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了一部美妙的中医古书中

    每次走进平凉市庄浪县中医馆,古色古香的布置,草药香味似浓还淡,悠远绵长,总让人好像走进了一部美妙的古书中 。看到馆里大夫案头厚厚的书册,不由想到这句话:书中自有“养生堂” 。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系统,效能不同,不可互相代替 。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充沛、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 。中医一再强调,只有按照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真正颐养天年 。《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闻而择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道德经》《养生论》《抱朴子》《颜氏家训》等谈及或专门论述养生的专著,本身就是一部部观点鲜明、论述精妙的文学作品 。        养生不单单是如何吃,它贯穿于人们日常起居、生产劳动的每一个环节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几乎囊括了养生术“推拿”的全部知识,养生和文学水**融,互为依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典文学中吟咏药草和保健食材的作品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菊花茶、莲子羹、玫瑰露、桂花糕……以花为药,看着悦目,听着悦耳,让人陶醉其中 。      文学本身就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现代人多呈亚健康状态,各种慢性胃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都与长期的情绪不良有关 。好的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共鸣,在忘我的阅读中,能起到很好的移情作用 。或悲或喜,或哭或笑,把淤积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借文学作品宣泄出来,又不会产生负面社会影响 。文学作品中众多源于生活的场面让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长期淤积在普通人心底的郁愤通过文学形象得以抒发,焦虑焦躁的心情随着剧情的开展得以排解 。      形神共养是中国养生学中重要的一个观点 。神如何养?大家都会想到闭目养神 。身体困乏时,闭目养神最好 。关键是凡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心里被喜怒哀乐壅塞着,人就难得平静,就不能闭上眼睛养神 。即使勉强闭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事闹腾得更厉害,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非但养不了神,还会失眠 。养生专家讲“气生百病” 。情志抑郁于内,可生百病 。有相思成病的,有喜极而狂的,有惊骇而亡的……都是情志没能及时排解,引发疾病 。当然,现实中这样极端的例子很少,多见的是口舌生疮、心烦失眠、面红目赤、大便秘结等,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五志化火” 。      凡因情志抑郁而生病者,在爱好文学或从事文学创作者身上却鲜有发生 。为什么?辛弃疾的《丑奴儿》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想看,折磨人的情绪,在作者那里,很快会变成或长或短的一首诗、一篇散文,或者更委婉深沉的小说,总之不会郁积于心的 。而爱好文学的人,在遇到挫折时要么引经据典用名言警句为自己打气,要么钻到书海中暂时逃避 。而书最会安慰人,一本书没看完,事儿已想开了 。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读出黄金屋,读出颜如玉来,但是书中千真万确有的是沧海桑田,有的是穷通之理,读得多了,便是最好的修身养性 。所以文学大师、国学大师们多长寿 。当我们畅游书海、博览群书时,只要稍稍注意不要太劳累了眼睛和肢体,书籍才真正是老少皆宜、高大上的“养生堂” 。【走进了一部美妙的中医古书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