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 , 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 , 与剂量不无关系 。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慢病轻症或年老体弱者 , 药味稍多而用量宜轻 。若以药之质地而言,凡药物滋腻、质重者用量要重;而轻扬、质薄者用量宜轻 。即便同一种药物,也因病情、病势不同而用量各异 , 如柴胡大剂量可解表清热,用于急性外感热?。恢屑亮磕苁韪谓庥? ,用于肝气郁结证;小剂量则升阳举陷,用于清阳不升者 。
若以药之“动”、“静”而言,“静药”用量宜大,“动药”用量宜小 。前者如熟地、枸杞、党参、白术之属 , 后者如柴胡、广香、薄荷、全蝎之类 。因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即奏效 。
在中医方剂里,用同样的药物,仅用量不同而主治有异,甚至方名都不同 。如同是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之方 , 重用大黄为君者称之为小承气汤,重用厚朴为君者称之为厚朴三物汤,前者用以治疗阳明腑实证,后者用来治疗腹满便秘者 。
对于不同剂型,用量也应有所不同 。汤剂用量较大 , 散剂用量较小,丸剂用量最小 。所谓“汤者,荡也,去病最速;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 。
笔者三十年前在乡镇医院工作时,与年近花甲的黄老中医结为“忘年交”,其人悬壶四十余年,名望颇高,可是对自己的高血压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却犹豫难决 , 无奈之下与笔者商议 。笔者见其病情反复有日,面泛红光 , 腰膝酸软,怕冷汗出,认定系肾精不足,肾阳虚衰,虚阳上浮 。便大胆进言用肾气丸作基础方加减治疗 。黄老当即击掌叹曰:“老夫早已想到,就是不敢为之!”
用后则效如桴鼓 。此后每每受凉或遇劳诱发,均以此为基础方加减变通治疗 。
问题难就难在用量上:如果地黄、山茱萸用重了便出现腹泻;如果附子、肉桂稍重点儿,则会口干咽痛 。为此 , 每次都要与其慎重分析,权衡后方敢下笔,力求找到平衡点 。
鉴此,足见临证时以“壮水之主”抑或“益火之源”,有时仅取决于量,二者孰重孰轻 , 诚若天平称物,实难权衡尔!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