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垃圾回收代码 java垃圾回收分代

Java垃圾回收怎么理解?Java的堆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类的实例(对象)从中分配空间 。Java虚拟机(JVM)的堆中储存着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所建立的所有对象,这些对象通过new、newarray、anewarray和multianewarray等指令建立,但是它们不需要程序代码来显式地释放 。一般来说 , 堆的是由垃圾回收来负责的,尽管JVM规范并不要求特殊的垃圾回收技术,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垃圾回收,但是由于内存的有限性,JVM在实现的时候都有一个由垃圾回收所管理的堆 。垃圾回收是一种动态存储管理技术,它自动地释放不再被程序引用的对象,按照特定的垃圾收集算法来实现资源自动回收的功能 。
垃圾收集的意义
在C中,对象所占的内存在程序结束运行之前一直被占用,在明确释放之前不能分配给其它对象;而在Java中,当没有对象引用指向原先分配给某个对象的内存时,该内存便成为垃圾 。JVM的一个系统级线程会自动释放该内存块 。垃圾收集意味着程序不再需要的对象是"无用信息",这些信息将被丢弃 。当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的时候 , 内存回收它占领的空间,以便空间被后来的新对象使用 。事实上,除了释放没用的对象,垃圾收集也可以清除内存记录碎片 。由于创建对象和垃圾收集器释放丢弃对象所占的内存空间,内存会出现碎片 。碎片是分配给对象的内存块之间的空闲内存洞 。碎片整理将所占用的堆内存移到堆的一端,JVM将整理出的内存分配给新的对象 。
垃圾收集能自动释放内存空间,减轻编程的负担 。这使Java 虚拟机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能使编程效率提高 。在没有垃圾收集机制的时候,可能要花许多时间来解决一个难懂的存储器问题 。在用Java语言编程的时候 , 靠垃圾收集机制可大大缩短时间 。其次是它保护程序的完整性, 垃圾收集是Java语言安全性策略的一个重要部份 。
垃圾收集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它的开销影响程序性能 。Java虚拟机必须追踪运行程序中有用的对象,而且最终释放没用的对象 。这一个过程需要花费处理器的时间 。其次垃圾收集算法的不完备性,早先采用的某些垃圾收集算法就不能保证100%收集到所有的废弃内存 。当然随着垃圾收集算法的不断改进以及软硬件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
垃圾收集的算法分析
Java语言规范没有明确地说明JVM使用哪种垃圾回收算法,但是任何一种垃圾收集算法一般要做2件基本的事情:(1)发现无用信息对象;(2)回收被无用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使该空间可被程序再次使用 。
大多数垃圾回收算法使用了根集(root set)这个概念;所谓根集就量正在执行的Java程序可以访问的引用变量的集合(包括局部变量、参数、类变量),程序可以使用引用变量访问对象的属性和调用对象的方法 。垃圾收集首选需要确定从根开始哪些是可达的和哪些是不可达的,从根集可达的对象都是活动对象,它们不能作为垃圾被回收 , 这也包括从根集间接可达的对象 。而根集通过任意路径不可达的对象符合垃圾收集的条件,应该被回收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算法 。
1、 引用计数法(Reference Counting Collector)
引用计数法是唯一没有使用根集的垃圾回收的法,该算法使用引用计数器来区分存活对象和不再使用的对象 。一般来说,堆中的每个对象对应一个引用计数器 。当每一次创建一个对象并赋给一个变量时,引用计数器置为1 。当对象被赋给任意变量时,引用计数器每次加1当对象出了作用域后(该对象丢弃不再使用),引用计数器减1,一旦引用计数器为0,对象就满足了垃圾收集的条件 。
基于引用计数器的垃圾收集器运行较快,不会长时间中断程序执行,适宜地必须 实时运行的程序 。但引用计数器增加了程序执行的开销,因为每次对象赋给新的变量,计数器加1,而每次现有对象出了作用域生,计数器减1 。
2、tracing算法(Tracing Collector)
tracing算法是为了解决引用计数法的问题而提出,它使用了根集的概念 。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器从根集开始扫描 , 识别出哪些对象可达,哪些对象不可达,并用某种方式标记可达对象,例如对每个可达对象设置一个或多个位 。在扫描识别过程中 , 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也称为标记和清除(mark-and-sweep)垃圾收集器.
