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 中英字幕

学校是否扼杀创造力英语作文
学校扼杀创造力我同意学校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观点 。我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在我看来,学校用标准答案、一对多的教学方法和缺乏实践扼杀了创造力 。标准答案会扼杀创造力 。学校为了方便批改,经常在考试中使用标准答案 。这可能会妨碍学生独立思考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学生可能想的和他们被教导的一样 。如果学生也这样想,就很难产生新的思想或方法 。一旦大家想法一致,就没有创造力了 。因此,标准答案通过扼杀独立思考来扼杀创造力 。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有创造性的想法呢?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学校里仍然被广泛使用 。缺乏实践是导致创造力低下的另一个问题 。大量创造性的想法来自实践 。当一个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会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可能会忘记创造性的想法 。渐渐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创造力 。但是大多数学校强调理论而不是实践,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从实践中受益 。总之,学校包含许多可能扼杀创造力的因素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说出我们的观点和实践来尽最大努力培养自己 。

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 中英字幕

文章插图
为什么说学校扼杀创造力
这种说法有点太武断!学校是无辜的 。并非是学校扼杀了创造力 。应该是”落后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体制不负责任的个人教育行为.”扼杀了你的创造力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目前东方式的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的落后,教育体制的苍老,和一些不完善的规则,制约了教师的教育行为 。众所周知的被夸大到极致的”体罚”和”青少年义务保护法”就是两把悬在教育者头顶上的利剑,再加上”谁闹事,谁滚蛋”的潜规则,如果是你,你会把脖子往刀刃上撞吗?说穿了,教师也是一种求生的职业而已!另外,教育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鲜明的”强制性”,人类为了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就把捕食和生存的经验强制传给后代,使他们获得更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生存与发展”,方式是带有强制性的一个系统过程,不认真接受教育者会被淘汰 。虽然到了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也蕴含了更多
【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 中英字幕】的内涵,但教育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这两个基本的特质是不应该被忽略掉的,因为它们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 。。。。哈,好像有点答非所问,但如果没有教育的“良性土壤“,何来良性的教育过程?如果没有良性的教育过程,又何来“创造力“的培养?所以说,你说“学校扼杀创造力“的说法是对学校的不公正,学校是无辜的!我们应从教育的“土壤“着手,呼唤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去粗留精,使教育不再是“物“的改良,而是“人“的完善开发和培养!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铸造一批批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民族精神信仰、完善的知识建构和鲜明的个体优秀思维品质的建设者,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强盛繁华!
关于学校总是扼杀学生创造力吗?四百字英语作文My View on School EcationSchool e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When reaching three tears old, the little children will go to kindergarten for a preschool ecation. And then they will take p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so on. School ection almost run through people’s whole lif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We all know that thereare many knowledgeable teachers in school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But it’s not enough. School ection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family ecation. The British ecator, Hosea Ballou once said,”Ecation commences at the mother’sknee, and every word spoken within the hearsay of children tends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Therefore, we can see that the successful of school ecation needs the help of family ecation so that the children can have a perfect ecation. The promissing future is waiting for them.学校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小孩三岁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 。之后他们会去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学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 。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学校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来教学生知识 。但这是不够的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协调 。英国教育家巴卢曾经说过,“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完善的教育 。光明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
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 中英字幕

文章插图
学校总是扼杀创造力吗英语作文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缩写)大会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它于1984年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共同创办 。每年来自全球不同学科的顶尖学者与实践者们会云集该大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凝聚在一个18分钟的演讲里 。演讲内容涵盖科学、艺术、政治、建筑、音乐等 。Ken RobinsonKen Robinson,全球知名创新与创造力专家,在开发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国际公认的领袖人物 。本文节选自他在TED大会论坛上就创建一个呵护而非摧残创造力的教育体系而发表的演讲,语言深入浅出、发人深思 。We’ve all agreed on the really extraordinary capacity that children have, their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my 1)contention is, all kids have tremendous talents and we 2)squander them, pretty ruthlessly. So I want to talk about ecation and creativity. My contention is that creativity now is as important in ecation as literacy, and we should treat it with the same status.我们一致认同,孩子拥有超凡的才能,或者说创新能力 。我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才能,却被成人无情地磨灭了 。因此,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 。