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于哪一年 科举的利弊分析( 二 )


南宋状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过一官.父亲只是一个普通读书人 , 一家人长期身居低层,他入仕后,丹心报国,壮烈就义 , 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 。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和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父母都是种田人 。
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身为嘉庆帝师 , 官居高位,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 。嘉庆皇帝惩办贪官和绅时,王杰是主审官 。王杰是后世公认的乾、嘉两代名臣 。王杰晚年告老还乡,嘉庆皇帝对他的称赞是:“直道一身立庙廊,两袖清风返寒城” 。
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草民们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龙门,身居高位的,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和、洪钧、钱大听、林则徐、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状元、进土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 , 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 , 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 , 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 ,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它无疑对中华民族 , 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 , 即“八股取仕” 。
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 , 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因此 , 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 。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国的科举制度,给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401页)
我们应当遵照列宁的教导,把科举制度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多年的官制史中,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 。我认为1300年的科举制度,主流是好的,积极进步作用占其主导地位,不能因其有巨大的进步作用而掩盖其晚期的严重弊端,也不能因为晚期的严重弊端而否定其巨大的进步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