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当时只有简牍传抄,图书流传十分局限,加之战火兵燹 , 《伤寒杂病论》一度散失 。此后,该书一支经西晋王叔和重新编撰,通过官方流传,如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 , 以及由日本回流我国的《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等;一支散落于民间,如《唐本伤寒论》、民国时期现世的《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涪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支由仲景后人保存,如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
现在所能见到的各种《伤寒杂病论》传本中,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明确记载,这是经过仲景反复修订之后留下的原稿,故对仲景学术贡献很大 。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年,1934年)陕西长安名医黄竹斋到宁波天一阁寻访仲景佚书,经名医周岐隐结识桂林罗哲初,知罗君家藏有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 。1935年,依据罗哲初的手抄本抄得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白本),1939年筹资镌刻公世,木刻书版现存南阳医圣祠,为国家二级文物 。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的序文中说:“吾家伤寒一书 , 相传共有一十三稿 , 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 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四个重要信息:一是仲景《伤寒杂病论》共有十三个版本;二是经有王叔和编撰的版本是第七版 , 也就是说现在的通行本脱胎于《伤寒杂病论》的早期版本;三是《伤寒杂病沦》还有更完善的版本,第十三版是否存世,尚不知道 。四是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是第十二稿 , 属于晚期版本,其内容应该比早期版本更完善 。说明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 是仲景遗书再现 。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乃仲景遗书、源自家传,其内容丰富,对诸多版本经文校勘、释惑解疑 。它比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多载方88首 。
如关于少阴病,对宋本《伤寒论》少阴篇、《金匮要略》的校勘有20处 。关于厥阴篇,对宋本《伤寒论》的校勘有7处,对《金匮要略》的校勘有10处并且多出4条条文 。如对白虎汤经文的校勘是“伤寒脉浮滑,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既合医理又合文理 。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白本不仅结构严谨、说理明细 , 经文排列井然有序,而且订正诸本脱讹之处不遑枚举;不仅使伤寒、杂病合壁连珠 , 而且使伤寒、温病得到完美的统一 。其中有论治温病之文计二卷七篇 , 详细论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分类证治,奠定了三焦辨证的雏型,出现了卫气营血理论的萌芽 , 并且将脏腑辨证运用于温病的脉因证治之中,为重新认识《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之说提供了确切的注脚 。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内容丰富无校勘痕迹、说理清楚释疑解惑,我们要做的是敬重它、研究它、在临床验证它,光大仲景学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