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春节习俗:关于广西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广西春节习俗:关于广西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广西春节习俗:关于广西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文章插图
广西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特别为您整理出广西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广西,走近广西 。
南宁地区习俗
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 。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 。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 。按壮家独特的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 , 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 。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 。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 , 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 , 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 , 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舞牛更是有趣 。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
桂西春节习俗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的喜庆气氛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 。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 。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
舞春牛更为有趣 。“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 , 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 。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 。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 , 哪里就有歌声笑声 。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 。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
打扁担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 。”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 。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 , 约排了柠 , 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 , 不能比其浏亮也 。”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 , 响遍了壮族山乡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 , 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 , 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 , 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 , 声声相异 , 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 , 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 。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 , 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 , 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 , 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 , 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 。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 , 尽兴而散 。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 。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 , 必将生命长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