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看清朝

晚清时期李鸿章访问美国,美国是怎样看待清朝这位大臣?
关于清末李鸿章访美,当时的美国看重李鸿章的到来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八国 。此时,甲午战争惨败后不久,美国对李鸿章的到来给予了正面报道 。李鸿章当时向美国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清朝?这个美国人喜欢知道 。1996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开始了他的美国之旅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外交上颇有建树,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条约 。美国人热烈欢迎他的到来,都想看一看大清国的宰相,特意把他作为国宾接待 。当时有采访人员问李鸿章在美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李鸿章回答:美国有各种各样的政党 。他还提出,国家安全在于对政党的有效制衡 。他的建议遭到了采访人员的嘲笑 。从一个角度来说,李鸿章很清楚政党之间的隔阂 。同时,他对这种制度也非常敏感,有着高度的警惕性,时刻担心这样的政党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当我们在美国看到这个行业的时候,真的让李鸿章大吃一惊 。这是一个工业强国 。与洋务运动和美国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可惜一切都毁了,成就了日本 。不过他也分析了为什么美国产品无法超越欧洲产品 。原因是劳动力过多,导致产品成本高 。同时,他也了解到当时中国工人在美国的待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经常发生 。至于晚清的形象,李鸿章形容为豹子般的形象,让美国有所了解 。在这次外交访问中,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抱负 。俄国窥视中国东北,密谋与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 。德国商界希望大清国能够购买更多的德国大炮和巨轮 。而美国也逐渐扩大了在东亚的影响力 。在外交上,李鸿章并没有给予其他国家太多的商业政策,这也让欧美国家对清朝闭关锁国的心态感到厌恶 。为了彻底逼开清朝,才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 。

