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回复别人的调侃 如何评论白氏幽默,幽默好评回复

跪求翻译高手
摘要:对于吴创作风格渊源的认识,古往今来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明清戏曲艺术和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也得到了认可,但讨论往往不为人知 。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吴的《三三六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零”的叙事特征,旨在具体探讨这首诗的创作与当时繁荣的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圆圆曲》叙事模式:明清戏曲小说的影响按照高小康的观点,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明清时期,一种新的叙事观念开始逐渐成熟 。在小说、戏剧等典型的叙事文学中,形成了以个人经验取代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的趋势 。在叙事文学大发展的时代,古典诗歌中的叙事诗并不能说有多大的发展 。好在明清之际的历史大转折触动了移民的历史情怀,于是出现了许多感受历史沧桑的作品,一些描写社会现实的叙事诗也必然大量出现,其中以吴最具代表性,他的代表作《圆圆曲》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叙事诗 。下面试着从他们的叙事模式的角度来逐一分析 。《圆圆曲》的叙述无疑引人注目,得到了前辈们的赞赏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既把复杂的历史事件重新组合,又让情节曲折,充满传奇色彩 。”[1]纵观全篇,《圆圆曲》运用了倒叙、穿插、对比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全诗“开合、突兀、突兀”,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圈子从自身转到自身”[2]叶评价“这种结构在以往的叙事诗中从未出现过”[3] 。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的影响 。同样,钱仲连也说过“《圆圆曲》正在受戏曲、小说的影响”“《圆圆曲》正在受明传奇、昆曲曲调的影响”[4] 。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也经常被模糊地提及 。戏曲艺术和小说从哪些方面、如何、怎样影响了吴的创作,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释 。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详细探讨的 。一、引言以往在讨论《诗《圆圆曲》时,吴总是被打上“诗史”的标签,作品也被视为支撑这一论点的一大论据,被放在“梅村体”的框架中进行评论 。一般评价指标不超过两个,其一是从诗句中推断符合史实的地方,如引用“小鼓至秦川专征,金牛道千骑” 。斜古云升深画楼,散离月,开镜”勾践历史,考证事实,考证吴三桂迎回陈圆圆路线的准确性;一种强调整体感,认为是在民族危机时刻制作的,传承民族历史,表达个人感受 。抛开前者的迂腐论调,它与“诗史”之名相去甚远 。就其内容而言,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吴三桂迎回陈圆圆一事在正史中找不到,有学者认为吴只是道听途说 。对于后者来说,由于文字的晦涩,很容易引起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甚至作者的意图和立场的争议 。事实上,与以往的同类作品不同,吴特别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 。以吴三桂为例,如果抛开我们平时对他的态度和对诗人创作意图的期待,可以发现吴梅村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相当细腻 。这体现在他语气中模拟的一系列内心独白,也有婉转的嘲讽或批评,但其最终的效果是让这样一个非常容易上纲上线、思想上有血有肉的人物 。
【幽默回复别人的调侃 如何评论白氏幽默,幽默好评回复】显然,这是一种非常重视个人体验的叙事模式,是宋元以来日益发达的市民阶层所孕育出来的 。从表面上看,不难看出传统的历史-道德叙事结构三三五四,吴三桂是违心的,最终会遭恶报三三五四,但在具体的叙事中,却是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构成了这首诗的另一种结构,与表层结构形成了一种张力,使全诗有了一种文人叙事与表层结构的融合 。这是这首诗多义多解的根源,所以有必要用区别于传统古典诗学理论的方式来解读 。二 。叙事时间显然,《牡丹亭》的叙事时间不自然 。开场是崇祯皇帝之死,吴三桂“大败敌军,取北京”,一路横扫杀将,只为夺回美人 。全诗第一部分是对全诗主要情节的总结,用了“哀尽六军,怒冠为美”的警句来打破主题 。这个开头就是所谓的“惊心动魄”之笔 。既然诗名为《袁媛曲》,自然以陈圆圆为叙事核心,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笔法 。先介绍人物,说明原因,然后层层推进,逐步应用 。对联“鼎湖弃世当日,破敌取玉门京下”立刻将读者带入了明末瞬息万变的战争场景,为全诗接下来的解读营造了宏大的历史背景 。这种手法可以在当时传奇戏曲的创新中找到 。明末清初是传奇戏曲艺术最繁荣的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作曲家越来越重视歌剧的戏剧性,并专门为演出而创作 。因此,这一时期的传奇剧更注重故事的离奇、冲突的单一性、情节的紧凑性、结构的精巧性和场景的生动性 。对于戏剧文本来说,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 。