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器”指人才 。意思是说一些优秀的人才大都出自北方 。南方不如北方多 。我认为这样说是不妥当的 。某一时期 。某一范围出现偏多的现象是有的 。这是有原因的 。
一般讲某一时代 。有文化影响力的地方、起事创革命的地方 。人才多些 。如刘邦的重臣 。大都是他的老乡或童年朋友 。还有朱元璋 。也是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些人最早跟刘邦、朱元璋打天下的 。立了战功 。也不能说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人才 。原因是他们没赶上这个机会 。孔子的成名弟子 。大都齐鲁人 。别的地方的学生他们没有做孔子的学生的机会 。不如孔子的弟子有名气 。清军入关 。汉人做官的机会少了;洪秀全在南方创革命 。太平天国的官员大都南方人 。北方人就没有这个机会 。道理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 。人才到处都有 。不能肯定绝对说哪多哪少 。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南北榜的事 。应该是发生在朱元璋时期 。明初开科取士 。因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 。读书人多 。中进士的也就多 。有一年 。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北方举子直接闹到朝庭 。说是主考是南方人 。偏坦南方举子 。朱元璋弄清原因后 。虽明知是北方文化落后的原因 。但为了平衡士心 。稳定社会 。命令重考 。录取了一批北方人 。受到北方士子的拥戴 。器指容器 。而容器有大小 。古时把有本事有才能的人 。比如名臣名相名人等 。称为有大器 。不过 。明朝南北用典不太合适;前边已经说过 。明初国都在南京 。朱元璋先有南方才统一天下 。南方当时读书人就是比全国其他地方多 。说有大器的北方比南方多是不对的 。明朝开国大儒大才如宋廉、刘基、解晋、方孝儒 。以及后来王阳明、张居正、海瑞 。以及后来唐伯虎、江南入怪等 。都是南方人 。只有戚继光是山东人 。
其他观点:
“长大之器 。俱出北方 。南人虽有才华 。多轻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问答这个问题之前 。先提示一句 。我们在讨论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时侯 。最忌断章取义 。这句话就是很容易引起地域歧视的理解 。中国人常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性格的人和不同特质的文化 。在文化上表现出来 。就是南北的差异 。
孔子说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大约就是南此文化差异的最好总结 。北方人性格稳重而近山 。南方人性格灵动而近水 。恰好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源流儒家和道家一个发源于北方的齐鲁 。一个发源于南方的荆楚 。一个近山 。一个近水 。成为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 。
明白了这一点 。就会知道 。南北之争 。体现的是两种文化品格之争 。不存在地域歧视的问题 。也无所谓谁高谁低 。
上面这句话 。出自明代名臣杨士奇之口 。这是他与明仁宗朱高炽谈论国家科举选才事宜时说的话 。事出《明史记事本末》 。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由于文化学术品格的不同 。南人与北人之间互相看不起的事 。是常有的 。北方人把南方人的聪明灵活称为“油滑轻浮” 。南方人把北方人的稳重看成是固执迂腐 。宋明之后朝廷里的党争与这种处事及品格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因此 。朝廷中南方人上台 。则多提拔南方人 。北方人上台则多提拔北方人 。为了达到南北方的平衡 。明代科举取士的时候 。按南北方的不同 。先设置一定的比例 。这除了南北之争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照顾教育不发达地区 。使得各个地方 。都能有人才脱颖而出 。
这祥 。我们就可以看一下高士奇与明仁宗的谈话了 。
杨士奇说 。科举的时候 。应该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统筹兼顾 。但朱高炽说 。南方人的学问比北方人好 。言下之意 。明显是说科举应多取南方人 。在这种情况下 。杨士奇说出了上面的话:“南人虽有才华 。却轻浮 。长才大器 。多出北方 。”大家应该知道 。杨士奇自己是标准的南方江西人 。如果南方人是轻浮的 。包不包括他自己呢?
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杨士奇像
北稳重 。南轻灵 。是中国文化大体的地域品格 。但文化上的南北与今天地理上的南北是不一样的 。以上述《明史记事本末》所列为例 。就可以看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