3、compacting算法(Compacting Collector)
为了解决堆碎片问题,基于tracing的垃圾回收吸收了Compacting算法的思想 , 在清除的过程中,算法将所有的对象移到堆的一端 , 堆的另一端就变成了一个相邻的空闲内存区,收集器会对它移动的所有对象的所有引用进行更新,使得这些引用在新的位置能识别原来 的对象 。在基于Compacting算法的收集器的实现中,一般增加句柄和句柄表 。
4、copying算法(Coping Collector)
该算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句柄的开销和解决堆碎片的垃圾回收 。它开始时把堆分成 一个对象 面和多个空闲面,程序从对象面为对象分配空间,当对象满了 , 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 收集就从根集中扫描活动对象,并将每个 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面(使得活动对象所占的内存之间没有空闲洞),这样空闲面变成了对象面,原来的对象面变成了空闲面,程序会在新的对象面中分配内存 。
一种典型的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回收是stop-and-copy算法,它将堆分成对象面和空闲区域面 , 在对象面与空闲区域面的切换过程中,程序暂停执行 。
5、generation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or)
stop-and-copy垃圾收集器的一个缺陷是收集器必须复制所有的活动对象,这增加了程序等待时间,这是coping算法低效的原因 。在程序设计中有这样的规律: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少数的存在时间比较长 。因此,generation算法将堆分成两个或多个,每个子堆作为对象的一代(generation) 。由于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随着程序丢弃不使用的对象,垃圾收集器将从最年轻的子堆中收集这些对象 。在分代式的垃圾收集器运行后,上次运行存活下来的对象移到下一最高代的子堆中,由于老一代的子堆不会经常被回收,因而节省了时间 。
6、adaptive算法(Adaptive Collector)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垃圾收集算法会优于其它算法 。基于Adaptive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就是监控当前堆的使用情况,并将选择适当算法的垃圾收集器 。
透视Java垃圾回收
1、命令行参数透视垃圾收集器的运行
2、使用System.gc()可以不管JVM使用的是哪一种垃圾回收的算法,都可以请求Java的垃圾回收 。
在命令行中有一个参数-verbosegc可以查看Java使用的堆内存的情况,它的格式如下:
Java代码 java -verbosegc classfilejava -verbosegc classfile
可以看个例子:
Java代码 class TestGC{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SPAN/li {new TestGC();/SPAN/liSystem.gc();System.runFinalization();}}class TestG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estGC(); System.gc(); System.runFinalization(); } }
在这个例子中,一个新的对象被创建,由于它没有使用 , 所以该对象迅速地变为可达,程序编译后,执行命令: java -verbosegc TestGC 后结果为:
Java代码 [Full GC 168K-97K(1984K), 0.0253873 secs][Full GC 168K-97K(1984K),0.0253873 secs]
机器的环境为 , Windows 2000JDK1.3.1,箭头前后的数据168K和97K分别表示垃圾收集GC前后所有存活对象使用的内存容量,说明有168K-97K=71K的对象容量被回收,括号内的数据1984K为堆内存的总容量,收集所需要的时间是0.0253873秒(这个时间在每次执行的时候会有所不同) 。
2、finalize方法透视垃圾收集器的运行
在JVM垃圾收集器收集一个对象之前,一般要求程序调用适当的方法释放资源,但在没有明确释放资源的情况下,Java提供了缺省机制来终止化该对象心释放资源,这个方法就是finalize() 。它的原型为:
Java代码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在finalize()方法返回之后 , 对象消失,垃圾收集开始执行 。原型中的throws Throwable表示它可以抛出任何类型的异常 。