美国人如何看清朝

文章插图
旁观者清:西方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明朝和清朝
从这些来自西方的关于明清各方面的记载中,可以判断出对方的优劣!农业的水平在16到17世纪,参观过明朝的西方人写道,中国的农业生产让他们崇拜 。最著名的是传教士利玛窦的评论:“远比欧洲富裕 。”为什么比欧洲富裕?传教士曾德昭称赞中国农民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开朗热情,农具比欧洲农民先进 。西班牙人拉达对中国农村琳琅满目的农具惊叹不已,比如靠风力抬高山谷的风扇车,山顶灌溉用的超级水车 。水稻都是一年三熟,产量还挺高的 。此外,还有许多种其他作物种植 。当时中国很多常见的农具被转卖到欧洲,都引起了哄抢 。拉达还评论了明代农民的生活:人们食物丰富,衣着考究,家中陈设豪华 。利玛窦特别称赞广东省,说广东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丽富饶,交通便利 。至于明朝?“他(明朝)看起来像一个大花园,有着难以形容的宁静和安详” 。这座“大花园”在清代是什么样子的?曾经派往中国的英国使团成员巴罗感叹,康乾盛世的中国农村简直是“赤贫无助的困苦” 。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周边每年有9000多名弃婴,场面触目惊心 。同样令英国人难以忘怀的是清人的饥饿 。当时,英国使团食物中的一些死猪和发霉的家禽被英国人扔掉了 。然后,让他们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周围的中国人全都冲了上来,抢购食物 。巴罗惊异地说:“(中国人)乐于吃任何食物,即使是腐烂的!”是的,传说中富饶的花园般的中国农村 。巴罗的评价说:我从来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证明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裕繁荣 。我们能看到的无非是贫穷落后 。城市的水平和农村是一样的,明朝的城市曾经是到访的欧洲人羡慕的对象 。也是拉达的叙述 。作为一个来自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西班牙的游客,他眼中的明朝城市大多依河而建 。不仅墙很坚固,街道也铺得很好 。两边有许多茂盛的树,道路比欧洲城市的道路更宽更直 。这房子非常漂亮 。特别引起拉达注意的是明朝的福利机构:惠民药房和养济医院 。根据拉达的记载,在明朝的城市里有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我们这些异教徒惊叹不已”,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都有医院!拉达去过几个中国城市,但从未见过乞丐 。明朝的人告诉他,当地的养老院可以收容不能生活的残疾人 。和“总是有充足的大米供应 。”而且,即使在小城镇,食物也很便宜,各种规模的娱乐和宴会也很常见 。按照拉达的估计,“它超越了世界上其他民族,因为他们(明人)富裕无忧 。除了这些令人惊叹的外表之外,明朝的城市还有欧洲人羡慕的环境卫生水平 。利玛窦曾将苏州与威尼斯相提并论,两者都是“水城”,但苏州不仅繁华富庶,水质清澈更是难得 。”不像威尼斯的水那么咸涩 。在杭州生活了十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用更深情的笔墨描绘西湖风情:西湖的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湖底和湖底 。为什么这么干净?曾德昭解释说,除了民众的辛勤劳动,由于明代成熟的卫生管理甚至垃圾回收体系,即使是“扔在街上的破布”也可以回收 。几百年后,英国乾隆使团访华时,使团成员唐东对清朝的城市水平只有几句冷冷的评价:公共娱乐场所少,道路少而窄 。当然,更让英国人吃惊的是清朝的城市里有这么多的人,而这样一个小县城
到了北京之后,根据巴罗的记录,北京东郊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小摊和人群,整条路都挤成了一条线 。但如此繁华的城市,最让英国人印象深刻的是贫富差距 。斯坦顿也觉得
的每个城市,见过的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屋子,只有极少数是高大漂亮的房子 。要么是穷人家要么是富有人家,中产阶层非常少 。至于大清朝的都城北京?在这些英国人的日记里,那真个是大多数房屋破败老旧,随处都能看见乞丐,而且道路质量差,一下雨就泥泞得走不动 。最让他们开眼的是,城里居然还有荒地,好些坍塌的房屋都成了废墟,长满了荒草 。3世态万象在造访明朝的外国人笔下,也少不得对明朝人性格脾气的描述 。嘉靖年间曾客居广州的葡萄牙人克鲁兹,介绍给后人的,是一个充满文艺范的广州 。逢年过节,都喜欢演奏音乐 。而且毫不排外 。他们这些葡萄牙人夜晚在河边纳凉,都常遇上乘坐游艇玩乐器的广州青年,然后他们就会应邀上船,一起弹奏音乐,场面其乐融融 。而且和后人想象中,那些自傲是“天朝上国”的明朝人不同,同样在明朝生活多年的葡萄牙曾德昭,却十分赞叹当时中国人的襟怀 。说中国人非常谦虚,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 。发现比自己先进的地方,就能虚心学习 。而且还很讲诚信,尤其重视遵守时间与承诺 。这真是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 。利玛窦在写给西班牙税务司长罗曼的书信里,对中国人的素质,给了一个至高评价: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非常,太高太大了 。如果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明朝的军队风貌,以拉达的说法,明朝军队之精锐,是可以横扫四方的 。战船也坚固耐用,其火炮以西班牙船长埃尔提阿达的评价说:比欧洲火炮更精致坚固!而同样是到了清朝,英国使团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却天翻地覆 。以巴罗的嘲笑说,清朝的中国老百姓,真的很怕官,平时不管多么放松,官员面前,立刻变得战战兢兢 。至于清朝的官?以斯当东的描绘:清朝的穷人没什么申诉的机会,做官就是中国人唯一的宗教 。英国人特别看衰的,就是乾隆年间的清兵 。在他们看来,清朝的海军船只,根本不适合航海,吃水太浅扛不住大风浪 。至于陆军?以巴罗的说法,且不论武器如何,军队精神气质都奇差,感觉像跑龙套的演员 。因此他们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只要三艘战舰,就能摧毁中国海岸线!4形象影响明末一系列介绍中国的图书,很快在同时期的西方火热起来,甚至引发一个流行欧洲上百年的热潮:中国热 。在这场中国热里,穿中国丝绸,摇中国纸扇,收藏中国瓷器,看中国皮影,养中国金鱼,都是常见的流行时尚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里特意建造了“中国宫” 。英国女王更是个中国迷,以写鲁滨逊的那位作家笛福的形容:女王房屋的图案家具,都要中国造,且最爱中国汉服 。当然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更是持续热烈:早在明朝天启年间,拉丁文版的中国《四书五经》,就在欧洲闪亮登场,立刻引发震动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欧洲人一直不遗余力,如饥似渴学习中国 。期间对欧洲进步影响之深,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形容:“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乾隆年间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就是在欧洲“中国热”时代长大,造访大清前,也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正如他自己诗里形容: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他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但等到真正踏上中国土地,见识了清王朝的百态风貌后,曾经的中国迷马戛尔尼,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评语: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乾隆时期外国人眼里的清朝时什么样的乾隆时期,因为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流传以及之前中国输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在欧洲都是高档奢侈品,在欧洲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富强、遍地黄金的国度.而英国使者马尔戈尼在为两国通商事晋见过乾隆皇帝而被拒绝后,乾隆皇帝为显示大清的武力和国力,安排其由北京沿运河南下至江南出海回国,而不是就近由溏沽出海,并安排清军于运河两岸操练以显示天朝威武,然而,贫苦的民众、武器原始、缺乏训练、军纪败坏的清军让马尔戈尼清楚的看到了天朝上国的真正面目,马尔戈尼回国后在议院作的陈述打消了欧洲人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恐惧感,为后来的列强入侵埋下隐患.
美国人如何看清朝

