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到底“毒”在哪? 用之不当才成毒

“是药三分毒”,老少皆知,那么,这“三分毒”究竟毒在哪?
所谓“是药三分毒” , 是指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张景岳在《类经》里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 , 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
中医专家认为:“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 。既然是药,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尤其在超剂量、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
一是部分中药的确含有毒成分,服用后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大戟、甘遂、芫花等,这些药物使用时要严格限制剂量,并如法炮制,有的甚至要有专人专柜保管,以防不测;
二是有些药物虽有明显毒性,但是经严格炮制后可安全使用,如半夏、南星、水蛭、全蝎等,只要炮制得法、剂量适宜 , 还是可以安全使用的;
三是有些药物有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使用时要有针对性,掌握适应症,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 如细辛、花椒、木通、防己等,只要正确使用,一般无大碍;
四是有的药物本身并无毒性可言,但终究是“得天地之偏气”所成 , 其性能具有强烈的偏向性,如麻黄是利用其辛温之性来发汗解表,大黄是利用其苦寒之性来通腑泄热 , 使用时只要注意适可而止就行;
五是即便有的药物性温和,属于滋补强壮之品 , 但不适当的应用或长期大量服用,也会使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而致不良后果,这便是无毒而“毒”了,如有的人为了补血吃人参、阿胶,反倒吃出了鼻出血,为了强身健体吃当归、熟地炖狗肉 , 倒吃出了腹胀纳呆等,反使良药蒙上了“毒”的阴影 。
附:那些常见中草药副作用
茯苓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土茯苓煲龟汤,广东人认为是去湿解毒最有效的汤 。然而茯苓中含多聚糖类以及麦角固醇、蛋白酶、脂肪酸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偶尔可令人出现皮肤红肿、丘疹、风团、支气管哮喘、腹痛等 。
益母草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
凉拌益母草、益母草汤都是南方人喜欢的菜式,然而超量服用益母草容易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 主要是因益母草里有麻痹中枢神经的成分 , 小剂量使心肝收缩增强,大剂量可使心脏停跳,呼吸先兴奋后麻痹 。中毒后表现为全身无力、四肢麻木、全身酸痛、胸闷,严重时大汗、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休克、流产、腰痛、血尿等 。
胖大海
【功效】清热润肺 , 利咽解毒,润肠通便 。
有慢性咽炎的人多喜欢用胖大海来冲泡茶饮用,但过量服用胖大海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 皮肤发痒、风疹,心慌、头晕、血压下降等 。
天麻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 。
在冬天人们最喜欢吃天麻鱼头火锅,然而天麻的某些成分能阻断外周神经,减少了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量而导致中毒 , 出现头痛、面热、昏迷,对光反应迟钝、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致死 。
【是药三分毒到底“毒”在哪? 用之不当才成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