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论语,为什么说“学而第一”?


《论语》各篇以首章首句二字作为题目 。既是定例 。也是有意为之 。题目主要提示了各篇所要论述的主旨 。《学而》篇主旨在“学” 。《为政》篇主旨在“政” 。《八佾》篇主旨在“礼” 。《里仁》篇主旨在“仁” 。以后各篇亦不离此四个主旨 。
《学而》篇共十六章 。各章均围绕“学”展开 。又分别侧重于不同的主题 。总起来说 。各章主题相互关联 。前后照应 。是一篇完整论述“学”的大文章 。第一章为全篇立论 。主题就是“学习” 。可谓全篇的总纲 。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立场上看 。整部《论语》乃至整个儒家文化所讲的也无非就是“仁义道德”四个字 。但若真正深入研读《论语》 。则会发现 。《论语》直接论述的却并非“仁义道德” 。而是“学、政、礼、仁”这四个字 。从根本上说 。《论语》论述“学政礼仁” 。目的还是为了论述“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与“学政礼仁”二者之间具有体用关系 。“仁义道德”是“学政礼仁”的主体核心 。“学政礼仁”则是“仁义道德”的外在运用 。体用关系融会贯通于一切事物之中 。在“仁义道德”中 。更进一层的主体核心是“道德” 。“仁义”是“道德”的外在运用 。“仁义”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道德” 。而在“道德”之中 。终极核心是“道” 。“德”是“道”的外在运用 。“德”存在的终极目的是“得道” 。
“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一切由“道”生发出来 。一切又都归之于“道” 。在儒家、道家等学术概念产生前 。中华所有文化统一于一个“道”字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对“道”的阐释角度、方法有了分歧 。到东周后期 。逐渐集中于儒家、道家 。道家专注于对“仁义道德”主体核心的阐释 。所以有《道德经》 。而儒家则侧重于对“仁义道德”外在运用即“学政礼仁”的阐释 。所以有《论语》 。
《论语》产生、传播的目的是教育人“得道” 。这是儒家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 。是道家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 。也是整个古代传统文化存在的终极目的 。要“得道”就要理解“道” 。但儒家思想认为“道”的主体至隐、至深 。不能直接用语言阐释 。只能借助于“道”的外在运用间接阐释 。以之类推 。直至“仁义道德” 。其主体核心都至隐、至深 。都只能借助于其外在运用来作间接阐释 。所以 。具体到《论语》 。其所能直接阐释的只能是“学、政、礼、仁”的概念了 。
然而 。“学政礼仁”的概念在《论语》中显示的也不是很明确 。往往隐藏于其它概念之中 。这源于《论语》一书的编排思想 。《论语》每一篇章的编排都特别讲究 。富有深刻含义 。《论语》表面上是圣人的语录 。其实是一部理论性强、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著作 。其在儒学中的地位 。不亚于《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地位 。因而可以称之为儒学经典 。或简言之:儒经 。
其他观点:
那是因为 。天底下第一等之事 。为“学”也!
《论语·公治长》里:
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
孔子还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孔子是一个把“学习”这件事真正落实并贯彻其一生的人!不愧为圣人!
而且 。孔子不是光光学而已 。他是“时习之”的!
就是说 。是把学到的东西时时刻刻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的“活到老 。学到老”!

在看论语,为什么说“学而第一”?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在看论语,为什么说“学而第一”?】先贤 。我觉得我们都要尊重他们 。虽然他们已不在世 。但是为我们留下了真正宝贵的财富 。虽然 。传承到今天 。不少意思已经被曲解 。但是挡不住我们去探索它的原本面目 。不说为先贤继绝学 。也不说为后世开太平 。只说自己的理解 。合理不合理留给他人去评判 。《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学而第一”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这句话的重要性 。或者说是它的价值性 。占据了整部论语的一半 。甚至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 。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 。老师教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去练习、复习 。是很快乐的 。这么一记 。就是十几年 。期间从来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在我拜读了一些作品后 。不禁感叹:误人子弟多少年?。∠认统桃盟担憾潦ト耸?。要对每一句话 。熟读玩味 。“将圣人言语切己” 。学以润身 。放自己身上 。切己体察 。“不可当一场话说” 。以为这句话好理解 。轻飘飘放过了 。学习 。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如果不是 。为什么孔子要说“悦”?我们回过头去 。看看自己上学的那会儿 。对于学习是什么态度?快乐还是不快乐?再回过头来 。看看现在正在上学的孩子 。对于学习 。他们快乐还是不快乐?当然 。还要看看我们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学习的?当然了 。要直视着老人或者是镜子 。要摸着自己的良心说 。那么 。既然是不快乐 。我们要怎样去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先来说一说“学习”这两个字、这一个事情 。学 。《说文》说“覺寤也” 。繁体字是“學” 。上面是两只手以及工具和材料 。中间是需要编织或制作的某个东西 。下面是一个“子” 。意思是有些事情是从小就要去学、去做的 。才能从中有所体悟 。习 。《说文》说“數飛也” 。繁体字是“習” 。上面的“羽”代表“鸟儿” 。下面的“白”代表“太阳” 。意思是鸟儿不停地在天上飞来飞去 。像在练习飞翔 。一个人 。从出生那一天起 。他就对周围陌生的世界有了一个好奇心 。一个人从出生到牙牙学语、会爬、会走路、会跳……这些“本领”是通过“模仿”“大人” 。并且经过不断的思考练习实践 。而得到的 。当孩子刚开始牙牙学语 。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 。我们未必能够听得懂 。孩子的心里会“舒服”吗?虽然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舒服”“高兴”“不高兴”是什么 。但人是有“本能”的 。它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你的身体语言当中 。当小孩子刚刚开始模仿着“学走路”的时候 。应该有摔过跤吧?摔跤了 。会疼会哭 。会要“大人”抱抱 。是不是应该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苦乎?不亦痛乎?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以现在的观念来讲 。人类的语言不能够表达所有的思想 。同样一句话 。不同的人 。说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同理 。同样一个字 。不同的人 。写出来也是不一样的 。同理 。同样一句话 。在不同的场景中 。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那么 。我们应该要怎样去理解“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这句话呢?我们学习 。要跟那些有“高尚品德”的“大人”学 。要去“模仿”他们 。他们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我们“受教”了之后要去做 。做了之后有所体悟、要自我反省 。反省又有所感悟之后再去教授给其他的人 。自然就是“悦”了 。因为“说”在古代是通假字 。通“悦” 。你把你的经历、经验、感悟“说与”他人听 。你好我好大家好 。自然就是“悦”了嘛 。当然 。或许之后的我会推翻现在的言论 。但目前来说 。这是我所理解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就像如今的去医院看病一样 。往往是哪个部位有不舒服就去查哪个部位 。不会去查整体 。因为花钱太多了 。往往好了一段时间之后 。又复发 。很少彻底治愈的 。所以 。从整体上来看《论语》才会比较全面的认识它 。你才会觉得更为精彩 。公众号:子仙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