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缅甸掸邦的情况?

这个地方07年2月我去过 。把旅行日记给你看:)
缅甸有14个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着27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 。掸邦省东枝Taunggyi,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加上莱茵湖的魅力,使它成为近年来缅甸最吸引人的避暑胜地……
掸邦算是缅甸最保有原始味的一个邦,这里也是传说中下蛊毒最厉害的地方,所以 , 男士们可别轻易去招惹此地的姑娘──华人导游小李的开场白挺吓人的 。而三年前女导游阿英也曾提及一则传说,原来这深山里的水上民族有一种行水葬的怪习俗,阿英的祖父在50多年前就亲眼见过 , 他们将棺木凿了许多小洞沉入茵莱湖中,目的是让小鱼入棺啃食尸身,以尸体养鱼 。等过约三个月再捞起棺木打开,哇!里面全棚敏岩是又肥又大的鳝鱼,煮出来的汤味道可是甜美!人们把鱼捞来吃,把人骨再丢回水中 , 实在令人毛骨耸然,后来只要饭桌上有鳝鱼大伙就都反胃不吃 。不过小李说这习俗已然废除了 。就在奇风异俗的流转下 , 我展开了真正深入茵莱湖风土民情的旅程 。
黄香粉、纯烟草集市采风乐趣多
我们首先就去赶这热闹的集市,集市里的物品对我们来说都是稀奇罕见的 , 像那锯成一节节卖的木头,第一次看到还以为是卖给人当柴火的 , 其实是一种黄香树(MureaExotica),也就是缅甸女人脸上涂的那一圈圈黄粉的来源 。缅甸人家里都有座小石磨,就是用来磨这种树皮的,磨成粉状再沾水擦在脸上可防晒去斑 , 这也是她们的习俗 , 阿英说小时候曾因未擦黄香粉去上学而被老师处罚呢!
市集里还有他们自制的纸卷烟、叶卷烟,缅甸的方头雪茄Cheroots大部分是此地做的,这里的烟草没有加化学品很纯,可以慢慢的抽上数个小时 , 是一种享受 。其他还有炸蟋蟀、炸橡树虫,橡虫很肥,一棵树只有一只,一只卖200缅币,约合台币10元,可油炸也可生吃,真是无奇不有 。市集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处,以墠族人居多,他们着深蓝服饰很好辨认 。
观浮田、赏月色、湖上饭店做好梦
Inlay的In是缅语数字的4 , Lay是湖,茵莱湖原是由四个小湖泊汇成的大湖,它位在多雾的墠山群山环抱中,是座天然高山湖泊,海拔2.900多公尺,面积158平方公里,近年来湖水干涸 , 湖面也缩小了 。
茵莱湖也有人称它梦湖、奇幻湖,传说此湖是湖之仙子茵撒斯Inthas的家 。茵莱湖上有二百多个水上村落,彼此间有大小水道相通,每条水道也和陆上街道一般各有名字,水道口还有指标标示出通往的村子及公里数,只差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警察,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在茫茫湖面上绝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只,游湖的马达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 , 重心落在后半段,观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个人;当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 。我们由湖北岸的良瑞码头进湖去 , 长长水道上一路迎面而来的船只多是载拿基着湖中浮田出产的蔬果,还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脚划船Leg Rowers只在茵莱湖看得到(中国绍兴的东湖船夫是坐着用双脚摇橹)如今已成了茵莱湖的独特标志,他们多半用左脚支撑右链御脚勾住桨一张一合的划,穿著沙龙也照划不误,远看就像跛子在水上行进,很抢眼,也是拍摄剪影的最佳目标 。他们空出的双手可以用来捕鱼,茵莱湖的捕鱼郎可不用网捕鱼,他们用一个喇叭状的大竹篓,捕鱼时将喇叭口朝下放入水中,再用手中的竹竿(桨)插入竹篓中戳呀戳的,让水草中的鱼儿乱了方寸四处窜逃,结果便卡在竹篓上成了渔人的阶下囚 。这种捕鱼方式在我看来有点拙,很少看到丰收镜头,但看他们一个个悠闲而与世无争的模样,根本渔翁之意不在鱼,你就不会替他们担忧了,捕不到鱼时他们会挖些污泥回去填补菜园或捞些水草做肥料,一天在湖上晃呀晃、拐呀拐的也是一种度日方式吧!至少为莱茵湖平添了一份吸引力 。
自然状况
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部,面积1陪扒5.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缅总面积的1/4,是缅甸14个省、邦中最大的一个邦区 。全邦人口372万余人,由52个镇区和1932个村组组成 。每年2月7日为“邦庆日” 。
掸邦首府东枝,地处海拔1700米的高山顶上,被称为缅甸的“山城”,是缅甸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掸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面积约7平方公里 。
历史
掸邦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中国史籍记载 , 早在公元一世纪 , 就出现了以今日掸邦一带为中心的古掸国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今日东枝为中心的行政区域 。
在英国占领缅甸前,掸邦实行土司制度 , 由土司进行统治 。土司每年都向缅甸国王进贡 。国王虽对掸邦进行统治 , 实际并不过问其施政情况 。公元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宣布掸邦为落后地区,把掸邦与缅甸本部分开,单独加以统治 。英国仍保持了掸邦的土司制度 。英国又依其辖区的大小 , 把土司分为三等,一等称苏布瓦,二等称谬沙 , 三等称外昆木 。当时全掸邦共有35个土邦 , 分别由35个大小不同的土司统治,他们各自称霸一方,封建割据 。
1948年缅甸独立后,掸邦仍保持码薯了土司制度 。《缅甸联邦宪法》规定 , 掸邦包括英国统治缅甸时所称之“掸联邦”及佤邦的全部疆土 。宪法甚至明文规定缅甸联邦国会的掸邦上议员由土司选出 。实际上,各土司仍然封建割据,各行其是 。但同时,缅甸政府也即开始酝酿废除掸邦土司制度 。1948年上半年,缅甸政府组织了掸邦调查委员会,赴掸邦地区调查,草拟了改革方案 。1950年间,掸邦又发生了农民反对土司的示威事件,缅甸政府就乘机再度提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民主改革”的主张 。1952年秋 , 缅甸政府强使掸邦政府主席、孟密大土司规劝各土司放弃权力 , 掸邦土司被迫宣布放弃其权力 。缅甸政府同时宣布对未交出政权的地区,实行军事管制 。在这期间均有些土司激烈反对 。六十年代初,缅甸政府再次宣布“彻底废除土司制” , 并在掸邦设立了邦议会及邦政府 。
