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关店裁员、取消年终奖,便利蜂怎么了?| 零售流通观察
文章图片
在国内疫情反复、多点散发的严峻态势下,几乎所有的零售企业都面临着来自供应链层面的压力,消费者也愈发感受到物流放缓、商业停摆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据贝恩报告显示,2021年各个线下渠道销售额均呈下跌之势,只有便利店保持原有水平 。
然而近期,便利蜂传出了关店裁员的消息 。对此,便利蜂方面曾回应称,根据疫情,调整业务节奏及人员结构 。便利蜂的业务正常发展,内部协商优化的同时也在继续招聘,预计人员总量经过调整将有所上升 。
然而,根据多位便利蜂前员工透露,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可信 。近几个月,便利蜂一共进行了三轮裁员,大部分员工没有拿到法律规定的N+1赔偿;另外,有便利蜂员工在脉脉爆料称,公司取消了2021年的年终奖,原因在于“由于疫情,公司业绩未达预期” 。
狂奔6年、去年被曝准备上市的便利蜂,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便利蜂到底怎么了?
便利蜂:以“算法”为中心便利蜂的创始人是去哪儿网前CEO庄辰超,离开去哪儿网时他的身家已达数十亿,随后创建斑马资本,按照庄辰超17年接受钛媒体采访时的说法,斑马资本在创立之初就想做控股型的资本,斑马一开始就全面控股便利蜂 。因此,便利蜂在当时是一家携科技和资本两把利剑而来的新秀,也就不难理解它在创立初期“攻城略地”的气势 。
2017年2月14日,便利蜂在北京中关村首开了五家店 。到2020年年底,它已经开出2000家店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三大日系便利店巨头7-11、全家、罗森,在中国开出2000家店,分别用了15年、16年和23年,便利蜂只用了3年 。便利蜂采取的是全直营模式,这也是最烧钱的运营模式 。
这也意味着,如果只是盲目扩店,便利蜂很有可能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毕竟业内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2018是便利店行业的灾年,8月,邻家便利店被曝资金链断裂,168家门店一夜间全部关停;同年倒闭的还有131便利店 。对此,庄辰超做出了改写便利蜂命运的重要一笔:将便利蜂底层ERP系统等全部切换为算法驱动的自动化操作流程,大幅度提高人效 。
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每一个有人的节点,都会导致整体效率的下降 。”现在肉眼可见的是,北京便利蜂门店已经普遍采用了无人收银结账,这只是门店“少人化”的一个缩影 。
在知乎问答中,便利蜂官方账号曾完整描述过自己与其他日系便利店的差别:“一般便利店是通过店长的经验来选品的,便利蜂通过抓取当地消费者在相关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在各个社交平台的点评数据、在其他店铺的过往销售数据……放进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后选出来的 。”
陈列方面,“不同的商品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一般便利店有他们的规则和经验,我们是通过各种商品的销售表现、在其他相似类型店铺的摆放位置和表现……设置了算法,定出来的 。”
有媒体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便利蜂曾经搞过一个实验,让十名经验丰富的7-eleven的店长把一家门店的SKU减少10%,第二天发现,门店销售降低了5% 。而系统同样做了这道考题,第二天门店销售降低只有0.7% 。
便利蜂的算法能行吗?这是所有人的疑问 。据报道,便利蜂2017年、2018年进入的城市全部实现了整体盈利 。站在便利店行业发展的角度,便利蜂的盈利速度“颠覆”了业内的认知——无论是北京、天津、南京这几个已经盈利的城市,便利蜂进入的时间均晚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竞争对手,但却提前实现了盈利 。算法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有待商榷,但它确实让便利蜂一次次陷入舆论旋涡 。这一点将下文中展开描述 。
便利店行业加速内卷
文章图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如果2023年便利蜂能实现万店计划,那么便有望跻身行业TOP5 。目前从门店规模上来说,易捷、美宜佳和昆仑好客是行业龙头,对于急剧扩张的便利蜂来说,它们都不是对标对象,因为从地理布局、消费群体以及经营模式来说,它们不构成正面竞争关系 。便利蜂目前需要对标的是日资三巨头---711、全家、罗森 。京东曾经也想进军这一领域,并放出“五年百万店”的豪言,但自去年底互联网行业裁员传闻频出,京东的京喜事业部更是重灾区,因此对便利蜂而言,可以暂时不考虑来自互联网行业跨界竞争的压力 。
为什么说“日资三巨头”是便利蜂的正面竞争者呢?从区域布局来看,“日资三巨头”和便利蜂都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并且他们的目标客户都是都市白领、学生这些年轻群体 。不过,三巨头在一线城市扎根十余年,基本已经渗透进一二线城市中每一个关节;而便利蜂发展不过五年,对于前者而来,它是后来入侵者 。然而大部分都市白领来说,便利店已经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三餐到零食再到日化,迁移成本以及难度可见一斑,更何况日资三巨头也在实时研究年轻人的口味,不断推出包括熟食等自有产品,抓住年轻人的胃 。
在一二线城市与三巨头硬刚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便利蜂也意识到他们应该往下沉市场发力,在三巨头薄弱处取得先发优势 。随着一、二线城市便利店之争进入白热化、市场渐趋饱和,便利蜂开始南下,三巨头也选择向华中、西南地区下沉市场扩张 。