之所以要使用finalize(),是由于有时需要采取与Java的普通方法不同的一种方法 , 通过分配内存来做一些具有C风格的事情 。这主要可以通过"固有方法"来进行,它是从Java里调用非Java方法的一种方式 。C和C是目前唯一获得固有方法支持的语言 。但由于它们能调用通过其他语言编写的子程序,所以能够有效地调用任何东西 。在非Java代码内部,也许能调用C的malloc()系列函数,用它分配存储空间 。而且除非调用了free(),否则存储空间不会得到释放,从而造成内存"漏洞"的出现 。当然,free()是一个C和C函数,所以我们需要在finalize()内部的一个固有方法中调用它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过多地使用finalize() , 它并不是进行普通清除工作的理想场所 。
在普通的清除工作中,为清除一个对象,那个对象的用户必须在希望进行清除的地点调用一个清除方法 。这与C"破坏器"的概念稍有抵触 。在C中 , 所有对象都会破坏(清除) 。或者换句话说 , 所有对象都"应该"破坏 。若将C对象创建成一个本地对象,比如在堆栈中创建(在Java中是不可能的) , 那么清除或破坏工作就会在"结束花括号"所代表的、创建这个对象的作用域的末尾进行 。若对象是用new创建的(类似于Java),那么当程序员调用C的delete命令时(Java没有这个命令),就会调用相应的破坏器 。若程序员忘记了,那么永远不会调用破坏器 , 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个内存"漏洞",另外还包括对象的其他部分永远不会得到清除 。
相反,Java不允许我们创建本地(局部)对象--无论如何都要使用new 。但在Java中,没有"delete"命令来释放对象,因为垃圾收集器会帮助我们自动释放存储空间 。所以如果站在比较简化的立?。颐强梢运嫡怯捎诖嬖诶占疲?所以Java没有破坏器 。然而,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就会知道垃圾收集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破坏器的需要 , 或者说不能消除对破坏器代表的那种机制的需要(而且绝对不能直接调用finalize(),所以应尽量避免用它) 。若希望执行除释放存储空间之外的其他某种形式的清除工作,仍然必须调用Java中的一个方法 。它等价于C的破坏器,只是没后者方便 。
关于垃圾收集的几点补充
经过上述的说明,可以发现垃圾回收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垃圾收集发生的不可预知性:由于实现了不同的垃圾收集算法和采用了不同的收集机制,所以它有可能是定时发生 , 有可能是当出现系统空闲CPU资源时发生,也有可能是和原始的垃圾收集一样,等到内存消耗出现极限时发生,这与垃圾收集器的选择和具体的设置都有关系 。
(2)垃圾收集的精确性:主要包括2 个方面:(a)垃圾收集器能够精确标记活着的对象;(b)垃圾收集器能够精确地定位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 。前者是完全地回收所有废弃对象的前提,否则就可能造成内存泄漏 。而后者则是实现归并和复制等算法的必要条件 。所有不可达对象都能够可靠地得到回收,所有对象都能够重新分配,允许对象的复制和对象内存的缩并,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内存的支离破碎 。
(3)现在有许多种不同的垃圾收集器 , 每种有其算法且其表现各异,既有当垃圾收集开始时就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又有当垃圾收集开始时也允许应用程序的线程运行,还有在同一时间垃圾收集多线程运行 。
(4)垃圾收集的实现和具体的JVM 以及JVM的内存模型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不同的JVM 可能采用不同的垃圾收集,而JVM 的内存模型决定着该JVM可以采用哪些类型垃圾收集 。现在,HotSpot 系列JVM中的内存系统都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的框架设计 , 这使得该系列JVM都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垃圾收集 。
(5)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垃圾收集技术提供许多可选的垃圾收集器,而且在配置每种收集器的时候又可以设置不同的参数,这就使得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获得最优的应用性能成为可能 。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1)不要试图去假定垃圾收集发生的时间 ,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比如,方法中的一个临时对象在方法调用完毕后就变成了无用对象,这个时候它的内存就可以被释放 。
(2)Java中提供了一些和垃圾收集打交道的类,而且提供了一种强行执行垃圾收集的方法--调用System.gc(),但这同样是个不确定的方法 。Java 中并不保证每次调用该方法就一定能够启动垃圾收集,它只不过会向JVM发出这样一个申请,到底是否真正执行垃圾收集,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
