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怎么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能怎么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能怎么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文章插图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一、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为 。
合同欺诈是指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在订立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从而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决定,不平等地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
二、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存在明显区别 , 主观方面,二者的故意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时间不同;客观方面,二者欺诈行为的种类、完成形态、行为方式、程度不同,侵害权利属性不同 , 法律后果也不同 。然而,仅凭以上理论上的区别,很多时候仍然难以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区分开来 。实践中,对二者进行区分时,应格外遵循以下两点:
(一)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非法占有目的”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必备条件,要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可以分阶段进行:
第一 , 合同签订之前 , 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行为人的一个“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此时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比较难找到事实依据 。就算司法机关能有一双慧眼继而识别出合同一方当事人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 因此时双方当事人并没有签订合同,没有实际的经济交往 , 因此也不能认定其为合同诈骗罪 。
第二,合同签订之时 。
首先,看行为人是否虚构主体资格 , 若是一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并不真实或者存在瑕疵,我们便可以推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其次,看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的能力 。司法实践中 ,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大致可以分为有完全的履约能力、有部分履约能力和完全没有履约能力三种,应分不同情形视具体情况加以认定 。
第三,合同签订之后 。
首先 , 看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的履约行为 。
其次,看行为人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若行为人取得标的物以后即潜逃或行为人取得标的物以后将标的物用于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等 , 就应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
(二)非法获取财物数额的大小 。合同诈骗罪是数额犯 , 即立法要求行为人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而合同欺诈行为对数额没有要求 。从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来看,“数额较大”在本罪中是客观方面的必要构成要件,其除作为量刑情节之外,还具有定罪意义,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与否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
但是,除此之外 , 对合同诈骗罪的定罪当然也要结合前文论述的“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来认定 。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尚不够“数额较大”,则该行为只构成合同欺诈,行为人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即可 。如果行为人获取的非法利益已达到“数额较大”,但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该行为也只能构成合同欺诈 。
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时,其非法所得数额才能成为影响欺骗行为法律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认定非法获取财物数额时应注意区分:在既遂状态下,应以犯罪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实际损失为标准来认定其数额,诈骗未遂时,应以诈骗分子行骗的数额作为“诈骗数额”,因为该数额最能反映合同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主观上希望占有的数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