文章插图
现代外国人(欧美国家)对古代中国的看法外国人看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历史确实有很大不同 。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芮乐伟·韩森在《开放的帝国》中就向我们展示了学者眼里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韩森精通中国古代历史,在她上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中国历史 。她当时为了记住太平天国洪秀全名字的拼音,曾揣着一张纸片不时地拿出来看 。在韩森的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中国并非如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是孤立、僵化的,而是开放和生机勃勃的 。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叙述,与宋同时存在的金虽然国祚短暂,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却具有关键意义 。金世宗虽然禁汉姓汉服,采用多种措施维持女真文化,但后来女真人军队中汉人士兵数量甚至多过女真人 。而南宋将领在公元1206年寄希望于中原汉人起兵抗金之时,汉族士大夫们却去教导女真人如何以汉法实行统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哪里?韩森发现,中国人随船携带有6.3米长的航海图,图中绘有非洲和印度,并以罗盘指针度数标明两个目的地之间的航行方向 。那些图中所标明的有些地名如“麻林地”即现在的肯尼亚的马林迪 。因此韩森女士认为显然郑和船队是沿着更早的中国探险者所开辟的航线航行的 。芮乐伟·韩森告诉世界公元1600年以后,中国经济比欧洲更为发达 。只是从公元1600年开始,中国的发展开始减退,中国的国力开始衰弱 。《开放的帝国》一书到此戛然结束 。也许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的黄金时代也在那刻结束了 。
美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比较有限,除了一些“汉学家”和专门的历史学家之外基本上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 。欧美的历史研究主要是以自身为中心的(经常说的“欧洲中心论”),对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关注比较少 。而且中西之间在文化观念上差距显著,历史研究方法多有不同,对同样历史的解读也许会大相径庭 。近现代史因为免不了意识形态因素(针对双方而言),为客观起见在此不作评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有涉及中国历史(包括古代、近现代),去看的话可以起到换个视角的作用 。另外费正清(应该没有记错)主编的《剑桥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好像还有一本是晚清史)专论中国近现代历史,而且作者本身对中国文化研究很深,可靠性比较高 。
美国人如何看清朝

文章插图
不提太平天国好坏,只看外国人怎么看当初的清朝外国人看不起清朝,但是一直想和中国做贸易,主要要看哪一国,各国对中国态度不一
【美国人如何看清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