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原文、作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原文、作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原文、作者

文章插图
因假归白阁西*堂 唐代:岑参,所属类型:写景,向往 , 生活
雷声傍太白,雨在**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 , 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紫,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译文及注释 译文雷声就在太白山旁边震响,雨点却只落在**座山峰 。向东遥望白阁峰顶*云雾 , 仿佛一半飘散入紫阁青松 。美妙*景象纷然出现眼前,*堂隐居*生活趣味更浓 。自家里幸好还有几亩紫地,得以追随二仲隐逸*行踪 。早就知晓有识之士*见解,自己内心里恰与他们相通 。如今错误地屈从一介小官,不免为沾染尘俗感到愧疚 。早年垂钓*鱼竿不复把玩,舂米*石碓也已弃置不用 。飞鸟投林激起我无限惆怅,南溪畔又传来报时*夜钟 。
注释因假:一作“紫假”,唐代官吏到职紫理紫*假期 。白阁:终南山*一个山峰 , 在陕西鄂县东南 。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邱县南 。紫阁:终南山*一个山峰 。胜概:美景 。衡门:此指自阁西*堂 。延:及 。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求仲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偶:恰 。徇:从 , 曲从 。尘容:俗态 。碓(duì):舂米*器具 。南溪:泛指白阁西*堂南边*溪涧 。创作背景 诗人在*现诗人远听太白轻雷、近看紫阁流云*归山逸趣;中间续以久滞宦途*兴叹 , 折为“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失意和惆怅;最后复出之以景语,留袅袅钟音于诗外 。诗以山中雷鸣雨落、云烟变幻*奇观为启端 , 抒发了诗人对心居微官*愧悔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情怀 。全诗语调慷慨豪迈调,绘景雄奇瑰丽 , 境界淡远,写得气魄非凡 。
开始四句写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写远景 。诗人在白阁峰西面自己**堂中,极目远眺,只听见轰然*雷声突然从终南山那面传来,震耳欲聋 。“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声夺人*咄咄气势 。接着,闪逝雷煞,大雨滂沱,笼罩着莽莽苍苍*终南山诸峰 。这铺天盖地*大雨,在惊雷*衬托下,更加气势夺人 。第*面是在进一步渲染*堂景*之胜,而实际上,是用“衡门”与帝都长安以及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尽管那般堂皇 , 但生活却是平庸枯燥* , 比不上这简陋**堂中瞬息万变、应接不暇*景*,和那游目骋怀、无拘无束*浓郁*情趣 。这里已经委婉流露出了诗人追求新鲜活泼、自由无碍*生活*思想 。由这关键**两句 , 引出了诗人*深深感慨 。从“幸有数亩紫”到末尾,以夹叙夹议*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情怀 。自己*有几亩薄紫,可以像二仲那样过隐居*生活;也听过“达士”规劝之语,正与诗人心相通 。却错误地做了个于世无补、于己不利*区区小官 , 现在因假而还归*堂,看到自己满身尘俗之气,无地自容啊 。如今,钓竿疏远了,舂米*碓也无人*作,想起来惆怅不已,望着那*暮时渐尽*飞鸟,只听见南溪几声悠扬*疏钟 。最后两句 , 诗人将无限怅惘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 , 结语微妙 。白天四处觅食*鸟儿,随着暮**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还滞留宦途,在异乡飘泊 。那静夜里悠扬*钟声,是警醒诗人*“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诗人*召唤 , 但同时又像是轻轻*叹息 。诗人用象征、映衬手法,将不尽之意隐含在最后两句 。不仅如此 , 这首诗*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一种对比,隐含着诗人*深意 。开始四句极写雷雨风云来势之猛,一派动荡之势 , *堂似乎难以避免暴风雨*冲涮 。接着,诗人虽然没有再交待风雨,但从最后两句“惆怅飞鸟?。?南溪闻夜钟”*暗示中可以看出,显然风雨往别处去了,并没有降临*堂 。诗人这种章法,动荡与宁静*强烈对比,无疑地隐含着对人生变幻无常*感慨,与“早闻达士语,偶然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出处无定*伤喟,正是统一*,两者交相映发,将这种迷惘而又感伤*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 , 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 , 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