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二 )


乾隆54年的时候 。已经79岁高龄的乾隆 。准备开科考选拔人才 。等到最后的试卷都成交上来的时候 。他看到试卷里面排名第十的人名字叫做胡长龄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文章插图
如果名字起得不好 。就算是状元 。也有可能把名字划掉 。比如说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拔得头筹的应该是广东举人朱汝珍 。坏就坏在了他的籍贯 。以及他的名字 。
如果把名字单拆开 。可能发现不了什么 。但是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之下 。让慈禧太后联想到了明朝国姓朱 。再加上当时孙中山、康有为这些“反派人物” 。都是出自广东 。慈禧直接把朱汝珍名字划了 。
后来又往下看了几人 。发现有一个名叫刘春林的人 。慈禧认为 。这个名字有春风化雨的寓意 。就把他钦定为了第一名 。所以说 。只要名字取得好 。在以前很有可能改变自己一生 。
其实古代状元长的也都挺帅的 。如果缺胳膊少腿的人 。肯定也不好拿出去见人 。但是也不是没有长得丑的人 。比如说康熙年间的探花刘凤诰 。他就是一个独眼龙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文章插图
这句话一看就知道是讽刺刘凤诰的 。希望他能够知难而退 。但是刘凤诰显然不想放弃 。他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
乾隆又紧跟不舍:东启明 。西长庚 。南箕北斗 。谁是摘星汉?刘凤诰回答道:春牡丹 。夏芍药 。秋菊冬梅 。臣本探花郎 。
康熙听完刘凤诰的回答 。立刻哈哈大笑 。毕竟康熙本人也不是昏君 。对联能够对得如此工整 。还有什么不要的道理呢?本来拿不到探花的刘凤诰 。也被康熙钦定为了探花 。
其他观点:
科举制发源于隋朝 。完善于唐、宋 。在明朝达到顶峰 。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告废除 。这项制度先后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是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下 。考生们先要通过院试考中秀才 。此后依次参加乡试、会试 。以及殿试 。
通过了乡试 。就成为了举人 。举人可以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知县 。对于老百姓而言 。知县已经是很大的官阶了 。著名故事“范进中举”里 。范进考中进士就高兴到发了疯 。乡试后是会试 。通过者被称作贡士 。这之后便是殿试 。由皇帝亲自出题和选拔 。最终获得前三名分别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又称为“三甲”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文章插图
在科举考试中 。状元是最高等级 。第二名为榜眼 。第三名为探花 。自然状元的名誉要高出很多 。而状元有时候又皇帝指定 。所以 。他的能力才华未必这的就是第一 。会试时皇帝亲自出题考验 。判断考生水平往往就有了一些变数 。
我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看到 。状元及第 。慢慢的欢心喜气 。他们戴上红花 。骑着高头大马 。在街上巡行 。这不光是炫耀自己的功名 。也彰显皇帝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功德 。
状元自然也得长帅气 。若果长得对不起观众 。就有可能被皇帝将一个等次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文章插图
由此看来 。古代科举的前三甲并没有完全按照实力排名 。跟王艮一样被人为排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们 。往往都会尽心尽力 。开始并不会把官职差别看得太重 。相反 。当了状元后 。行为举止都置于别人的监督之下 。稍有不慎还会引来非议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到了后来 。探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热捧 。因为探花有一个“美差”——争做“探花郎” 。
实际上 。探花的称谓在唐代就有了 。宋代开始把殿试的第三名被叫做探花 。唐太宗之后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慢慢推行开来 。这种近乎完美的选拔人才制度对当时的读书人充满了诱惑 。唐太宗李世民每每看到天下大量人才赶赴京城 。就非常高兴 。在他手里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大唐高管层面的人数明显增加 。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好机制往往会激发更大的活力 。为了能够在进士考试中取得功名 。有人不会停止脚步 。头白了、眼花了 。能进入前三甲 。那真是要大摆宴席的 。
而出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的大诗人孟郊 。四十六岁考中进士 。高兴得几乎要简直不像样子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