语 。
在历史上 。汉族经历了多次的军事征服 。宗教传播 。甚至一度被其他民族统治 。但是汉语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性和强大的稳定性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任何民族都很难摆脱对汉族对汉语汉字的依赖 。都会或多或少被影响 。甚至被同化 。满语虽然曾经成为国语 。但是也难以逃避这样的历史命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