我相信在当今这个时代,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地位同读写能力一样重要,理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I heard a great story recently, I love telling it, of a six-year-old girl who was in a drawing lesson. The teacher said usually this little girl hardly paid attention, but in this drawing lesson she did. The teacher was fascinated and she went over to her and said, “What are you drawing?” and the girl said, “I’m drawing a picture of God.” And the teacher said, “But nobody knows what God looks like.” And the girl said, “They will in a minute.”前些日子我听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我喜欢逢人就讲 。有个6岁的小姑娘在上绘画课 。她的老师说,这个小姑娘上课一向不怎么专心,而这次却不同 。老师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小姑娘:“你在画什么?”“我在画上帝”,小姑娘答道 。老师不解:“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小姑娘答道:“等我画好他们就知道了 。”Picasso once said that all children are born artists. The problem is remaining an artist as we grow up. I believe passionately that we don’t grow into creativity, we grow out of it. Or rather we get ecated out of it. So why is this?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问题在于我们长大之后能否继续保持着艺术家的个性 。我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创造力并非与日俱增,反而是与日俱减 。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创造力被教育扼杀了 。怎么会这样呢?Every ecation system on earth has the same hierarchy of subjects—every one;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go, you’d think it would be otherwise but it isn’t. At the top are mathematics and languages, then the 3)humanities, and the bottom are the arts. Everywhere on earth. There isn’t an ecation system on the planet that teaches dance every day to children the way we teach them mathematics. Why? Why not? I think this is rather important. I think maths is very important but so is dance. Children dance all the time if they’re allowed to, we all do. We all have bodies, don’t we? Truthfully what happens is, as children grow up we start to ecate them progressively from the waist up. And then we focus on their heads. And slightly to one side.世界上所有的教育系统都有着相同的学科体系,无一例外 。你会想肯定有某个地方会例外的吧,可是无论你走到哪都是这样 。位于顶端的是数学和语言,接着是人文学科,处在最底端的是艺术 。全球普遍如此 。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一个教育系统会像上数学课一样天天给孩子们上舞蹈课 。为什么?为什么不这样?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我知道数学很重要,但是舞蹈也同样重要啊 。如果获得允许,孩子们可以整天跳舞,我们也是 。我们都有身体可以舞动起来,不是吗?现实中的真相是:随着孩子们在长大,大人们开始逐步地训练他们,首先是腰部以上的部位,然后是集中训练他们的大脑,并且渐渐地有点偏向大脑一侧 。If you were to visit ecation as an alien and say what’s it for, public ecation, I think you’d have to conclude (if you look at the output, who really succeeds by this, who does everything they should, who gets all the 4)brownie points, who are the winners) the whole purpose of public e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is to proce university professors. Isn’t it? They’re the people who come out on top. And I used to be one, so there. And I like university professors, but you know, we shouldn’t hold them up as the 5)high-water mark of all human achievement. They’re just a form of life, another form of life. But they’re rather curious and I say this out of affection for them, there’s something curious about them, not all of them but typically, they live in their heads, they live up there, and slightly to one side. They’re 6)disembodied. They look upon their bodies as a form of transport for their heads, don’t they?假设你是一位外星来客,来考察地球上的教育,想知道公共教育究竟有何作用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建议你先看看公共教育的产物,看看究竟是谁通过教育获得成功?是谁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使命?是谁得到了所有的赞许?又是谁成了最后的赢家?我想你会由此得出结论:全球公共教育的目的完全在于培养大学教授,不是吗?他们是教育体制最高端的产物 。我过去也曾是其中一员,嗯,我喜欢大学教授们 。不过,你知道,我们不应该将他们推崇为全人类最大的成就 。他们所代表的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过大学教授们还是蛮古怪的,我是出于对他们的喜爱才这么说的,虽然不是所有大学教授都这样,但他们的确有些奇特,典型表现为: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思维里,住在自己的大脑中,而且还略偏向于大脑一侧 。他们崇尚精神世界,躯体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思维的承载工具,不是吗?In the next 30 years, according to 7)UNESCO, more people worldwide will be graating through ecation tha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More people, and it’s 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e things we’ve talked about—technolog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effect on work, and demography and the huge explosion in population. Suddenly degrees aren’t worth anything. Isn’t that true? When I was a student, if you had a degree, you had a job. If you didn’t have a job it’s because you didn’t want one. And I didn’t want one, frankly. But now kids with degrees are often heading home to carry on playing video games, because you need an 8)MA where the previous job required a 9)BA, and now you need a 10)PhD for the other. It’s a process of academic inflation. And it indicates the whole structure of ecation is shifting beneath our feet. We need to 11)radically rethink our view of intelligenc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预测,未来三十年内全球的教育系统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历史之最 。高科技及其对工作性质的改变影响,人口以及人口大爆炸,这些我们提及过的因素加在一起将导致毕业生越来越多 。学历突然缩水了 。难道不是吗?我上学那会儿,只要你有一纸文凭,你就有饭碗 。如果你没有工作,那是因为你不想要 。坦白说,我当时就不想要(作者的自嘲) 。可现在有学历的毕业生们却常常待业在家打游戏,因为工作岗位的学历要求都升级了,过去需要学士的岗位现在开始要硕士了,过去要硕士的岗位现在要博士了 。