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汗是标记“邪路”先关注

正汗实际是无汗和汗多的中间状态,不是单纯针对无汗的发汗所能比拟的 。正汗既是邪的出路,又是健康在肺系的表现,所以着眼正汗来治疗,不仅兼顾邪的出路,而且更多是瞄着健康的大方向来治疗的 。
【正汗是标记“邪路”先关注】“发热”是自愈能力的一种集中表现,如果我们能树立起“珍惜发热”、“感激发热”甚至“创造发热”的尊重自愈理念 , 很多的慢性病会变为急性,变得容易治愈,而不是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越多 。
有人问,笔者目前的理论体系如何概括?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归结为5句话:“邪路”先关注,正汗是标记,健康是目标 , 脾胃是前提 , 自愈是保障 。以下分而言之 。
“邪路”先关注
治病先看是否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与之相对的“精气夺则虚”会在“脾胃是前提”中论述),如果是,则首当攻邪 , 经方汗吐下法都为攻邪而设,这种情况下邪势扭转可以不去扶正而正自复 。
这可以比喻为敌人兵临城下,还未入城 , 城内人心惶惶 , 影响了正常的秩序 。这时,打出士气、壮我之威是最要紧的,一战定乾坤,大势扭转,正常的秩序会自动恢复 。
攻邪要点在攻,方药剂量以“胜病”为准,不可先入为主“议药不议病”不敢用大量 , 桂枝汤方后“半日许(6小时)令三服尽”给攻邪为要做出了表率 。这时候蹑手蹑脚、贻误战机就是对人体“犯罪” 。
笔者日前治一怀疑股骨头问题的50岁女性患者 , 发病10天,膝、胯关节不能弯曲,疑为大病 , 终日惶惶 。辨析后认为是夏日中寒湿之邪,起病急而重,治以大剂量甘姜苓术汤;干姜用60克,3剂病愈十之八九,剂量减轻再服3剂症状全消,停药随访已如常 。由此可知经方攻邪,药少力雄,不可不用大量,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只会贻误战机 。
“邪路”先关注中讲的是“出邪之路”而不只是“邪”,意在强调,不仅要攻邪、“给邪出路”,更重要的是疏通“出路” , 如果“出路”能随时保持通畅,很多时候就不会结成病态 。
如一患者自诉,幼时能食而不病,全赖脾胃的自愈功能——只要吃多了会自行吐掉 , 吐掉以后还可以继续吃,一切如常,丝毫不影响健康,不必服药 。《伤寒论》中讲“汗出”、“小便利”则“不能发黄”,便是在讲出路通畅的重要性 。
如此看来,出路通畅不仅仅是讲攻邪,还有未病先防的意思 。如同大禹治水,主要工作是在平时疏通河道,而非洪水到来时疲于应付 。另外,“邪路”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调邪的出路,还强调了邪的来路,控制来路 。
正汗是标记
正常的出汗包括4个方面:范围要遍身均匀、量要微微、时间要较长、态势要和缓 。同时符合以上4点才算正常的出汗,其他汗多、无汗、汗出不均匀如但头汗出、乍寒乍热的乍汗等都不算正常的出汗 。
无汗而发属于正汗法 , 大家容易理解,但汗多要止属于正汗法,则很多人容易产生误解 。这里需要强调,笔者提出的广汗法意在得正汗,所有的无汗需发、汗多需止、不匀不缓需调等都属于广汗法的范畴,不要一见到广汗法,就以为是单纯发汗 。
正汗实际是无汗和汗多的中间状态,不是单纯针对无汗的发汗所能比拟的 。正汗既是邪的出路,又是健康在肺系的表现,所以着眼正汗来治疗,不仅兼顾邪的出路,而且更多是瞄着健康的大方向来治疗的 。
此外,正常出汗虽是健康表现,但对于整个身体来讲 , 出邪之路不只在汗,如二便、吐、月经等都可以认为是邪路,不仅是出路、也是来路 。如果因为汗出正常就恣意妄为,将治疗时的医嘱统统抛到脑后,肆吃生冷、昼夜颠倒,那么当汗排出邪气的能力弱于其他来路积聚邪气时,病就会再次发作 。
健康是目标
何为健康?有学者从字面上进行了考证,认为健是人有气力的意思;康是道路通畅的意思 。笔者认为健康的本意是针对中医的气与气机而言,气足、气机通调便是健康 。
不过当代学者把健康泛化到精气神各个方面了,提出了健康的四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道德观,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应该说接近古代真人的水平了 。
笔者对于健康的认识仍回归于气,即气足而通就算健康,并且把这作为治疗最终目标 。由此 , 治疗整体程序应为:复平——复正——持正 。复平是恢复不正常状态的平衡,这个状态应该已经脱离疾病了,在亚疾病和亚健康的状态;复正是恢复到正常健康水平的平衡;持正是把正常的健康状态保持住 。
立足于健康来思考,退而求邪的出路通畅、来路可控、汗出正常而无?。唤腔て⑽浮⑼诰蜃杂芰Α⒓右蕴岣咔笱幽?。健康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立足点,是医生保驾护航的终点,也是患者完全自疗自愈的起点 。
脾胃是前提
