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二 )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黄疸儿的母乳促进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
而牛奶和非黄疸母乳婴儿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通过研究kohno发现母乳中有一种因子在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母乳中活性强,其对影响婴儿胆红素代谢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在消化母乳时可导致远期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
3、肠道微生态原因
胎儿期间消化道内是没有细菌的 。新生儿出生从口腔、鼻以及肛门大量细菌迅速进入机体,其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并于第三天已接近高峰,并维持着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
这些细菌不但参与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而且还合成维生素K、B , 同时肠道中某些细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转化肠道内的胆红素形成粪胆原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
但是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 。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本病确诊后不需要特殊治疗 , 对于足月健康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在医生的监视下鼓励少量多次喂奶 。一旦血清胆红素高于15毫克/分升(256.5μmol/L)暂停母乳喂养72小时改配方奶 。
胆红素可以下降原来水平的50% , 恢复母乳喂养后,胆红素浓度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 。在暂停母乳期间,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的充分分泌以便以后继续母乳喂养 。
对于血清胆红素在15~20毫克/分升(256.5~342.012μmol/L)的患儿建议停母乳改配方奶进行光疗 。早产儿当血清胆红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应警惕,及早干预 。
美国儿科学会近年来制定的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办法供参考 。
1、补充配方奶+光疗;
2、停母乳+光疗;
3、停母乳不光疗;
4、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光疗 。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 迄今为止很少有胆红素脑病的报告 。因为最近有人报告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因此对于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的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应密切观察给与适当的处理 。
不过早开奶,勤吸奶、保证孩子的奶量,让孩子吃饱以刺激肠蠕动,增加大便排出仍是减少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一个好的措施 。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是比较多见的了,那么要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情况的出现,就要母亲在怀孕期间做好预防 , 宝宝出生后已经合理的照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