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也不难理解,它说的是:仁义的君子是不会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会去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如果单独讲这句话 , 恐怕大家是不容易知道讲的意思是什么 , 其中“不重伤,不禽二毛”到底是啥意思?所下面,有必要详细讲解一下,以便大家更好了熟悉这个成语故事 。
一、成语意思及出处
1、意思、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出自出自我国先秦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的一篇散文《子鱼论战》中:“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译文: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仁义的人在战斗中,是不会再去伤害已经负伤的人,也不会去俘虏头发已经斑白的人” 。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中 , “重”(chóng)的意思是指又一次;“禽”是通假字,通“擒”,意思是俘虏、捉拿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2、“不禽二毛”详解
“不擒二毛” , 是指不捉拿上了年纪头发斑白的人 。
“不擒二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伤,不擒二毛 。“
在这句话中,宋襄公讲“不擒二毛”的意思就是军队打仗时,不要抓或捉拿上了年纪的敌人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二毛”,指的是头发斑白,后引申为上年纪的人 。
(1)晋代潘岳《秋兴赋序》中:“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后来就以“二毛”指三十余岁 。
(2)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信年始二毛 , 即逢丧乱 。”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 , 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子山时年三十有六 。”
(3)葛洪《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颓 。”
(4)宋 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
二、《子鱼论战》选段及故事内容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 , 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 , 不鼓不成列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篇短文讲的是有关宋国和楚国“泓水之战”的有关记述 。
文中讲子鱼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观点和宋襄公的固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文中人物的形象的刻画真实,情节层次鲜明,语言精准有力 , 读起来朗朗上口 。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 , 楚国为救郑国出兵攻击宋国 。主要战役在泓水交战,宋军先到并组成队列,占据了有利地形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当时楚军正在渡河 。这时大司马子鱼就向宋襄公建议,要尽快发起攻击,先发制人,夺取胜利 。
但宋襄公思想僵化迂腐,他不接受子鱼的意见,他说:不急,人家还没排好阵势呢,等他们过完河后再进攻也不晚 。一直等楚军布好了阵势,才下令军队开始攻击 。不用想,最后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负了伤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后来 。宋国朝野上下都在责备他,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他解释说:“一个仁义的君子,作战中是不会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会去捉拿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人打仗时,都不是依靠关塞隘口打胜仗的 , 那么是我领导的宋国灭亡,也不会去攻打还没有布好战阵的敌人”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三、读后感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这个战争中的故事,表面上来看,宋襄公好像是一个有修养 , 讲仁义的君主 。
但讲仁义道德也要看情况和时机,在双方展开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就不适宜了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故事情节,充分暴露了宋襄公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君主 。想要讲仁义 , 就不要与敌人开战,讲和不行吗?
双方开战 , 就是为敌了,各自为国而战,战争是不能讲起仁义的 。安知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不仁慈 。
如果只对敌人仁慈,那是要付出生命甚至是亡国的代价 。而最后结果也是 , 宋襄公自己受了伤,丢了性命 。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不擒二毛出处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二毛是什么】故事结果说明,子鱼真的是瞎了眼,辅佐的这个所谓仁慈动君主是一个迂腐透顶,愚昧无知,害人误国的君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