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 , 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 。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 , 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 , 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采访人员特就此采访了他 。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 , 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脉诊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操作规范,成为一项独特技术,并建立起脉学的系统理论 , 构架起“平脉辨证”的医学诊疗模式 。然而,由于古代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脉诊的认知和分析方法难以深入、具体,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脉学体系的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如传统脉学的理论体系僵化,缺乏对现代相关理论的兼容;对脉象特征表述缺乏科学规范;脉象表征对象混乱,缺乏与症状或病机之间的特定对应;认知脉象的过程不符合现代心理学认知的基本规律等 。诸如此类 , 使脉学由古至今一直处于“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境地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齐向华介绍,在系统回顾脉学文献,对传统脉象的各种诊断功能、贡献和局限等进行研究基础上,他遵循系统论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多年脉学实践,对脉象这一复杂的信息集合体从病因、病机、个性和体质、脉方相应等进行多层面剖析、总结 , 重新构架脉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揭示了脉象所包含的基本脉象要素的物理特性、认知方法及各要素、层次之间的关系,将传统的28脉用单一变量的物理学语言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 。
齐向华还利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分析脉诊过程中对脉象认知的各个层次和机制,为深化脉学研究,建立科学的脉诊操作模式打下基础 。所以“系统辨证脉学”不仅充实完善了中医脉学体系,使脉诊学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将改变中医脉学近千年的学习规律 。
齐向华所著的《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中 , 详细介绍了系统辨证脉学的内容,通过列举的脉案详解其运用,并对脉方相应规律进行探讨,将脉学构建成开放性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临床辨证辨病提供信息和服务 。
系统辨证脉学的两个特点
齐向华介绍 , “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回溯性两个主要特点:系统性是指此脉学体系充分体现“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系统辨证脉学”运用物理学语言,将传统脉象分化成单一变量的25对脉象要素 , 强调脉象要素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些联系,表征疾病的不同层次如病因、病机、病位等不同系统,抽丝剥茧,层层相扣,进而形成“脉证相应”、“脉方相应”的治疗和调护系统 。回溯性主要有二:一是此脉学体系强调从人类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出发 , 运用手指的感觉功能来体察脉中的物理现象,这是对脉象信息认知的回溯性;二是根据患者当前脉象特征的表征意义进行推理,判断疾病的病因 , 即对疾病过程的回溯 。理解好“系统辨证脉学”的这两大特点,就掌握了“系统辨证脉学”的精神实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思维基础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