(3)挑选适合自己的垃圾收集器 。一般来说,如果系统没有特殊和苛刻的性能要求,可以采用JVM的缺省选项 。否则可以考虑使用有针对性的垃圾收集器,比如增量收集器就比较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之中 。系统具有较高的配置,有比较多的闲置资源,可以考虑使用并行标记/清除收集器 。
(4)关键的也是难把握的问题是内存泄漏 。良好的编程习惯和严谨的编程态度永远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导致内存出现大漏洞 。
(5)尽早释放无用对象的引用 。大多数程序员在使用临时变量的时候,都是让引用变量在退出活动域(scope)后 , 自动设置为null,暗示垃圾收集器来收集该对象,还必须注意该引用的对象是否被监听,如果有,则要去掉监听器,然后再赋空值 。
结束语
一般来说,Java开发人员可以不重视JVM中堆内存的分配和垃圾处理收集 , 但是 , 充分理解Java的这一特性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同时要注意finalize()方法是Java的缺省机制,有时为确保对象资源的明确释放,可以编写自己的finalize方法
Java垃圾回收:GC在什么时候对什么做了什么GC在什么时候对什么做java垃圾回收代码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java垃圾回收代码,先了解下GC的发展史、jvm运行时数据区的划分、jvm内存分配策略、jvm垃圾收集算法等知识 。
先说下jvm运行时数据的划分java垃圾回收代码 , 粗暴的分可以分为堆区(Heap)和栈区(Stack),但jvm的分法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大概分为下面几块:
1、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nuter Register)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是当前线程执行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 字节码解释工作器就是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指令 。它是线程私有的内存,也是唯一一个没有OOM异常的区域 。
2、Java虚拟机栈区(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栈区,它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 , 每个方法被执行的时候都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 。每个方法被调用到完成,相当于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从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此区域也是线程私有的内存,可能抛出两种异常: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允许的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如果虚拟机栈可以动态的扩展,扩展到无法动态的申请到足够的内存时会抛出OOM异常 。
3、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
本地方法栈与虚拟机栈发挥的作用非常相似 , 区别就是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Java方法,本地方法栈则是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 。
4、堆区(Heap)
所有对象实例和数组都在堆区上分配,堆区是GC主要管理的区域 。堆区还可以细分为新生代、老年代 , 新生代还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 。此块内存为所有线程共享区域,当堆中没有足够内存完成实例分配时会抛出OOM异常 。
5、方法区(Method Area)
方法区也是所有线程共享区,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GC在这个区域很少出现,这个区域内存回收的目标主要是对常量池的回收和类型的卸载,回收的内存比较少,所以也有称这个区域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的 。当方法区无法满足内存分配时抛出OOM异常 。
6、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
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并不是Java独有的,最早是出现在Lisp语言中,它做的事就是自动管理内存,也就是下面三个问题:
1、什么时候回收
2、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3、如何回收
1、什么时候回收?
