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26式慢动作 如何提高陈氏太极拳水平,陈氏24式太极拳教学版

怎样学习陈氏太极拳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太极拳始终贯穿着阴阳虚实,表现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每一种拳法都有开合、圆与方、滚与放、虚实、轻重、刚柔、缓与快等特点,并有左右、上下、上下之分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外形,还在于内功 。练太极拳的时候,首先要用心,不要笨拙 。所以比如太极传,一个是情动,一个是气动,也就是说你不仅要练意图,还要练精神 。这种情绪运动是太极拳的精髓,并引导着太极拳的其他特征 。此外,练习太极拳时,在全身长度和绕线的相互变化下,动作要求表现出柔韧、灵活、灵活 。它是动态的,要求所有的动作,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它的速度,它要求慢、快、交替 。它的力量需要柔韧性、刚性和柔韧性 。它的立场和行动要求不偏不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放中有合,开放中有合 。有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在运动保健方面,既能强化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又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即“意而不力”的能力,能顺畅地指挥气在全身活动 。这样既练了气,又练了心,精气相长,精气相荣,身体自然强壮 。同样,在技术攻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轻可以控重,慢可以控快,克制自然,掌握自然 。搬的时候可以四处搬,“当家人”,做到知己知彼 。第一个特点是《脑主情志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以静能敛骨”;2)“以气运体,使万物通畅,则顺乎心也”;3)“心为令,气为旗”“气由直修而无害”;4)“全身献给神,不是献给气,而是献给气 。”从以上四条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练意的拳,也是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用心而行”:心是发起者,灵是听从命令的“传旗者”;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不用力,先有意图再有造型 。这样才能达到“气有所觉”的目的,气强了动作才能从容,久练才能收敛到骨,达到“动气”的最深功夫 。所以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情绪运动 。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心动气”,“以气动身”,在意图上不使用笨拙的力量 。练拳的要领可以概括为:(1)练拳的时候,意识要集中在动作上,气要按照意图来进行,而不是只冥想内气是如何运作的 。(2)练拳时,动作要流畅、沉稳,当力量传递到终点时,要显示力量 。这是使精神振奋的三项措施 。(3)牢牢把握住向外的气,做到不傻不傻,反过来促进内心的情绪运动 。(4)善于利用其他七个特征,相互配合,提高情绪运动 。第二个特点是身体和肢体伸展的弹性运动谱规定:(1)“你需要得到最顶尖的力量,把气息沉入腹部”;(2)“挺胸后拉,沉肩坠肘”;(3)“松腰、开臀、屈膝”;(4)“神聚气聚,技长” 。从以上四条规定可以看出,要上力沉气,就是要拉长身体,挺胸拔背就是拉长之前以胸为柱的背;肩到肘下沉是手臂延长;放松腰部,弯曲膝盖,打开臀部,让腿绕圈旋转,这些都是你的腿在这种特定姿势下成长的结果 。因此
所以,只要你有拉伸的姿势,就不容易患上用力鼓励你(笨拙的力量)的毛病,这为自然放松和拉伸技巧提供了条件 。因此,身体和四肢伸展的弹性运动成为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总结如下:(1)太极拳以练舍力为主,舍力由弹性而生,而弹性由肢体的伸展而生,所以要注意肢体的伸展 。(2)身体和上半身的伸展一定是虚领,下腹,用胸向后拉 。(3)手脚的伸展必须是肩沉、肘落、腰松、裆开、膝弯的旋转 。(4)练棚力时,先要求柔,以摆脱旧力(笨拙的力),同时让其生长,以长出弹性的新力 。(5)只有神之灵聚在一起练拳,才是强化棚架力量的内在因素 。第三个特点是正反向缠绕丝的螺旋运动谱:(1)“像拉丝一样锻炼力量”;(2)“能量如丝般纠缠”;(3)“永远不要离开太极去发展和收敛”;(4)“一手好牌和的驰牌,都不见了” 。从以上四条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是丝的形状 。旋是以旋转的方式拉出来的,因为直旋自然形成了螺旋的形状,这是对与错的统一 。至于扭转力度或者拉力度,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在纠缠的过程中伸展四肢也会产生一个螺旋的形象,根据拳术理论,无论大的动作还是紧绷的小动作,你都不应该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练到熟练之后,这种绕圈会越来越小,达到有圈无圈的状态,然后以纯意而知 。因此,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将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的要领可以概括为:(1)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没有太极拳,一个人就不能在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周围爬来爬去,以达到完整 。(2)需要注意的是,“透”的要求是动作不仅要通过关节部分,还要使其通过整个关节的肌肉部分,这就是螺旋缠绕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双股和五对相反双股,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工具 。(4)只有在轻灵、延续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同时,空气必须被搅动和抑制 。(5)纤维缠绕强度的应用不应产生缺陷、凸起和不连续 。第四个特点是《虚实运动拳谱》中规定,刚正上下,规定:(1)“神必以灵代之,惟圆而生之趣,所谓由虚变实,必重之 。”(2)“虚与实要有明显的区分,哪里有虚与实,哪里总有一虚一实” 。(3)“挺立舒适,支撑八面”;“上下同人,难侵” 。(4)“尾鲁正中神贯”,“上下一线” 。以上四条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如果你能区分实际动作和虚假动作,你就能持久,这是最经济的动态活动 。所以练太极拳的时候,两手要空,两脚要空 。
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 。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 。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 。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 。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拳谱规定:(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 。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 。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 。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 。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 。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 。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 。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 。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拳谱规定:(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 。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 。极其至也,亦柔亦刚 。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 。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 。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 。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 。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 。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 。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 。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 。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 。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 。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 。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 。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 。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 。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 。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 。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语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 。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 。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 。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转自《太极拳全书》人民体社出版,《陈式太极拳》老版更没有水份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 。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 。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 。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

