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对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的阐释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性 。中医古籍中不乏对于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的阐释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
《医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
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着眼点始终在人,古代医家每在危急重症时候并不是一味着眼在疾病,多是采取“留人治病”的思路,这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
《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
《本草备要》: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 。
《医学真传》: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
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古代中医经典指出预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疗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 , 见肝之?。未? ,当先实脾 。
前一条阐释的是未病先防 , 后一条则属于既病防变 。
致中和
中医的“致中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医强调“勿太过与不及”,《内经》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养生都要“以平为期” 。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外经微言·补泻阴阳篇》: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
《素问经注节解》:饮食之味,贵于和平,然其性实有寒热之殊,偏于寒则凝滞闭涩,偏于热则炎烈焦枯 。
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 , 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关怀、爱护、同情之心 。
《本草纲目》: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 , 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
《言医》:医何以仁术称?仁 , 即天之理、生之源 , 通物我于无间也 。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犹己之病 。
《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 。故曰:医乃仁术 。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大医精诚》以启迪后人 。“精”指中医的医道精微,要勤求古训,追求高层次的医术;“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虚怀若谷 , 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和弄虚作假 。
《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 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
《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
《医学源流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 。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治必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