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是东北辽宁 。就讲讲秋天打稻子的情景吧!
那是1968年 。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0月4号到了营口高坎 。割了几天稻子就开始打场了 。整个生产队的男男女女都在一个场院里 。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
一个大马力电动机用皮带连接着三四台打稻机 。打稻机外形类似滚筒 。滚筒纵向均匀排列木板肋条 。木肋上镶嵌着纲丝半环象棘突 。令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挑滑车 。所不同的是这个滚筒外面有个防护罩 。合上电闸之后“嗖”的一声咆哮起来隆隆作响 。沉积一宿的稻尘从打稻机的缝隙窜了出来弥漫在空中……待黄色烟尘消散之后转速也正常了就开始脱稻粒了 。
那时候打稻子是半机械半人工 。劳动强度非常大 。打稻子是个力气活 。需要全身配合 。直径近500毫米的一捆稻子分三四把打完 。双手握紧两个小臂夹着 。手中的稻把快速左右旋转放到打稻机上还要靠腰功 。两只脚像生根一样牢牢站在地面上 。我第一次操作时没掌握好要领 。手中那把稻子整把被机器带了出去 。打稻机的拖拽力很大 。人整个身体也跟着前倾着实吓我一跳!经过老农手把手指点尝试几次之后才开始正常操作 。
打稻子这个农活是流水化作业 。需要分工合作环环紧扣密切配合 。还要根据体力劳逸结合 。轮流穿插操作 。站在打稻机前是主力 。需要有人事先把稻子捆打开 。脱完粒的稻草要及时清走 。脱下的稻子源源不断堆积要马上迎风扬场 。靠自然风力剔除稻草和瘪稻子并不停用竹扫帚打扫稻子堆 。有时稻子就直接落在你身上劈头盖脸 。那种感觉很奇特麻酥酥的 。是雨打芭蕉 。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总之有时会勾起你的许多联想 。许多时候打稻机甩出的稻粒打到你的脸上手上是很疼的 。尽管带了防尘帽和玻璃风镜也防不胜防 。(防尘帽和玻璃风镜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到了今天的21世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几乎都没见过 。那个物件可以成为古董了 。)
那时候的人都是有多大力使多大力 。在我的印象当中没有偷懒耍滑的 。人是这样 。机器也跟着超负荷运转 。打稻机经常憋车 。电动机和皮带空转 。社员就用专门的皮带油往皮带上涂抹靠增加摩擦力来带动打稻机运转 。经常发生打稻机轴瓦处冒烟起火 。是稻草碎屑被高温引燃 。说到这里 。似乎那个稻草的难闻的糊巴味儿又闻到了…
打完稻子扫除杂质后就开始装麻袋 。一麻袋200斤我那时17周岁也能够扛得起 。当时已经进入十月中下旬天气转凉 。全身包裹的严严实实 。经常是通身大汗 。防尘帽 。折叠风镜 。口罩 。甚至戴着围脖裤脚扎紧 。收工回到青年点照镜子一看脸像个花猫一样……当端起饭碗 。吃着那闷好的新大米饭 。刚出锅的大米饭 。上面有一层淡淡的绿色油汪汪的 。那可真叫香?。?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记得 。而且记得很清清楚 。那可是最忙的活 。热火朝天 。那是喜庆丰收的景象!
文章插图
在北方 。每年忙种前后收割麦子 。芒种前十天左右 。天气基本上都是很好的 。温度又高 。俗语说的好 。麦熟三响午 。先是收薄地的麦子 。后收湖地的麦子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 。全部人工割麦子 。人们戴着草帽 。肩上打着毛巾 。袖子一 撸 。甩开膀子就开始割 。渴了喝水 。累了歇一会 。头顶烈日 。脚踩热土 。吹过来的风都是热的 。割完麦子 。就用扁担挑或者用车子推把麦子送到场里 。
文章插图
最早是以集体小队为单位 。麦场里根据麦子的干湿 。把割来的麦子垛起来或者摆放凉晒 。然后把凉好千麦子摊均匀 。套上牛 。拿着石头圆柱转圈圈打麦子 。时不时的 。使牛的人还打起号子 。咿儿呀的听不懂 。后面还有人用叉翻麦草 。从里往外麦草成了一个大圆圈 。圈子里面就是打下来的麦子 。把草弄走垛起来作中饲料 。把麦子堆起来放在宽敞透风的地方 。试风口 。几个年纪大的把麦子用木锨铲起 。迎风摔上去 。三四米高 。刮过来的风把麦糠草吹的干干净净 。还有用扫把把麦堆上的麦草轻轻掠去 。然后把扬好的麦子按人口分掉 。整个麦场里好热闹 。号子声 。扬场的 。垛草的等等 。干活的人来人往 。活象清明上河图一样 。很美很漂亮 。
推荐阅读
- 南亚第一强国的印度,其海军实力有多强?
- 舍友做过什么让你恶心的事?
- 印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 老人常说: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如何解释这段话?
- 意大利的军事实力与印度相比如何?
- 当你反感张锡峰所说的“土猪拱白菜”时,你究竟在反抗什么?
- 印度军队真的像大家说的这么弱吗?
- 深圳开发制作小程序的流程是什么?
- 多少在家的留守妇女与丈夫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