民族
掸邦是缅甸联邦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邦区 , 除主体民族掸族外 , 尚有:缅、勃欧、东杜、崩龙、克钦(即景颇)、克耶、英达、达努、佤、拉祜、布朗、哈尼(在缅甸称高或依高)、勃 、当约昆、傈僳、迈达、尹、朗、桑多、陀莱、茵莱、尹甲、尹乃、苗、泰尼、云、果敢等20多种民族,他们的人数分别为上千人至数万人 。另外还有象玛努诺、桂、克木、克敏、改柯等近30种人数很少的民族或民族支系 。除了上述这些少数民族外,在掸邦各地还有不少华侨、印侨和巴侨 。
掸族自称泰,有近250万人,人口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 。掸族中的62%居住在掸邦 , 他们是掸邦的主体民族 。缅北的杰沙、八英、密、曼德勒和东吁、彬文那等城市附近以及亲敦县境内居住的掸邦人芦模昌也较多,其余的掸族分布在克耶邦、克钦邦和亲敦江上游等地,缅甸中部一带地区和克伦邦首府巴安附近也有些掸族村寨 。
掸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国古代称其为“掸”、“金齿”、“银齿”、“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 。缅甸的掸族和我国的傣族,历史渊源关系极为密切 。由于掸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数目字和许多生活用语与云南方言及闽粤方言接近 。掸族有自己的文字,掸文是从梵文和缅文的字母转化来的一种简单拼音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很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 。掸语通用于整个掸邦和缅北地区,与我国的傣族语言相通 。掸族多信奉小乘佛教,95%是佛教徒 。掸邦境内佛寺庙宇遍及各村寨 。寺庙、佛塔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节日及佛事活动都和缅族及我国傣族相似 。
教育
掸族的文化还比较落后,但优于居住在掸邦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 。过去一些土司及其亲友的子女多在仰光甚至到泰国、英国读书 。掸族儿童,不管男孩女孩,五六岁时就要到村里的寺庙去学习,他们通过诵经学习文化,故在掸族中文盲较少 。据缅政府官方公布 , 全掸邦现有小学、初高中1761所,在校学生31万,教师7243人,另有工业高中、农业高中和专科学校多所 。有医院19个,医疗站31个 。
缅甸自1964年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并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扫盲日” 。每年暑假,组织成千上万的大专院校学生,开赴扫盲第一线,把文化、教育送到田头、工地、厨房和牲口棚里 。在偏僻的山区,都出现了儿女教父母,兄弟姐妹互教的情况,形成了一支极其庞大的师资队伍 。故近几年来、掸邦的扫盲识字运动 , 和全国一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一些乡村,还为新识字者创造和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举办图书馆等方式,为新识字者提供有力条件 。
与中国和云南省的交往由于掸邦在地理上同我国云南省相毗连,掸族与我国的傣族又是同源异流的民族,因而历来同我国有很密切的关系 。英国殖民者并吞缅甸前,掸邦土司一方面向缅甸国王纳贡称臣,同时也向中国皇帝进贡并接受其册封 。元、明、清三代在现今缅北的木邦、摩密、蛮莫、孟养等缅甸地方土司,均归云南布政司管辖 。明末桂王永历帝逃入缅甸时,曾以掸邦为基地与清政府作战,随永历帝逃入掸邦的部分汉人后来与掸人通婚,并定居掸邦 。现今的掸族还分为普通掸族与中国掸族(即汉摆夷)两大类 。后者不仅人数居多,文化较高,而且有中国汉族的血缘关系 。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掸族很多生活习惯乃至服饰都与汉族相似 。掸傣关系极为密切,双方结亲者甚多 , 他们跨国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亲串戚,亲如一家 。
掸邦在经济上也同中国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即“蜀身毒道” , 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 。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 。古老的蜀身毒道的路线,与今天的川滇公路、川缅公路、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不少路段完全重合在一起 。交通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古到今两国边民的商业往来 , 边民互市,源远流长,始终没有间断过 。
【谁能介绍一下缅甸掸邦的情况?】战前云南商人每年运大批布匹、食盐、铁器等日用品交换掸邦的白银、药材等土产 。中国的矿工和建筑工人在开发掸邦资源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南渡矿?。ɡ弦В┘次妹宓闹泄瞬渭哟唇ǎ?二次大战前该矿场工人有半数以上是中国人 , 云南每年往掸邦谋生的季节工人约有七八万人之多 。1938年8月滇缅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中国同缅甸掸邦之间往返更密切 。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 转战于缅北掸邦一带,抗击日本侵略军 。战后“中国远征军”返国 , 其中一部分人留在掸邦一带专事买卖 。目前,在掸邦境内有华侨七八万人 , 他们大多数是云南人 , 在当地多从事商业和建筑事业 , 这些华侨华人对沟通掸邦城乡物资交流和繁荣城乡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