上面说到GC经常发生的区域是堆区,堆区还可以细分为新生代、老年代,新生代还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 。
1.1 对象优先在Eden中分配,当Eden中没有足够空间时,虚拟机将发生一次Minor GC,因为Java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所以Minor GC非常频繁 , 而且速度也很快;
1.2 Full GC,发生在老年代的GC , 当老年代没有足够的空间时即发生Full GC , 发生Full GC一般都会有一次Minor GC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如很长的字符串数组 , 虚拟机提供一个-XX:PretenureSizeThreadhold参数 , 令大于这个参数值的对象直接在老年代中分配 , 避免在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发生大量的内存拷贝;
1.3 发生Minor GC时,虚拟机会检测之前每次晋升到老年代的平均大小是否大于老年代的剩余空间大?。绻笥?nbsp;, 则进行一次Full GC , 如果小于 , 则查看HandlePromotionFailure设置是否允许担保失败,如果允许,那只会进行一次Minor GC,如果不允许,则改为进行一次Full GC 。
2、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jvm对不可用的对象进行回收,哪些对象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Java并不是采用引用计数算法来判定对象是否可用,而是采用根搜索算法(GC Root Tracing),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相连接,用图论的来说就是从GC Roots到这个对象不可达,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说明此对象可以被GC 。对于这些不可达对象 , 也不是一下子就被GC,而是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对象在进行根搜索算法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 , 那它将会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条件是此对象有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执行过一次 , 这两种情况都被视为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对于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的将会被GC , 对于有必要有必要执行的 , 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可能会自救,也就是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 。
3、如何回收
选择不同的垃圾收集器,所使用的收集算法也不同 。
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则使用复制算法,新生代内存被分为一个较大的Eden区和两个较小的Survivor区 , 每次只使用Eden区和一个Survivor区,当回收时将Eden区和Survivor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的拷贝到另一个Survivor区上,最后清理掉Eden区和刚才使用过的Survivor区 , Eden和Survivor的默认比例是8:1,可以使用-XX:SurvivorRatio来设置该比例 。
而老年代中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的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算法 。
java中垃圾回收机制的原理java中垃圾回收机制的原理
推荐一篇文章:
对高性能JAVA代码之内存管理
更甚者你写的代码,GC根本就回收不了 , 直接系统挂掉 。GC是一段程序 , 不是智能,他只回收他认为的垃圾,而不是回收你认为的垃圾 。
GC垃圾回收:
Grabage Collection相信学过JAVA的人都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 。但是他是如何工作的呢?
首先,JVM在管理内存的时候对于变量的管理总是分新对象和老对象 。新对象也就是开发者new出来的对象,但是由于生命周期短,那么他占用的内存并不是马上释放,而是被标记为老对象 , 这个时候该对象还是要存在一段时间 。然后由JVM决定他是否是垃圾对象,并进行回收 。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 垃圾内存并不是用完了马上就被释放,所以就会产生内存释放不及时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内存的使用 。而当程序浩大的时候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并且GC的工作也是需要消耗资源的 。所以,也就会产生内存浪费 。
JVM中的对象生命周期里谈内存回收:
对象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7个阶段:创建阶段,应用阶段,不可视阶段,不可到达阶段,可收集阶段,终结阶段,释放阶段 。
创建阶段:首先大家看一下,如下两段代码:
test1:
for( int i=0; i《10000; i)
Object obj=new Object();
test2:
Object obj=null;
for( int i=0; i《10000; i)
obj=new Object();
这两段代码都是相同的功能,但是显然test2的性能要比test1性能要好,内存使用率要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test1每次执行for循环都要创建一个Object的临时对象,但是这些临时对象由于JVM的GC不能马上销毁 , 所以他们还要存在很长时间,而test2则只是在内存中保存一份对象的引用,而不必创建大量新临时变量,从而降低了内存的使用 。
