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15岁已到了结婚的年纪(及笄是指多少岁)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古代女子15岁已到了结婚的年纪(及笄是指多少岁这个问题,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现做如下总结 。
小句子分享:80、对的那条路,往往不是最好走的 。
在古代,女子很小就会出嫁,而如何看她到了出嫁的年纪呢?人们通常会观察女子是否及笄,也就是结发,如果是的,那你就可以跟她提亲了 。不过及笄是及笄,那及笄是指多少岁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好好讲解一下 。
一、及笄是指多少岁,女子15岁及笄,是一种古代对满15岁女子的称呼 。据小编所知,古代女子满15岁后,双亲就会给它结发,也就是用笄(簪子)将头发扎结起来,所以当时的人们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 也就是指到了结婚的年纪,如“年已及笄” 。
出处:及笄这词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对此,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是这样注释的“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所以古代人看到哪家小姐的头发用簪子扎起来,表示她可以嫁人了 。
二、古代女子待嫁年纪【古代女子15岁已到了结婚的年纪(及笄是指多少岁)】其实在古代,女子待嫁的年纪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 , 女子十五岁被称为及笄,这个年纪的男女可以结婚了;到了唐代 , 女方十三岁以上便可嫁人,所以当时13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年华;而在明代,女子十四岁以上便可结婚 。
除及笄、豆蔻年华外,其实还有很多词是形容年龄的,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等 。当然,这些大家知道即可,其实不用太过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