这是个“学历膨胀”的过程 。这一过程说明了整个教育体系正在我们眼下经历着重大转变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智能观 。We know three things about intelligence: One, it’s diverse.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 in all the ways we experience it. We think visually, we think in sound, we think 12)kinesthetically. We think in abstract terms, we think in movement.我们知道智能有三大特点:第一,智能具有多元性 。我们运用各种体验方式来认知世界,比如视觉、听觉、触觉、抽象化、动态化等等 。Secondly, intelligence is dynamic. The brain isn’t divided into compartments. In fact, creativity, which I define as the process of having original ideas that have value, 13)more often than not comes abou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14)disciplinary ways of seeing things.第二,智能具有交互性 。大脑并不是由相互隔绝的单元组成的 。事实上,创造活动往往就诞生于各学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在我看来,创造就是“有价值的原创思想的产生过程” 。And the third thing about intelligence is, it’s distinct. I’m doing a new book at the moment called Epiphany which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ith people about how they discovered their talent. I’m fascinated by how people got to be there. It’s really 15)prompted by a conversation I had with a wonderful woman who maybe most people have never heard of, Gillian Lynne. She’s a 16)choreographer. She did Cats, and Phantom of the Opera, she’s wonderful. Gillian and I had lunch one day and I said, “Gillian, how’d you get to be a dancer?” And she said it was interesting, when she was at school, she was really hopeless. And the school, in the 30s, wrote her parents and said, “We think Gillian has a 17)learning disorder.” She couldn’t concentrate, she was 18)fidgeting.第三,智能具有独特性 。目前我正在写一本新书,叫做《悟》,是根据一系列人物访谈写成的,主题围绕“你是如何发现自己才能的?” 。我对人们的自我发现很感兴趣 。事实上,写这本书的念头源自我和一位出色的女士之间的对话,也许这里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她,她叫吉莉安·林恩,是一名舞蹈指导,曾经给歌舞剧《猫》、《歌剧魅影》编排舞蹈,非常棒的一位女士!有一天我和吉莉安一起吃午餐,我问她:“吉莉安,你当初是怎么走上跳舞这条路的?”她告诉我,其中的故事还蛮有趣的 。当年她在学校时,大家都说她没得救了 。那还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学校写信给她父母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有学习障碍” 。那时候的她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坐立不安 。Anyway, she went to see a 19)specialist in an oak-paneled room with her mother and she sat on her hands for 20 minutes while this man talked to her mother about all the problems Gillian was having at school. In the end, the doctor went and sat next to Gillian and said, “Gillian I’ve listened to all these things that your mother’s told me, and I need to speak to her privately. Wait here, we’ll be back, we won’t be very long,” and they went and left her.后来她妈妈就带着她去看专科 。那是一间铺着橡木地板的诊室 。吉莉安把双手压在屁股下,耐住性子坐了20分钟,这段时间里医生和她妈妈谈论了她在学校里出现的种种问题 。最后,医生走过来坐在吉莉安身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和我讲了你的所有事情,现在我要和她私下谈谈 。在这儿等着,我们很快就回来 。”于是他们就留下她出去了 。But as they went out the room, he turned on the radio that was sitting on his desk, and when they got out the room, he said to her mother, “Just stand and watch her.” And the minute they left the room, she said, she was on her feet, moving to the music. And they watched for a few minutes and he turned to her mother and said, “Mrs. Lynne, Gillian isn’t sick; she’s a dancer. Take her to a dance school.” Somebody else might have put her on medication and told her to calm down.就在他们离开房间的时候,医生拧开了他桌上的收音机 。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吉莉安的妈妈说道:“就在这儿观察一下她” 。吉莉安说,他们刚离开房间她就站了起来,随着音乐移动步子 。在外面观察了几分钟后,那位医生转向她妈妈说道:“林恩夫人,吉莉安并没有生病,她是个天生的舞蹈家 。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感谢当年那位医生,)换了别人或许会对吉莉安进行药物治疗,并告诉她要平静下来 。I believe our only hope for the future is to adopt a new conception of human ecology, one in which we start to reconstitute our conception of the richness of human capacity. Our ecation system has mined our minds in the way that we 20)strip-mine the earth, for a particular commodity, and for the future, it won’t serve us.我认为我们未来唯一的希望在于创设一种新的人文生态构想,唯有在此构想上才可重新认识到人类能力之丰富 。如同获得商品的欲望驱使人类掠采矿物资源,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正以此道压榨着我们的智力,而这种压榨并不能造福人类社会 。W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n which we’re ecating our children. And our task is to ecate their whole being, so they can face this future—by the way, we may not see this future, but they will. And our job is to help them make something of it.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任务是教育所有的孩子,以便他们能够面对未来——顺便提一下,这个未来或许我们是看不见了,但是他们可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战胜未来的挑战 。