便利蜂与“三巨头”正面交锋的底气在哪?一方面相比三巨头而言,便利蜂作为本土品牌,没有品牌授权等方面的困扰,无后顾之忧 。据业内人士透露,全家曾经深受品牌授权问题困扰,2021年6月中国大陆全家执行长林建宏离职,对全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便是便利蜂的算法系统,这在初期来看,至少帮助便利蜂迅速度过“小透明”阶段,形成规模竞争 。
然而,目前来看,便利蜂至少在这两个方面需要思考,一方面是在年轻群体中的品牌价值 。在下沉市场的扩张中,我们在社交平台上似乎很容易看见日资三巨头门店爆火的场景,自去年以来,7-11厦门首店、济南首店、石家庄首店相继开业,都诱发当地市民排队热潮 。打开小红书,搜索便利店,在本地便利店推广信息流中,依稀夹杂着日资三巨头的推文,而便利蜂却没有姓名 。
另一方面,算法也是便利蜂刺向自己的刀,去年,南方周末文章《悄悄拍摄行人,算法指挥员工:便利蜂的“系统”是否越界》将矛头直指便利蜂算法系统 。自2017年起,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便利蜂招募大量信息采集员将摄像头悄悄地放在了多个城市的居民楼、写字楼,甚至国家机关的门口,完整捕捉下当天出入的每一个人 。每一个便利蜂的目标店铺附近,都是重点监测区域 。便利蜂后台至少累积了数十万条拍摄数据 。
同时,根据南方周末采访人员的调查,为了避免法律纠纷,这些信息采集员岗前培训中包含一系列应对警方调查的“话术” 。对是否涉嫌偷拍及数据采集的来源,当年,便利蜂方面书面回复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否认‘偷拍’行为,并且当年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只有北京市、河南省、辽宁省、广州市、重庆市等省市出台过相关的地方性管理规定 。然而,去年11月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采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因此,支撑便利蜂算法系统的数据来源是否构成侵犯个人隐私,如今是否应当有新的论证?
便利蜂“猜想”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考验 。对便利蜂而言,疫情这场大考使其不得不慢下扩张步伐,从而向内寻求精细运营,思考除了规模效应之外的新的增长点 。
首先,便利蜂虽已实现盈利,但整体仍处于“烧钱”阶段,需要资本回血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便利蜂此次出行大量裁员关店的情况,或与资金链断裂有关 。 便利蜂的直营模式属于重投入且风险无法转嫁 。另外,由于便利蜂强调“数字化管理”,其成本要比同行更高,摊销难度更大,这其中包含硬件成本,便利蜂门店都会配一台电脑、Pad,安装支持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每个员工还会配手机供日常操作;还有软件成本,便利蜂相对于其他便利店体系,在系统的研发上也更花钱 。 因此,便利蜂要大规模扩张,需要更雄厚的资本支撑 。据天眼查显示,便利蜂上一轮公开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5月 。仅靠斑马输血的便利蜂能度过疫情的考验吗?
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初,国内连锁便利店的自有品牌SKU占比平均不足5%,且基本集中在熟食品类,如7-11招牌的关东煮和乌冬面 。便利蜂也不断推出自有品牌,如去年推出的精品咖啡“不眠海”,不眠海主要包括12-20元的精品咖啡和均价15元的新式茶饮,业务刚刚起势的时候,便利方投入大量精力推广,大打“补贴战” 。但据“窄门”数据,不眠海顶峰期开到610家,而近日,只显示有300家门店,几乎腰斩 。因此,如何打造自有品牌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是便利蜂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
便利蜂未来是否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业内众说纷纭 。便利蜂自己是这样看这件事的,“我们希望变成老百姓的生活场景里,从家门口到办公室门口都有的一个大冰箱,我们希望密度能够提升频率,提升忠诚度 。从这个角度考虑,你就可以理解,便利蜂是希望成为一个高密度的基础设施 。”薛恩远表示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关店裁员、取消年终奖,便利蜂怎么了?| 零售流通观察】这一点与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1999年,贝索斯表示要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提升,他开始意识到,技术领域最大的机会一定是平台驱动的,当你的一切构建在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快速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时,你的红利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成长,更包括基础设施本身所带来的 。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亚马逊成为了全美第一电子商务公司,而便利蜂又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推荐阅读
- 投稿|TCL电子:一道价值重估的难题
- 投稿|华为再战B端
- 汽车|车企没“锂”难活
- 投稿|达达,不想跳出京东舒适圈
- 钛媒体直击·博鳌亚洲论坛|缩小“免疫鸿沟”,需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疫苗产能丨钛媒体直击博鳌2022
- 投稿|露营大火后,年轻人盯上摩托车
- 新能源|锂的赌徒
- 游戏|版号来了,游戏没了
- 投稿|大厂云出海,扩容与桎梏
- 投稿|当个人养老金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