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一篇好的微小说?( 二 )


同时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有内涵的 。它应该具有矛盾错位 。能负载小说的主题 。能包容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决定微型小说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关键 。
微型小说不是随手拈来 。信手写出的 。它不是残丛小语 。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而是作家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应该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仅仅用一个特征 。一句话 。就能够把任何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它应该是一种简单明了而又智慧的方式 。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索、思想困惑 。要从中得到一种确证 。浅白直露、一泄无余 。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因此 。这个内核 。这个聚焦点 。必须包含矛盾错位 。能负载小说的主旨意蕴 。能容载社会、政治、人生、历史 。令人思索;能在单一中见出丰满 。单纯中见出丰富 。
这个聚焦点从何而来呢?一是从生活中发现比较单纯、单一的矛盾错位;一是将生活中某些独特的感受加工、改造为矛盾错位 。
二、要善于提炼聚焦点写微型小说 。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点 。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孕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 。或是将生活感受加工 。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 。无论那一种形式 。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 。还不一定深刻 。有待典型化 。同时 。仅有一个聚焦点 。还构不成情节 。构不成小说 。还有待于把它“完形” 。编织成一个比较完整单纯的情节 。这里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将聚焦点典型化 。使它能负载比较大的生活内容;一是将聚焦点完形化 。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 。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
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 。写了一个空虚无聊 。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待业青年 。有一次他玩了一个无聊的寄信游戏 。写一封诉说自己痛苦与绝望的信给自己瞎编的地址:“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没料到 。他竟每月按时收到杭州路十号袁小雪寄来的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信 。他振作起来后去回访、感谢袁小雪 。没有料到这个“袁小雪”竟是一个两月前已经患癌症去世的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在去世之前 。留下了一叠信 。嘱老伴每月寄一封去 。这是一篇用真挚的爱来呼唤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作品 。据作者介绍 。这篇小说的原始素材有两个:一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真的玩过这样的寄信游戏 。不过那确实是一个像袁小雪那样的女孩 。等到作者在秋天踏着黄黄的秋叶去看她时 。她已静悄悄地死去了三天 。二是那位老教授的故事 。他是在一个小车站听陌生人讲的 。在素材与作品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看到 。作品中的矛盾错位:“我寄出了一篇非常无聊的信 。却收到无数封非常认真非常真诚的回信” 。在生活中是存在的 。不过他并没有照搬 。而是将原型中的女孩改为病残心理学教授 。并且在这个事件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理想和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 。他也将基本情节作了合乎情况的加工、改造 。使之更为完整 。
黑孩写《小日本》则是另一种情形 。小说写的是一个秀芝的姑娘 。带着一个始终不肯对人倾吐的感情被迫嫁人 。最后抑郁而死 。这篇小说是么来的呢?据作者介绍:“有一天 。我回家探亲 。在海滨公园处 。母亲指着前边一个卷毛的男孩对我说:”那是你的同学小日本 。恋着他的女孩子很好 。只是病死了 。死得极惨 。‘母亲深重的一声’极惨‘ 。立刻有一下震动穿过我的身体 。我拉住母亲 。要求她讲述《小日本》中的一些事 。那’极惨‘的女孩子不肯结婚 。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 。使得人生的枯荣顷刻间都变得淡化起来——女孩虽然已经’极惨‘地死去 。但是 。她那因为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 。却因此而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为膨胀着生命的活力 。“
从作者的介绍可以看出 。生活中最初始的感受 。并不具有矛盾错位 。它还是一个单一混沌的感受:女孩子带着不肯倾吐的内心秘密死去 。只是在作者了解到有关事情后 。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评价 。才将它改造成一个包含矛盾错位的意象实体:“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 。却因此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加膨胀生命的活力”——在这里 。作者将单一、单纯的感受 。加工改造成了矛盾错位 。从而使它获得了微型小说的特质 。作者获得这个聚焦点后、作品的内核、灵魂也就确定下来了 。作者进一步的工作 。就是将这个意象实体完形化 。通过情节的前后延伸 。将这个意象实体生动、完整的再现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