学校是否总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的结尾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确实是扼杀了创造力,但学校也为学学校如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夏殷棕根据【美】肯·罗宾逊演讲整理这次会议有三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 。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因为教育旨在将我们带入我们无法掌握的未来 。我们甚至无法预知这个世界五年后的样子,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 。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孩子的特别之处正是他们的创造力,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的学生 。但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 。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的比重,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最近我听到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很愿意讲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而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 。老师绕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 。”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孩子们愿意冒险 。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 。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 。当然,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尝试等同于创新,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多数孩子都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惧怕错误的尝试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公司经营方面,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错误,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 。毕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才的艺术家 。”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 。我坚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五年前,我从英国搬到了洛杉矶 。但搬到美国后,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周游世界,你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学科等级制度,没有例外 。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如此 。而且相同的还有,就是在艺术学科范围内也有等级制 。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得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安排数学课,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课呢?我认为舞蹈课很重要,我认为舞蹈课和数学课同样重要,如果允许,孩子们会不停地跳舞,我们也一样 。我们都有体会,对吗?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以前是教他们走和跑,而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 。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 。如果你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参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当你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产业化的发展,我相信,你就会明白是谁在真正从中受益,是谁被教导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得了满分,谁是第一名,关于公办教育的目的,我想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公办教育都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 。难道不是吗?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 。我倾慕大学教授的学识,但我们不应该用这样一个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其实大学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好求知 。在我看来,大学教授有个特点,虽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们只用脑子生活,而且偏重于大脑的一侧 。用书面语来说就是他们脑体分离 。他们只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载体而已,难道不是吗?这个载体可以载着大脑去开会,然后在会议结束后再去迪厅蹦迪 。在那你会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乐拍地疯狂摇摆,期待夜晚的结束好回家写篇关于蹦迪的论文 。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观点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这种状况还有个原因,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在最初建立时,也就是在19世纪之前,那时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那时建立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两点基本的等级原则,第一点,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这样就能轻易地避开孩子们喜欢的科目,从小就不让他们触碰 。理由就是,不这样学就找不到工作,对吗?别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 。这些温和的忠告,铸成现在的大错,全世界都被卷入到工业革命的热潮 。第二点,学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是那些大学自己制订的 。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教育体系,不论哪个国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入大学 。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 。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专长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 。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扼杀孩子们的天才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今后30年,全世界毕业的学生将超过过去的总和,这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增长关系到我们谈论的许多话题,包括技术和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影、人口统计学及人口爆炸 。很快,文凭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这样吧?我上学那会儿,有文凭就有工作,那时候你没有工作,是因为你不想找 。但现在的状况是,孩子们有文凭却经常呆在家里打电脑游戏,因为以前只要学士学位的工作岗位现在需要硕士学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孩子将来就得有个博士学位才好找工作,这就是学术学位的通货膨胀 。这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 。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第一,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觉角度,有的从听觉角度,你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角度,有的从动态角度 。第二,好学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如果观察一下人类的大脑组织,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 。大脑不应被分成几部分,其实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把大脑看作一整套工序——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种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 。大脑本来就是由神经来连接左脑和右脑,这个连接部分叫胼胝体,女性大脑中的这个部分比男性的厚 。我认为脑部特征可能使女性更善于应对头绪纷乱的事情,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 。我妻子在家做饭时,总是打打电话,和孩子说说话,给天棚刷刷漆 。而我做饭时就会关上厨房门,不让孩子们进来打扰,不打电话,这时如果我妻子进来我会很生气,我会这样对我妻子说:“苔莉,我在煎鸡蛋,请别打扰 。”培养好学生的第三个原则就是个性化 。我目前在写一本书,书名叫《顿悟》,素材来自一些访谈,访谈内容是关于怎样发现自身的才能 。对于这点我很感兴趣 。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一次对话 。我采访了一位很优秀的女士,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人,她名叫吉莉安 ·林尼,你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 。她是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 。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 。