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害怕死亡 青少年为何热衷死亡诅咒


青少年害怕死亡 青少年为何热衷死亡诅咒

文章插图
【青少年害怕死亡 青少年为何热衷死亡诅咒】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 , 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 , 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 。祝博士认为 , 它会潜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虽然让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义的,是通过“正义的力量”整治“邪恶的力量” 。
据报道 , 那些使用死亡日记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报复” 。祝博士分析说 , 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暴力的时候,受欺负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以牙还牙,报之以谩骂、殴打 。二是,有一种阿q精神 , 通过暗地诅咒 , 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而对方已经受到报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
自欺欺人的“成功报复”,无法带来真正的宣泄
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靠对虚拟世界的想象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 。填写“死亡笔记”就是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 。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的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 。有学生表示,这样可以获得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
“但是,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泄方式 。真正的宣泄,是要最终把身体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放松的效果 。但是,死亡笔记上写名字,就如同古代给小人扎针 , 仇恨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处,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只是一时的快感 。”祝博士说 。
追求“死亡” , 体现了人的“避害的本性”
近年一份调查表明 , 中国15岁到3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死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 ,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无独有偶,一种“死亡游戏”也曾于去年在中小学校园风靡一时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有着一种怎样的意义呢?
弗洛伊德心理假说中曾说,每个人都具有“死亡的本能”,这是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 。死亡本能可以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
祝博士认为,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当人面对积极因素时,会选择积极应对 , 所谓趋利;当面对消极因素时会选择回避困难,获得解脱,也就是“避害” 。而“避害”的极致表现,就是追求死亡 。“这个时候 , 人们会认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避开焦虑、痛苦,为了彻底寻求解脱,选择了自杀 。”
死亡笔记流传就像发了烧,而引起发烧的病毒已经侵入社会当中
“死亡笔记在中学生中的这种流传,就好像一个人发了烧,但是引发他发烧的病毒应该早就进入了社会 。”祝博士认为,这不是一个笔记的问题,而是折射了很多它背后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