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老牌消金巨头跌落,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新股东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WEMONEY研究室 , 作者|刘双霞在疫情、监管环境、行业趋势等诸多因素作用下 , 消费金融行业格局生变 , 机构之间座次重排 。WEMONEY研究室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 ,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股权出售 。这意味着 , 这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引入中资股东 。
作为原银监会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 , 也是第一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 , 捷信最早以人海战术占据国内消费金融老大地位 , 但其近几年发展遇阻 , 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利润水平均出现缩水 , 老大地位不保 , 同时又因缺乏互联网基因等因素 , 线上化转型之路不畅 。
01、欲寻求新投资人WEMONEY研究室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 , 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股权出售 , 目前尚不知整体股权出售还是引入新股东 。据知情人士透露 , 目前 , 捷信消费金融正与一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接触 。
这也意味着 , 捷信消费金融股权结构有可能迎来变化 。捷信消费金融是一家老牌消费金融公司 , 于2010年11月10日成立 , 注册资本70亿元 , 是原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 也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 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
捷信集团成立于1997年 , 总部位于捷克 , 为全球9个国家超1.4亿客户提供了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公开信息显示 , 2004年 , 捷信消费金融业务正式进入中国 , 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 。
捷信最早以人海战术占据国内消费金融老大地位 。从2010年成立以来 , 捷信依靠大量销售人员线下地推的模式快速发展 , 巅峰时期员工人数一度达到8万人 , 不过随着线上消费金融业务不断发展 , 线下模式弊端凸显 , 运营成本飙升 , 捷信消费金融开启大规模裁员 。
据报道 , 过去三年里 , 捷信消费金融为从线下转型线上 , 合计裁员达5万人 。
另据WEMONEY研究室了解 , 2022年春节过后 , 捷信消费金融又开启新一轮裁员 , 被裁人员包括职能部门、CTO等高管 。
02、老牌消金巨头跌落从2010年至今 , 捷信消费金融已走过12个年头 , 其发展趋势和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
2010——2019年十年间 , 消费金融凭借在服务消费者即时与潜在消费需求上的优势 , 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 到2019年底整体行业贷款规模接近10万亿元 。
在这一阶段 , 捷信消费金融借助大量铺设一线销售和驻店业务点的地推模式快速发展 。2018年 , 捷信消费金融以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98亿元)的净利润 , 稳坐24家已开业消费金融公司头把交椅 。
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使得捷信消费金融一度想要冲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第一股 。在2019年 , 捷信集团曾计划赴港交所IPO 。2019年年末 , 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突破千亿元 , 成为当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一家千亿级公司 , 一时风头无两 。
彼时的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19年6月30日 , 捷信旗下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贷款为132.61亿欧元 , 同比增长10.25%;经营收入为12.76亿欧元 , 同比增长3.4%;收入净额为1.05亿欧元 。
但之后 , 捷信集团宣布撤回上市申请 , 并表示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 , 撤回上市申请是市场环境所致 , 公司资本充足 , 尚不需要通过上市保持业务增长 。
事实上 , 当时行业环境也已发生变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 , 各行各业的线上化趋势不可逆转 , 也影响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市场格局 , 行业由最初的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变 。
与之同时 , 在趋严的监管环境下 , 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加速向零售业务转型 ,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凭借更低资金成本、较高的风控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等优势 , 快速崛起 。
在此背景下 , 以线下模式为主的捷信消费金融痛失老大地位 。
2020年 , 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出现了大幅“跳水” 。截至2020年末 , 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652.07亿元 , 较2019年末的1045.36亿元 , 下滑37.62%;总负债为537.61亿元 , 较2019年末的932.27亿元 , 下滑42.33% 。2020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1%;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 。
而其竞争对手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末总资产1083.11亿元 , 同比增长16.84% , 一举超越捷信消费金融 , 成为持牌消金行业新龙头 。2020年 , 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28.16亿元 , 净利润16.68亿元 。
2021年 , 联合资信发布评级公告表示 , 经综合考虑 , 决定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
该评级公司认为 , 捷信2020年经营业绩表现暴露出其业务处在转型期 , 受到业务策略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 , 存在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呈现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水平承压、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 。同时 , 母公司捷信集团大幅亏损及实控人离世等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公司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
03、线上化转型阵痛早前较为粗放的线下模式、重营销轻服务的经营策略 , 使得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质量和用户体验受到影响 。
招股书显示 , 捷信中国地区业务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3%、7.2%、9.7%、9.6% 。据披露 , 捷信集团曾拥有一支多达2210人的催收团队 。这也使得捷信消费金融成为各大投诉平台的“常客” , 关于其高利贷、暴力催收的客诉不断 。
事实上 , 捷信消费金融也早已意识到危机所在 , 其早在2017年就开始谋求向线上模式转型 。
据报道 , 自2017年末至今 , 捷信在深圳、天津、长沙等地分批次地进行人员优化 , 开启批量裁员 。
2020年2月 , 借助疫情契机 , 捷信CEO发内部信称公司的转型之旅已经开启 , 启动“2023战略” , 全面布局线上 , 同时也削减了人力成本 , 谋求让业务变轻 。
在捷信消费金融线上化转型背后 , 是一轮轮残酷的裁员 , 曾为捷信辉煌贡献力量的员工也与公司对簿公堂 。与捷信有关的案件中 , 案由为劳动合同纠纷、劳动争议、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的案件屡见不鲜 。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一则案例显示 , 李某于2018年11月入职捷信公司 , 任销售一职 , 2020年5月捷信公司向李某发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 通知书显示 , 因李某已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 公司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 并不予以任何经济补偿 。
捷信公司主张的李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系其向捷信公司后台上传的客户提货照片为手机翻拍截图照片 , 而非使用公司办单设备现场拍摄 , 且上传提货照片的时间是办单次日 , 而非在当日当场上传 。对此法院认为 , 捷信公司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缺乏事实依据 , 属违法解除 , 最终判定捷信应向李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
因业务转型所带来的裁员本无可厚非 , 但这家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应更人性化的处理好裁员事宜 。目前来看 , 捷信消费金融已开启了以数字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战略 , 动作频频 。
据披露 , 捷信消费金融推出了首款循环额度贷款产品“捷信惠购” , 布局新一代智能客服中心 , 打造的乐易购客户自助服务模式2020年覆盖约14万商户 , 同时也在推广线上APP、线上商城 , 布局数字人民币等 。
【投稿|老牌消金巨头跌落,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新股东】业绩层面 , 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披露称 , 捷信中国2021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 。
不过 , 在分析人士看来 , 捷信消费金融互联网基因不强 , 风控也不具优势 , 要在中国本土实现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 。捷信消费金融在此时引进一家中资、有流量、有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股东 , 对于其线上化转型将起到助力作用 。
推荐阅读
- 投稿|进军开放银行,Shopify将拥有一个千万亿市场?
- 投稿|数字艺术能拯救商场购物体验么?
- 投稿|私域流量成大势所趋,餐企如何借此创造新增量?
- 投稿|市净率长期跌破1,昔日男装大佬七匹狼还有投资价值吗
- 投稿|“囤菜新宠”预制菜,会是生鲜电商的破局点吗?
- 投稿|《云裳羽衣》被强行续命,双赢还是双输?
- 投稿|海外博主,MCN的摇钱树?
- 投稿|说点大白话,Shein到底凭什么值6000亿元?
- 投稿|爱笑的丁磊运气不会太差,那网易游戏呢
- 投稿|无人机的2022:在资本市场融资,在应用场景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