有一次,我和吉莉安吃午饭,我问她:“吉莉安,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 。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 。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这个词还没有出现 。那个老师用词不当,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 。于是,吉莉安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上,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吉莉安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 。其实不过才是个8岁的孩子,医生走过去坐到吉莉安的旁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 。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就谈完 。”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的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 。”他们离开房间后,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尼太太,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 。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话说到这儿,我问吉莉安:“后来怎么样了?”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多好,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 。”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尼舞蹈公司,遇到了劳埃德·韦伯,《猫》的编曲者,她负责担任过一些非常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 。可是,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 。”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的唯一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多样化 。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开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为目的 。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未来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 。我们倡导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现在,我们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小心地避开那些按部就班的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而且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 。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顺便说句,我们可能活不到未来那天,但孩子们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
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 中英字幕

文章插图
谁在扼杀创造力?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情况,一定曾经在你身上发生过 。在你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做很多的习题 。当某道习题的答案应该是A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会选择B 。为什么呢?因为参考答案是B 。就这样,在老师讲评答案的时候,这些学生仍然认定答案是B,但是老师宣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参考答案印错了 。于是,又会有许多学生长叹一口气:“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选A来着 。”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个是中国家庭,另一个则是美国家庭,它们的相同点则是都有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每当中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他总是会拿着自己的画,飞快地跑到父母身边让他们鉴赏,同时会问题:“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每当美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则会向父母提问道:“你看,我画得好不好?”在这一字之差中,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迷信标准答案?在那些选择B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思考,直接抄录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经过了思考,却因为知识掌握不足而错选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况则是——本来选对了,看到答案后则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然而最主要的责任,则应当归结到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当孩子在如此种类繁多又死板教条的规矩、标准下成长时,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导致了他们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质,继而变成无主见、无思想,无灵活性的“小机器人” 。当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时,便不能不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一天,3岁的小女孩朱迪告诉她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 。妈妈听后非常吃惊,于是便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朱迪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克丽丝小姐教的 。”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克丽丝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一切圆形物体,然而当她学会了26个字母之后,朱迪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鉴于此,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小女孩克丽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经过审判,法庭得出的结果是起诉成立,判决幼儿园赔偿小朱迪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 。在这位母亲因为女儿失去想象力而痛心不已,以至于不惜与幼儿园诉诸公堂的时候,几乎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欣喜交加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区别?答案很简单,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画作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么可能是粉色的!”反过来,当美国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为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只粉色的熊,真不错,看上去很新鲜 。”于是在此之后,中国的孩子仍然会继续画画,但是在他的笔下,却再也不会有粉色的小熊诞生了;而受到夸奖的美国孩子,则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继续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蓝色、绿色甚至银色的其他动物来 。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传统为我们缔造了太多的礼仪和规矩,当这些条条框框渗入到家庭中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成为了传承这些条框的手段,几乎每一代孩子都在这些条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被剥夺一空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矩的传承者,于是,调教下一代懂规矩、讲礼仪的过程便再度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 。当我们了解到这样的现状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此执迷于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