脾胃居于人体之中,和中医之“中”在名称上的重叠不是巧合 。笔者曾提出:治病就是治脾胃,养生延年责之于肾,养神怡情责之于心 。后两者应该都是患者自己做的,医生最多是给出方法,而治病医生承担的任务要略多些,于是做中医的应该都会重视脾胃,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 。
如果脾胃已经坏了,再吃也无益,这就提示患者,如果某个医生开出的药物让你的脾胃越吃越坏,无论开的是中药还是西药 , 你一定要明白,他不是“苍生大医”,而是“含灵巨贼” 。
《内经》讲“精气夺则虚”,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治疗呢?笔者认为运化脾胃是关键 。脾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脾胃身兼两项要职——“农业部长”和“办公室主任” 。前者的工作是“运化” , 后者的任务是“斡旋” 。通过“运化”使身体内的气血化生源源不绝,通过“斡旋”使体内各部门之间和谐运行、同时让人体对外界自然变化的适应从容和缓 。
脾胃好就会身体壮、缓冲能力强 。脾胃好是人体能够自愈的前提 , 也为在应急状态下用药攻邪产生速效提供了保障 。与前面讲的“邪路先关注”联系起来看 , 我们可以认为“急病急攻无功便是过;缓病缓补(脾)无过便有功” 。
时下有很多医者在求“无过”,升降出入、一气周流,实际上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外邪较强“疾如风雨”时,会缓不应急、贻误战机、导致邪气层层深入 。
《汤液经》有一传本谓《辅行诀用药法要》 。何谓“辅行”?就是在自身修炼脾胃、精气神的“主行”过程中,如果有应急才用药“辅行” 。即强调养脾胃是个“主行”过程,让缓病自愈;强调攻邪是“辅行”,治疗急病必须有担当,“速去其邪,以存正气” 。
当然如果是针对少年,病急也可不攻,因其“生机旺盛、随拨随应”,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缓剂呵护其脾胃,助其自愈 。
如笔者治一6岁男童 , 湿疹诊治半年,遍服中西药物无效,朝令夕改,孩子的脾胃和医生的思维都忙得不亦乐乎 。患儿来诊时瘙痒剧烈,不可谓不急 。笔者以小剂平胃散合保和丸加减方 , 嘱忽视皮损,关注脾胃,守方缓调,一月间皮损轻重反复,二月间大势已定,服药三月皮损消退,脾胃健旺,随访1年未出现反复 。
自愈是保障
医者治疗之功,多半要归到患者自愈的头上,只有明白这点 , 医生才会不狂妄,才有可能保持一颗敬畏自然之心、以不破坏人体的自愈能力为己任 。
以荨麻疹为例,急性者不出7日可治愈;慢性者则极难治疗,病史10年者不在少数 。急性者 , 占90%以上,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缓解症状,二是保持外散的方向 。可以说,医生要做的就是不要把本来急性的治成慢性的就可以了 。
有些医生说自己治疗急性荨麻疹有绝招,说穿了一点都不绝 。是患者的自愈能力没有受到损害,只是一时被抑制了 , 这个时候医生只要帮一下 , 让患者不要恐惧 , 等他的自愈能力开始起作用,病就治愈了 。
而慢性荨麻疹医生有绝招的并不多 。因为超过一个月,荨麻疹还没有治好,身体的自愈能力一定不会很强,所以如何治疗都不会很“绝” 。此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慎作息、节饮食、畅情志,用缓剂中药守住脾胃,候其正气来复,疾病自愈 。对于慢性荨麻疹“绝招”很少灵验,最可靠的办法是“稳招” 。
其他的疾病也多可分出缓急来,可以参考急慢性荨麻疹的策略来应对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慢性变急性的过程中,医生千万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
比如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发热”甚至“高热”,有些医者会对症退热 , 而笔者的原则是“在不影响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任其发热” 。“发热”是自愈能力的一种集中表现,如果我们能树立起“珍惜发热”、“感激发热”甚至“创造发热”的尊重自愈理念,很多的慢性病会变为急性,变得容易治愈,而不是久治不愈、甚至越治病越多 。
笔者治一南京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限顽固肥厚,治疗一段后,出现发热和红疹,笔者嘱“静观待变”,发热和疹子经过一个没有干扰的自然过程后自行消退,同时顽固的银屑病皮损也变得散而?。笮瘟票涞煤苋菀?。笔者提醒自己:这是患者自愈能力的作用体现,不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笔者可以自豪的一点,只是在机体自愈的过程中没有阻挠和破坏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