陈式太极拳26式慢动作 如何提高陈氏太极拳水平,陈氏24式太极拳教学版

文章插图
我想学习陈氏太极拳,不知道该如何入门,对它也不太了解!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刘成德老师谈太极拳 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 。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 。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 。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 。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 。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 。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道以拳显,拳以求道 。太极拳是小道,他和太极比起来是雕虫小技,我们追求的是太极这个大道 。太极着,无极而生 。无极是混沌,太极是什么?是阴阳 。太极图中用黑白两个“鱼”来表示阴阳 。学习、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充满乐趣,又十分艰苦的过程,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太极拳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一种文化,当成一种真理的求索,谦虚谨慎,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充满激情地投入进来,经过日积月累地磨砺,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太极拳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练习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异,因人而异 。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经过两代人的研究整理,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我在几十年的练习和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热爱太极拳的同志有所启发 。一、划圈和手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 。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 。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 。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 。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 。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 。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 。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动作要到位 。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 。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是错误的重复 。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 。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 。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规律 。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 。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正 。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 。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断地改正动作 。三、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 。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 。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 。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 。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 。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 。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 。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 。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 。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 。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 。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 。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 。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 。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 。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 。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 。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 。内外都要圆 。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 。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 。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 。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 。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 。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 。但话说回来了,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 。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 。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 。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 。人先天不会顶,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 。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 。像车轮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 。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 。腰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 。这一点我们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棚劲”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式 。这里面棚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棚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 。前人对于棚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棚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棚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 。架住是在下面,实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棚;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棚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怎么样练出棚劲?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 。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 。身体节节贯穿 。身体放松了,上下相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 。拳谱上说“上下相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 。“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对方的劲,能棚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棚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 。太极拳与站桩的关系 。站桩是内家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太极拳也讲站桩 。太极拳是两方面的:由阴到阳,由阳到阴;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我认为站桩求的是静,是松 。所谓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静 。闹市中也可以求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为什么?专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别人讲话可以充耳不闻了 。所以静不是无声音,是内里的静 。站桩为何能达到静?用的是意念,太极拳的站桩我认为是意念练拳 。平时练拳是外动内静,站桩是外静内动,用意念去调气,找里面的势 。人们所说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就是这个问题 。从外形的开合,到外静内动,到无圈了 。无圈是没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无形的,还是按圆的规律走的 。我自己有时也闭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桩,坐着也可以,用意念练拳,劲怎么走,手怎么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拳,将来与外形的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阴阳互成 。但我不主张初学者就练站桩,因为初学者静不下来 。
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高手请进!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的关键——陈家沟陈志强转摘:精武杂志2006年第7期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必须懂得柔和刚,所谓柔,就是不用僵力、放松、柔化之意,犹如棉里裹针 。所谓刚,就是通过长期放松柔劲的练习,达到极刚强的一种无坚不摧的力 。它放松时就象鞭子在没有抖动发力之前,随意折压,完全自然放松,不加丝毫对抗之力 。但如果刚劲发力,就象金狮抖毛,无坚不摧,无法抵抗的力,具有穿透性,这种力就是陈氏太极拳的弹抖爆发力 。要打好陈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去僵求柔,周身放松 。所谓放松,即是指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 。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是指这种放松还必须有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力在里面,建立在掤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任何时间爆发出来的力,完全不加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一种意念和气力的运动 。所以,必须要做到内气与外形的协调统一 。练习陈氏太极拳开始要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 。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运用时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 ,发于梢 。”(这里的梢指的并非是四梢(两手两足),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 。)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象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脚下稳健了,才会弹抖发力更有劲,足下蹬地发力,拧裆转腰,瞬间借地面的反弹力,向上传递,弹抖爆发,源源不断的将力传输到发力点 。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 。所以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腰部要放松 ,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 。胯关节也要放松,松则腰部圆活 。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这样裆劲才有力而又不失圆活 。拳论上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腰应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柔劲时腰应松而随之,发劲时腰应快而拧之,定势时腰应塌而合之;裆也应配合腰的变化而变化,转化腰时裆松而随之,发力拧腰时裆应拧而扣之,定势塌腰时裆应圆而稳之 。只有腰裆协调配合默契,才能将弹抖爆发力打的更好,在发力时拧裆转腰,旋转速度一定要快,要迅猛 。应以腰为轴,瞬间向一侧旋转产生离心力,劲到落点时要注意前后左右配合对称,不要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要保持重心的平衡 。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有八面支撑之力,一身备五弓之势 。下面就以“掩手肱拳”为例,讲一下动作的具体发力要点 。预备式要立身中正,松胯、屈膝、圆裆,左脚在右脚的四十五度方向开步,重心放于在右腿,成右弓步,右拳放于右腰间,拳心朝上,左脚在前,左掌放于身体左侧前方,掌心朝右,指尖斜朝上,二目平视前方 。身体自然放松,好似弓弦拉满,一触即发之势 。拳谱上讲:“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发劲时重心迅速向左移,右足跟蹬地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迅速向左转腰、拧裆、转右胯、转右膝、转右踝;顺着脊背上行至右肩、右肘、右腕到右拳面上 。利用重心快速左移的惯性,加大右拳的爆发力 。同时左臂弯曲,左肘尖向后发力,和右拳形成对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加大右拳的爆发力 。另外,在发劲之时,身体尽量放松,下盘要稳,身稳劲才能实 。尽量运用全身整体的力量进击,不可用局部之力,要专注着进攻的部位,在击打接触点的瞬间才全身猛然收紧、弹抖、爆发出来,将全身之力从右拳面上发出,在击打到力点之后马上放松 。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和瞬间肌肉的紧张时间,这样出击点就会更快,威力就会更强大,具有弹性 。发力瞬间形成的爆发力就像急刹车时的惯性冲撞力、穿透力(也叫寸劲) 。综上所述,举一反三,任何部位发力都一样,同样都是汇聚周身之力发在出击点上 。这是本人在习练陈氏太极拳二十余年的体会,愿与拳友们共商讨 。
【陈式太极拳26式慢动作 如何提高陈氏太极拳水平,陈氏24式太极拳教学版】
陈式太极拳26式慢动作 如何提高陈氏太极拳水平,陈氏24式太极拳教学版

