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本最先想的是选择实力最强大 。变法风气最足的魏国 。也成功的把自己的才学展露了出来 。但是即便是受到了公叔痤的强力引荐 。也得不到魏王的重视 。想着自己在魏国是没有发展前途了 。那么只能自己在想法子看还有哪国适合自己的 。那么为什么商鞅最终会选择秦国呢?
文章插图
商鞅剧照
一 。秦孝公的招贤令 。秦孝公为求变法所发的招贤令言辞恳切 。诚意十足 。其中有句“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这句话的分量和心胸没有几个人可比 。就是说有谁能使秦国强大的 。我愿意跟他共享秦国 。这份诚意太足了 。令人不得不想来秦国来看一看 。商鞅也是其中之一 。虽说还没想好选择秦国 。但是却被秦孝公的这份招贤令吸引着 。想来看看 。
二 。秦国的现状非常符合商鞅的变法诉求 。秦国穷 。非常穷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 。我都一无所有了 。还怕什么改变?还能变得比现在更差?还有秦国没有山东诸国的各种限制 。没有固有的变法框架 。没有各种繁文缛节的限制 。可以说得上是白纸一张 。另外秦孝公的诚意在那 。他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变法图强的 。所以秦国的现状非常适合商鞅的变法 。
三 。秦国人才奇缺 。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由于秦国缺乏人才 。商鞅在此可谓是一家独大 。没有相应的人来跟他分权 。质疑他的变法 。而秦孝公也只能依靠他一个 。给与他最大的支持 。他就相当于秦国的支柱 。骨干 。核心 。这样对于他的变法可谓是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天下再也找不到比秦国更适合他的变法土壤了 。
所以也就是为什么商鞅最终选择秦国的原因了 。因为天下虽大 。秦国虽然不是最好的 。但却是最适合商鞅的 。同时商鞅也是最适合秦国的 。
其他观点:
【战国时期,一身才学的商鞅为什么会跑到偏远贫穷的秦国实行变法?】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公孙鞅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魏国 。少年时代的公孙鞅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 。
公孙鞅所在的国家魏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李悝 。推崇法家的刑名之学 。在魏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使魏国的为量一度强于其他诸候 。李悝死后 。留下一部记录自已的思想与政见的著作即《法经》 。公孙鞅日夜研读《法经》 。反复揣摩法家理论的要旨 。并投到当时魏相公叔痤的门下 。任中庶子 。为公叔痤掌管家事 。以期得到施展抱负显露才能的机会 。
公孙痤也非常器重公孙鞅 。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 。让他有一展才能的机会 。不幸的是 。这样的机会还没有到来 。公叔痤便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了 。
一天 。魏惠王亲自到丞相家看望公孙痤 。看到丞相已被疾病折磨得气息奄奄 。惠王不免为日后丞相人选问题忧虑 。一段安慰的话语之后 。他问道:“丞相的身体万一有了不测 。将有谁可以辅佐我的江山社稷呢?”公孙痤听了这话 。回答说 。臣的手下有一年轻人叫公孙鞅 。虽年少却有奇才 。军国大事可以委任于他 。愿大王能重用他 。
不久 。公孙痤便逝去了 。惠王把他的荐言当作病重时的胡言乱语 。没有采纳 。而公孙鞅也觉得自已依托敬重的人离去了 。空怀一腔热血而无所用 。便感到心头是那样的沉重 。一股怀才不遇的怅惘时时侵在他的心头 。他开始冷静地分析时局 。考虑自已的去处了 。既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 。为什么不到他国投靠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展才能呢?刚巧 。这时他听说西边的秦国即位不久的秦孝公有图谋大业的雄心 。正在四处求贤 。招揽智能之士 。那里也许是一显身手成就功名的地方!公孙鞅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秦国的 。
公孙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 。在秦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 。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 。秦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奠定了日后逐鹿中原一统六国的基础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 如果让你回到春秋战国,你会选择哪个诸侯国?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 如果评春秋战国十大名将,会有谁?哪位武将实力最强?
- 战国时的魏国谁在位时最强?
- 越国那么小,勾践成为春秋霸主的时候,晋、齐、楚等大国在干嘛?
- 吴、越为什么没列入战国群雄?
- 单凭军事实力,战国七雄谁最强?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会首先成为第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