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良医”“名师”德为先

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医师承工作一直很重视,把传承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 。为使传承工作更具广度和深度,又将博士后制度引入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当中,以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进行更为深入地发掘与传承 。做为师承博士后导师和学生,可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倍加珍惜 。“良医”、“名师”德为先
“良医”,若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德艺双馨”的医生 。在古代,对“良医”的评定是非常严格的,德行高尚 , 技术精良者方可名之 。言“德”,先师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德行如此者谓之“良”,此之言告,为医者当须谨守;言“术”,“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必须沉潜医道,博览群言,这是对从医者的要求,也是“良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
“名师”从字义来看,“师”是对传授知识技艺之人的称谓,而对中医传承来说,“师”是具双重意义的 。因医者既要治病又负有传授的责任,具有教授能力的,方可为师 , 但技术水平有高低 , 唯达到为人师表者 , 方可为“名师” 。
如今对“良医”、“名师”更有新的要求,即以德为先,无德不可为医为师,更难成“良医”、“名师” 。应该看到 , 追求“良医”是时代的需求 。昔范文正公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即道出仁政仁术,同为一体 , 说明良相与良医都是为民服务,是负有重要责任的崇高职业,同受社会尊重 。所以加强医德医风的培养,弘扬“大医精诚”的精神,是此次师承博士后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 应需努力 。
在实践中修炼
医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解除患者痛苦的过程中,培育仁心,修炼品格,从而修炼成为良医、大师 。这是修身的追求,要求从医者应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而中医的发展又需依于临床 , 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人,是以整体观的理念、天人和谐的精神,去济世治病 。
当一个人步入“杏林”之门 , 首先就要领悟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之事亦莫过于医,因此从医者要有“瘦因吟过万山归”的精神 , 去深刻感悟治学的艰巨性,才会树立探求真理的决心,迎难而进,方可入中医之堂奥,成为良医 。用贴近时代的话来说,自身的修炼 ,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专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急功近利”、学业难成的局面 。老一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去面对后学,这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中医的传承 。
至于如何做好传承,首先老师要负有使命感 , 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教育学生,不仅是教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关心病人,要培养好的医德医风和忠诚的敬业思想 。特别是对这批博士后的传承更寄予厚望 。因此要看到传承既是技术经验的传承,又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 并要认识到高层次的人才,往往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比拼,更是品格和素质的较量 。因此要以“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持”作为心灵的修养,这也是人格魅力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