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是“而立之年”,这里的“立”指的是什么?( 二 )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 。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 。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 。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按照南怀瑾的解说是这样的: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 。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 。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 。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 。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 。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 。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 。根据他丰富的经验 。以及人生的磨炼 。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 。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 。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 。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 。才不怀疑 。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 。到了五十岁 。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 。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 。这里问题又来了 。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 。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 。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 。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 。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 。学问修养 。到了六十岁 。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 。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 。不生气 。你骂我 。我也听得进去 。心里平静 。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 。是很活泼 。很明确是非善恶 。对好的人觉得可爱 。对坏的人 。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要这样平静 。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 。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 。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 。这家包子做得好 。就拿来吃 。“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 。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 。要放在《为政》篇里 。这经验太重要了 。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的经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 。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 。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一般人的理解是 。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实际上应该是 。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 。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 。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 。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难做寸进而与人斗牛 。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 。你们爱说不说 。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本应如此 。面对质疑、求教 。能够从心所欲解释自己的学术体系 。赏析 在本章里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作者 《三十而立》选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2]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 。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 。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 。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 。帝师张禹精治《论语》 。并根据《鲁论语》 。参照《齐论语》 。另成一论 。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 。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 。念张文 。’由是学者多从张氏 。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