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甘石

炉甘石《中国药典》:炉甘石拼音Lú Gān Shí
英文名GALAMINA
【炉甘石】别名甘石、浮水甘石
来源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 。采挖后,洗净 , 晒干,除去杂石 。
性状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灰白色或淡红色 。表面粉性,无光泽,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 。体轻 , 易碎 。无臭,味微涩 。
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 。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 , 即生成白色沉淀 。
(2)取本品粗粉1g,加稀盐酸10ml使溶解 , 滤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 , 或杂有微量的蓝色沉淀 。
炮制炉甘石:除去杂质,打碎 。
煅炉甘石:取净炉甘石,照明煅法(附录Ⅱ D)煅至红透 , 再照水飞法(附录Ⅱ D)水飞,晒干 。
性味甘,平 。
归经归胃经 。
功能主治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不作内服,外用适量 。
贮藏置干燥处 。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炉甘石拼音Lú Gān Shí
别名甘石(《品汇精要》) , 卢甘石(《医学入门》) , 羊肝石(《现代实用中药》),浮水甘石(《中药志》) 。
出处《外丹本草》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 。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
原形态菱锌矿(《石雅》)
三方晶系 。晶形呈菱面体,但少见 。一般多为土块状、钟乳状、多孔块状等 。颜色因杂质而不同,纯净者为白色 , 含铅者为深绿色,含镉者为黄色 , 含铁者呈褐色 。条痕为白色 。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依菱面,成107°之斜角,仅显晶集合体始有之.断口参差状 。硬度5 。比重4.1~4.5 。性脆 。常见于闪锌矿氧化带中 。
生境分部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戌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 。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咸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 。气无,味微涩 。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 。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 。不熔融 。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 , 热时黄色、冷后则变为白色 。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 。此石中的锌,往往为少量的铁(二价)所取代 。另外,有的炉甘石品种尚含少量钻、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 。青岛和济南的炉甘石 ,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并含少量铁、铝、钙、镁等杂质及极微量的钠 。
煅炉甘石 , 主要成分为氧化锌 。
药理作用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刨伤 。一般用5~10%水混悬液(洗剂),亦有用油膏者 。
炮制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 。煅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 , 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弃去 。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 , 将滤出的细粉干燥.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 。(每煅甘石细粉100斤 , 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