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读取conf go语言读取cpu序列号

Go语言 。怎样读取一行几个数字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a, b, c int
fmt.Scanf("%d%d%d", a, b, c)
fmt.Println(abc)
}
希望采纳go语言读取conf!
go语言聊天室实现(六)创建HTTP连接,并升级为长连接go语言读取conf我们在mian函数中 , 首先初始化配置文件,然后新建http连接 。
这个连接创建之后,监听服务器的9999端口 。如果url的路径后缀为 "/ws",就转发到ws/ws.go中的IndexHandler方法中 。
这个方法中首先go语言读取conf我们创建一个websocket的Upgrader实例,然后我们使用Upgrader的upgrade方法来升级一下我们的连接为长连接 。
升级完成之后会返回一个*websocket.Conn的连接,我们之后所有的关于连接的操作 , 都是基于该conn的 。
在该连接完成之后,我们将连接存放到一个名为Client的map中,以便之后管理更为方便 。
之后 , 我们启动一个goroutine来读取连接中发送的信息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操作 。
go语言聊天室实现(七)websocket收消息设置上一节中go语言读取conf , go语言读取conf我们为每个连接都创建go语言读取conf了一个goroutine来读取其中的消息 , 现在我们将这个读取消息的方法实现一下 。
我们在application目录下新建controllers目录,并在其中创建一个MessageController.go文件 。
首先我们新建一个MessageController的结构体,内容如下
这个结构体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我们将连接放在数组之后,返回的索引 , 另一个是连接本身.
这个是具体的方法 。
我们首先设置了一下读消息的大小、超时时间以及超时后需要的操作 。
超时时间如果设置为0,那么就是永不超时 。之前在这里直接写0,被告知需要传一个time.Time类型的数据 。最终谷歌后才得到了这个值time.Time{}为"0001-01-01 00:00:000000 UTC" 。
我们将用户手法消息的内容定义为一个结构体,然后将用户的订阅信息的json通过json.unmarshal转换成这个结构体 。
之后的switch操作与我们在Swoole中的操作基本雷同,在查询到login之后,调用service中 的login方法来进行注册 。
下一节中我们再介绍具体的注册逻辑 。
09-kubernetes中的域名解析流程 从Kubernetes 1.11版本开始,Kubernetes集群的DNS服务由CoreDNS提供 。CoreDNS是CNCF基金会的一个项目,是用Go语言实现的高性能、插件式、易扩展的DNS服务端 。CoreDNS解决了KubeDNS的一些问题 , 例如dnsmasq的安全漏洞、externalName不能使用stubDomains设置,等等 。
CoreDNS支持自定义DNS记录及配置upstream DNS Server,可以统一管理Kubernetes基于服务的内部DNS和数据中心的物理DNS 。
CoreDNS没有使用多个容器的架构,只用一个容器便实现了KubeDNS内3个容器的全部功能 。
【go语言读取conf go语言读取cpu序列号】 从kubernetes官方提供的 coredns.yml 文件中 , 不难看出coredns服务配置至少需要一个ConfigMap、一个Deployment和一个Service共3个资源对象 。ConfigMap coredns 主要配置文件Corefile的内容:
其中主要有二个地方来解析配置
1、这段配置的意思是cluster.local后缀的域名都是kubernetes内部域名,coredns会监控service的变化来修改域名的记录
2、如果coredns没有找到dns记录,则去找 /etc/resolv.conf 中的 nameserver 解析
接下来使用一个带有nslookup工具的Pod来验证DNS服务能否正常工作:
通过nslookup进行测试 。
查找defaul命名空间存在的ng-deploy-80服务
如果某个Service属于不同的命名空间,那么在进行Service查找时,需要补充Namespace的名称,组合成完整的域名 。下面以查找kubernetes-dashboard服务为例 ,
众所周知, DNS 服务器用于将域名转换为 IP (具体为啥要转换建议复习下 7 层网络模型). Linux 服务器中 DNS 解析配置位于 /etc/resolv.conf , 在 Pod 中也不例外,
DNS 策略可以逐个 Pod 来设定 。当前kubernetes支持这4中DNS 策略
如果我们不填dnsPolicy, 默认策略就是 ClusterFirst。
kubelet 在起 pause 容器的时候 , 会将其 DNS 解析配置初始化成集群内的配置 。配置: 它的 nameserver 就是指向 coredns 的
k8s里面有4种DNS策略 , 而coredns使用的DNS策略就是Default,这个策略的意思就是继承宿主机上的/etc/resolve.conf, 所以coredns Pod 里面的/etc/resolve.conf 的内容就是宿主机上的内容 。
在集群中 pod 之间互相用 svc name 访问的时候,会根据 resolv.conf 文件的 DNS 配置来解析域名,下面来分析具体的过程 。
pod 的 resolv.conf 文件主要有三个部分 , 分别为 nameserver、search 和 option 。而这三个部分可以由 K8s 指定,也可以通过 pod.spec.dnsConfig 字段自定义 。
nameserver
resolv.conf 文件的第一行 nameserver 指定的是 DNS 服务的 IP,这里就是 coreDNS 的
clusterIP:
也就是说所有域名的解析,都要经过coreDNS的虚拟IP10.100.0.2 进行解析 , 不论是内部域还是外部域名 。
search 域
resolv.conf 文件的第二行指定的是 DNS search 域 。解析域名的时候,将要访问的域名依次带入 search 域,进行 DNS 查询 。
比如我要在刚才那个 pod 中访问一个域名为 ng-deploy-80的服务,其进行的 DNS 域名查询的顺序是:
options
resolv.conf 文件的第三行指定的是其他项,最常见的是 dnots 。dnots 指的是如果查询的域名包含的点 “.” 小于 5,则先走 search 域,再用绝对域名;如果查询的域名包含点数大于或等于 5 , 则先用绝对域名,再走 search 域 。K8s 中默认的配置是 5 。
也就是说,如果我访问的是 a.b.c.e.f.g ,那么域名查找的顺序如下:
通过 svc 访问
在 K8s 中,Pod 之间通过 svc 访问的时候,会经过 DNS 域名解析,再拿到 ip 通信 。而 K8s 的域名全称为 "service-name.namespace.svc.cluster.local" , 而我们通常只需将 svc name 当成域名就能访问到 pod,这一点通过上面的域名解析过程并不难理解 。
参考
(1)K8S落地实践 之 服务发现(CoreDNS)
(2)自定义 DNS 服务
(3)Kubernetes 服务发现之 coreDNS
(4)Kubernetes 集群 DNS 服务发现原理
(5)Kubernetes之服务发现和域名解析过程分析
Go语言中恰到好处的内存对齐 在开始之前,希望你计算一下Part1共占用的大小是多少呢?