文章插图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急求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 。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 。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 。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 。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 。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 。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 。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 。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 。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 。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 。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 。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 。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 。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 。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内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桩 。对于调理内气,更加深刻的理解陈氏太极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瑜先生传授给我的打坐内功共有六个动作,每个至少要做五分钟,我从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练习,目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感到手掌发涨,好象手掌过敏似的,非常涨,师父讲这是刚练的正常现象 。今天早晨,我问师父如何结合周天开合,来加意念使气在身体中循行 。师父讲,现在阶段还不到时候,因为你还控制不了气的运行轨道,而且,把气调起来,却下不去,气总在胸中横着,对身体和以后进步反而不利 。只要强调气沉丹田就可以了 。下面,我来转述一下本套打坐内功修炼法 。预备式: 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 。上领下沉 。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 。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 。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 。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 。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 。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 。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 。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 。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 。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 。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 。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 。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 。”《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 。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很多自己百度经验看去复制不去啊
陈氏太极拳里哪套最有攻击?楼上花开终败说得没错 。不在于哪套套路实用,哪个招式管用,其实太极拳中没有花架子,第一个动作都是管用的 。老师在教我们时,告诉我们每个招式都可以讲出5种以上的用法 。招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要学法不学招,练好了什么拳都是拳 。至于电影上那些,大多数都是花架子,好看而已 。也不是某一个固定套路中的 。而且最可笑的是,象“太极张三丰”这样的电影,里面用的太极拳居然是杨式太极,实在滑稽 。大家都知道杨式太极是发源于陈式太极拳的,是清代才出现的,可见导演丝毫不懂历史 。
陈式太极拳26式慢动作 如何提高陈氏太极拳水平,陈氏24式太极拳教学版

文章插图
如何学好太极拳?特别是初学者,应该从何处下手?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就是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教授给你太极拳,使你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若是自学的话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至少会在动作上达不到正确、规范,使之误入歧途;从另一方面讲,太极拳的核心是讲究意会的,若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永远是练不会的 。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 。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