另外不要对同一个对象初始化多次 。例如:
public class A{
private Hashtable table = new Hashtable();
public A(){ table = new Hashtable();
// 这里应该去掉,因为table已经被初始化 。
}
这样就new了两个Hashtable , 但是却只使用了一个 。另外一个则没有被引用 。而被忽略掉 。浪费了内存 。并且由于进行了两次new操作 。也影响了代码的执行速度 。
应用阶段:即该对象至少有一个引用在维护他 。
不可视阶段:即超出该变量的作用域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JVM在GC的时候并不是马上进行回收,而是要判断对象是否被其他引用在维护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使用完一个对象以后对其obj=null或者obj.doSomething()操作,将其标记为空,可以帮助JVM及时发现这个垃圾对象 。
不可到达阶段:就是在JVM中找不到对该对象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引用 。
可收集阶段,终结阶段,释放阶段:此为回收器发现该对象不可到达,finalize方法已经被执行,或者对象空间已被重用的时候 。
JAVA的析构方法:
可能不会有人相信,JAVA有析构函数? 是的,有 。因为JAVA所有类都继承至Object类,而finalize就是Object类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在JAVA中就是类似于C析构函数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重载finalize方法的形式才释放类中对象 。如:
public class A{
public Object a;
public A(){ a = new Object ;}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java.lang.Throwable{
a = null; // 标记为空,释放对象
super.finalize(); // 递归调用超类中的finalize方法 。
}
}
当然,什么时候该方法被调用是由JVM来决定的 。.. 。.. 。.. 。.. 。.. 。.. 。.. 。.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创建一个destory的方法来显式的调用该方法 。然后在finalize也对该方法进行调用,实现双保险的做法 。
由于对象的创建是递归式的,也就是先调用超级类的构造,然后依次向下递归调用构造函数,所以应该避免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初始化变量,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创建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内存消耗 。当然这里也就看出来接口的优势 。
数组的创建:
由于数组需要给定一个长度,所以在不确定数据数量的时候经常会创建过大 , 或过小的数组的现象 。造成不必要的内存浪费,所以可以通过软引用的方式来告诉JVM及时回收该内存 。(软引用,具体查资料) 。
例如:
Object obj = new char[10000000000000000];
SoftReference ref = new SoftReference(obj);
共享静态存储空间:
我们都知道静态变量在程序运行期间其内存是共享的,因此有时候为了节约内存工件,将一些变量声明为静态变量确实可以起到节约内存空间的作用 。但是由于静态变量生命周期很长 , 不易被系统回收,所以使用静态变量要合理,不能盲目的使用 。以免适得其反 。
因此建议在下面情况下使用:
1,变量所包含的对象体积较大,占用内存过多 。
2,变量所包含对象生命周期较长 。
3,变量所包含数据稳定 。
4,该类的对象实例有对该变量所包含的对象的共享需求 。(也就是说是否需要作为全局变量) 。
对象重用与GC:
有的时候,如数据库操作对象,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在各个不同模块间使用,所以这样的对象需要进行重用以提高性能 。也有效的避免了反复创建对象引起的性能下降 。
一般来说对象池是一个不错的注意 。如下:
public abstarct class ObjectPool{
private Hashtable locked,unlocked;
private long expirationTime;
abstract Object create();
abstract void expire( Object o);
abstract void validate( Object o);
synchronized Object getObject(){ 。..};
synchronized void freeObject(Object o){ 。..};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对象池,我们可以将通过对应的方法来存取删除所需对象 。来维护这快内存提高内存重用 。
当然也可以通过调用System.gc()强制系统进行垃圾回收操作 。当然这样的代价是需要消耗一些cpu资源 。
不要提前创建对象:
尽量在需要的时候创建对象,重复的分配,构造对象可能会因为垃圾回收做额外的工作降低性能 。
JVM内存参数调优:
强制内存回收对于系统自动的内存回收机制会产生负面影响 , 会加大系统自动回收的处理时间,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显式使用System.gc(),
JVM的设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例如:
java -XX:NewSize=128m -XX:MaxNewSize=128m -XX:SurvivorRatio=8 -Xms512m -Xmx512m
具体可以查看java帮助文档 。我们主要介绍程序设计方面的性能提高 。
JAVA程序设计中有关内存管理的其他经验:
根据JVM内存管理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和方式让JVM做GC处理时更加有效 。,从而提高内存使用和缩短GC的执行时间 。
1,尽早释放无用对象的引用 。即在不使用对象的引用后设置为空,可以加速GC的工作 。(当然如果是返回值 。.. 。.)