输出结果:
这么一算,Part1这一个结构体的占用内存大小为 1 4 1 8 1 = 15 个字节 。相信有的小伙伴是这么算的 , 看上去也没什么毛病
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实际调用看看,如下:
输出结果:
最终输出为占用 32 个字节 。这与前面所预期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这充分地说明了先前的计算方式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在这里要提到 “内存对齐” 这一概念,才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去计算 , 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讲讲它是什么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认为内存读取,就是一个简单的字节数组摆放
上图表示一个坑一个萝卜的内存读取方式 。但实际上 CPU 并不会以一个一个字节去读取和写入内存 。相反 CPU 读取内存是 一块一块读取 的,块的大小可以为 2、4、6、8、16 字节等大小 。块大小我们称其为 内存访问粒度。如下图:
在样例中 , 假设访问粒度为 4 。CPU 是以每 4 个字节大小的访问粒度去读取和写入内存的 。这才是正确的姿势
另外作为一个工程师,你也很有必要学习这块知识点哦 :)
在上图中,假设从 Index 1 开始读?。岢鱿趾鼙览5奈侍?。因为它的内存访问边界是不对齐的 。因此 CPU 会做一些额外的处理工作 。如下:
从上述流程可得出,不做 “内存对齐” 是一件有点 "麻烦" 的事 。因为它会增加许多耗费时间的动作
而假设做了内存对齐 , 从 Index 0 开始读取 4 个字节,只需要读取一次 , 也不需要额外的运算 。这显然高效很多,是标准的 空间换时间 做法
在不同平台上的编译器都有自己默认的 “对齐系数”,可通过预编译命令#pragma pack(n)进行变更,n 就是代指 “对齐系数” 。一般来讲,我们常用的平台的系数如下:
另外要注意,不同硬件平台占用的大小和对齐值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本文的值不是唯一的,调试的时候需按本机的实际情况考虑
输出结果:
在 Go 中可以调用unsafe.Alignof来返回相应类型的对齐系数 。通过观察输出结果,可得知基本都是2^n,最大也不会超过 8 。这是因为我手提(64 位)编译器默认对齐系数是 8,因此最大值不会超过这个数
在上小节中,提到了结构体中的成员变量要做字节对齐 。那么想当然身为最终结果的结构体,也是需要做字节对齐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它” 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影响了 “预期” 结果
在每个成员变量进行对齐后,根据规则 2 , 整个结构体本身也要进行字节对齐,因为可发现它可能并不是2^n,不是偶数倍 。显然不符合对齐的规则
根据规则 2,可得出对齐值为 8 。现在的偏移量为 25,不是 8 的整倍数 。因此确定偏移量为 32 。对结构体进行对齐
Part1 内存布局:axxx|bbbb|cxxx|xxxx|dddd|dddd|exxx|xxxx
通过本节的分析,可得知先前的 “推算” 为什么错误?
是因为实际内存管理并非 “一个萝卜一个坑” 的思想 。而是一块一块 。通过空间换时间(效率)的思想来完成这块读取、写入 。另外也需要兼顾不同平台的内存操作情况
在上一小节 , 可得知根据成员变量的类型不同,其结构体的内存会产生对齐等动作 。那假设字段顺序不同 , 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
输出结果:
通过结果可以惊喜的发现,只是 “简单” 对成员变量的字段顺序进行改变,就改变了结构体占用大小
接下来我们一起剖析一下Part2,看看它的内部到底和上一位之间有什么区别,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符合规则 2,不需要额外对齐
Part2 内存布局:ecax|bbbb|dddd|dddd
通过对比Part1和Part2的内存布局,你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如下:
仔细一看,Part1存在许多 Padding 。显然它占据了不少空间,那么 Padding 是怎么出现的呢?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得知是由于不同类型导致需要进行字节对齐,以此保证内存的访问边界
那么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调整结构体内成员变量的字段顺序 就能达到缩小结构体占用大小的疑问了,是因为巧妙地减少了 Padding 的存在 。让它们更 “紧凑” 了 。这一点对于加深 Go 的内存布局印象和大对象的优化非常有帮
go语言读取conf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go语言读取cpu序列号、go语言读取conf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