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就“八法”所反映的治疗思想作一探讨( 二 )


补法 是针对人体正气(气血阴阳)不足 , 给以补养裨益的治疗方法 。其作用是通过补益,以使气血阴阳达到正常水平,恢复平衡状态,消除衰弱证候,并可驱除邪气 , 即扶正祛邪 。在补益过程中,应注意四点:一要弄清虚之成分,即是气、血、阴、阳是单一不足还是相兼而虚;二要辨明虚之所在,即气、血、阴、阳亏虚之脏腑定位,并应明了相应脏腑的功能与特性,力求做到投其所好 , 顺性而补 。三要知晓气血阴阳之间、脏腑之间的关系,确定直接补或间接补 。四要把握补益时机,若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致邪痼难祛;若余邪未?。橙挥貌?nbsp;, 则会有闭门留寇之弊 。
乱者和之 调解燮理
健康的人体是一个保持平衡动态的,有序、和谐的有机整体 。一旦发生病变,不仅可呈现“虚”、“实”两种病变形式 , 而且可见到“乱”的病变状态,而治乱宜用“和” 。
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以祛除半表半里之邪,或燮理脏腑、表里等之失和状态的治疗方法 。
和解者,专用于邪在少阳证(半表半里) , 此如《伤寒明理论》所言:“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这是一个正邪相持、进退不得的状态,故宜追邪于少阳使其清散而解,益气和胃、扶正以驱邪外出,两相配合犹如枢机拨转 , 邪祛正安 。
调解者,主要针对脏腑关系紊乱,如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等 。肝气不舒,最易横逆乘脾犯胃,对此治当抑强扶弱,以疏肝健脾、疏肝和胃来燮理相互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 , 相安无事 。
寒热逆之 正治纠偏
任何疾病除了有虚实状外,往往还有寒热属性,这是阴阳偏胜的结果,如“阳胜则热 , 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其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 , 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或“疗寒以热药 , 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 。
温法 是运用温热剂来治疗寒证的方法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及实寒、虚寒之别,表寒者宜辛温 , 里寒宜甘温,均宜分清寒之由来及所在,择用温散、温补、温通等法 。
清法 是运用清凉剂来治疗热证的方法 。因温热病证有表热、里热之分,气分热、血分热之异,在脏、在腑之别及虚热、实热之属,因而用清凉剂时必须详加辨别,择药选方,如表热证宜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宜苦寒,虚者宜甘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涼血等 。
温法与清法是中医学逆势纠偏、对抗治疗的一类方法,用之不当易致纠偏太过,伤及正气,如温热药易伤耗伤阴津,寒凉药易苦寒败胃,故宜恰当配伍,避免纠编致弊 。
由上述可知,“八法”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治疗思想,揭示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规律 。虽名曰“法”,实际上是“则”,是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原则,适用于某一类病证或病理变化 。此外,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往往存在多种病理变化,单一方法难以适应 , 因此应视情结合运用 , 全面兼顾 。正如《医学心悟》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只有真正领会“八法”的意蕴 , 才能准确找到治疗的切入点,指导恰当的组方用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