2,尽量少用finalize函数 , 此函数是JAVA给程序员提供的一个释放对象或资源的机会 , 但是却会加大GC工作量 。
3 , 如果需要使用到图片,可以使用soft应用类型,它可以尽可能将图片读入内存而不引起OutOfMemory.
4,注意集合数据类型的数据结构,往往数据结构越复杂,GC工作量更大,处理更复杂 。
5,尽量避免在默认构造器(构造函数)中创建,初始化大量的对象 。
6,尽量避免强制系统做垃圾回收 。会增加系统做垃圾回收的最终时间降低性能 。
7,尽量避免显式申请数组 , 如果不得不申请数组的话,要尽量准确估算数组大小 。
8,如果在做远程方法调用 。要尽量减少传递的对象大小 。或者使用瞬间值避免不必要数据的传递 。
9,尽量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对象池来提高系统性能减少内存开销,当然 , 对象池不能过于庞大,会适得其反.
java有哪些垃圾回收算法?常用java垃圾回收代码的垃圾回收算法有:
(1).引用计数算法:
给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1java垃圾回收代码;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1java垃圾回收代码;任何时刻计数器都为0的对象就是不再被使用的,垃圾收集器将回收该对象使用的内存 。
引用计数算法实现简单,效率很高,微软的COM技术、ActionScript、Python等都使用java垃圾回收代码了引用计数算法进行内存管理,但是引用计数算法对于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问题难以解决,因此java并没有使用引用计数算法 。
(2).根搜索算法:
通过一系列的名为“GC Root”的对象作为起点,从这些节点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 , 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该对象不可达,该对象是不可使用的,垃圾收集器将回收其所占的内存 。
主流的商用程序语言C#、java和Lisp都使用根搜素算法进行内存管理 。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对象:
a. java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的引用的对象 。
b.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c.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对象 。
d.本地方法栈中JNI本地方法的引用对象 。
java方法区在Sun HotSpot虚拟机中被称为永久代,很多人认为该部分的内存是不用回收的,java虚拟机规范也没有对该部分内存的垃圾收集做规定,但是方法区中的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还是需要回收以保证永久代不会发生内存溢出 。
判断废弃常量的方法:如果常量池中的某个常量没有被任何引用所引用 , 则该常量是废弃常量 。
判断无用的类:
(1).该类的所有实例都已经被回收,即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的实例对象 。
(2).加载该类的类加载器已经被回收 。
(3).该类所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机制访问该类的方法 。
Java中常用的垃圾收集算法:
(1).标记-清除算法:
最基础的垃圾收集算法,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 , 在标记完成之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
标记-清除算法的缺点有两个:首先,效率问题 , 标记和清除效率都不高 。其次,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的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会导致当程序需要为较大对象分配内存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
(2).复制算法:
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块内存使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上去,然后把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其中一块内存进行回收,内存分配时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需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 , 实现简单,运行高效 。
复制算法的缺点显而易见,可使用的内存降为原来一半 。
(3).标记-整理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在标记-清除算法基础上做了改进 , 标记阶段是相同的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之后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 , 在移动过程中清理掉可回收的对象,这个过程叫做整理 。
标记-整理算法相比标记-清除算法的优点是内存被整理以后不会产生大量不连续内存碎片问题 。
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高的情况下就要执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变低 , 而在对象存活率高的情况下使用标记-整理算法效率会大大提高 。
(4).分代收集算法:
根据内存中对象的存活周期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 , java的虚拟机中一般把内存划分为新生代和年老代,当新创建对象时一般在新生代中分配内存空间,当新生代垃圾收集器回收几次之后仍然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年老代内存中 , 当大对象在新生代中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时也直接在年老代中创建 。
【java垃圾回收代码 java垃圾回收分代】java垃圾回收代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java垃圾回收分代、java垃圾回收代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