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成语韦编三绝的解释


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成语韦编三绝的解释

文章插图
【成语】: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 。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
【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成语韦编三绝的解释】【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 。韦编三绝 。”
【近义词】:悬梁刺股 三绝韦编 牛角挂书
【反义词】:偶一为之
【例句】:对于读书 。他有着极高的兴趣 。非得韦编三绝 。完全读懂 。方肯罢休 。
【成语故事】:
孔子名叫孔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 。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 。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 。没有事儿 。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 。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
孔子年轻时候 。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 。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 。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 。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 。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 。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一职 。但是看不惯鲁定公整天不理国家政事 。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 。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 。并一路向列国推说仁的政治主张 。可是 。那个时候 。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 。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 。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 。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
最后 。孔子回到鲁国 。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 。像《诗经》、《尚书》、等 。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 。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 。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 。门下弟子有上千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
在春秋时期的书 。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 。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 。称为竹“简” 。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 。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 。多则几十个 。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 。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 。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 。把《易》全部读了一遍 。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 。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 。他又读第三遍 。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 。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 。又为了给弟子讲解 。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 。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
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 。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 。形容勤奋读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