我们在处理开场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下盛世前后传奇歌剧创作的变化:前面的歌剧,开场一定是“家的主旨”,后面的几个场景,一个一个介绍人物,使得剧情显得多余,节奏缓慢;这时,戏曲编剧们开始结合实际的舞台表演效果对传奇的开篇进行改进,如把“家”改成直接解决问题,省略介绍性的叙述部分,往往直奔主题,直接表现全剧的冲突,加入更多的观赏性情节,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圆圆曲》的开篇和这个差不多,让人迅速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乱世,然后用一个警示来推广整篇文章 。对于长篇民谣来说,可能会有场景,但细想起来,大部分都是抒情作品 。最先开口的是吴的声音 。接下来是连续几次倒叙,开头的对比更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倒酒
叙吴三桂“破敌收京”的经过,接着是他与陈圆圆初次相遇,接着再倒叙陈圆圆的身世,这才进入一般正常的叙事顺序,一直到“争得蛾眉匹马还”总算和开头接续上了 。中国古典戏曲——就我所能了解到的而言——没有出现过这种模式 。中国戏曲叙事时间受到舞台空间与观众接受的限制,因而具有严格的单向性特征 。“戏曲并不打乱故事发展的顺序自由结合,而是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语言和情节”,“对故事的叙述须依照自然时序” 。[5]同样是自报家门,戏曲的“时间顺序已经程式化了,自报家门的一般程式是(1)叙述家世(2)曾经之事(3)正做之事(4)将做之事或自己所想”,可以有省略,“却不颠倒” 。[6]从对陈圆圆身世的介绍中,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伟业在叙事时的“反常规” 。再考察中国古代其他叙事文体,打破自然时序的叙述手法《史记》《左传》中早已有之,后世唐传奇、明清小说中也偶有利用,但并不成为主流 。这样说的根据在于清末“新小说”刚刚起步时,对于外国输入进来的小说中大量采用的倒叙手法,文人们的兴奋与喜爱以及模仿热情异乎寻常地高涨,而当他们自觉地尝试倒叙、插叙等手法时,不仅技巧掌握得并不熟练,应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而就中国古典叙事诗本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算是倒叙手法的应用范例之一,但从本质上来说,白氏《琵琶行》的布局谋篇其实是个嵌套式,仍属于中国传统的结构,在第一层级中叙述诗人遇到琵琶女,听琴,最后“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第二层级中叙述琵琶女的不幸经历,二者都是按照历时的顺序展开,并且彼此与诗歌本身的情节时间并不冲突,实际上还是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叙事套路 。《木兰诗》的开篇勉强算用了一个倒叙,先从“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入手,设置悬念,接着通过木兰的回答解开疑问,揭示矛盾冲突 。但除却这个小插曲外,全诗整体上仍然是十分规范的自然时序,开头的那个倒叙并没有对诗歌的规整性造成多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由于受到史传文学的深刻影响,大多是采取自然时序安排情节线索,尽管偶有打破常规的作品出现,但并不构成主流——戏剧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古典小说“到20世纪初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上采取连贯叙述方法”[7] 。那么《圆圆曲》当中令人称奇的叙事手法究竟由何而来?一种可能,吴伟业熟读史籍,正是从《史记》《左传》中获得的灵感 。不过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因为史书中所带有的“征实尚史”、“春秋笔法”等文人叙事模式的法则应当占有更大的影响力,更能引起文人的重视,更何况古代文人直到那时,对叙事时间还未形成自觉的、清醒的认识 。因此,笔者更相信《圆圆曲》中,这种为后世广泛赞赏的、摇曳多姿的叙事方式,仅仅是吴伟业的无心天成,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我们注意到,在诗篇的前半部分每当需要进行文意的转换时,诗人所运用的都是同一种修辞格——顶针 。我想这未必就是吴梅村事先就做了“精心策划”,而是面对自己设置的如此惊世骇俗的开篇,在如何接续后面的主体内容,如何过渡到正常的、他所习惯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的补救 。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倒叙手法并不成熟,没有多少例子可堪借鉴的情况下,直接由字面过渡,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 。以往论及《圆圆曲》中的顶针格,一般的评论都是抓住它在形式方面的效果:“造成了十分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读来回环往复,跌宕流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8],即注重音韵协畅方面的功能,而实际上,在层次与内容方面,正是运用了顶针格,才成功地接续了诗的开篇与主干 。顶针修辞在我看来,是中国传统修辞手法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它的作用有很多,有时它在表达的效果上类似西方小说叙述手法中的“意识流”,“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9]《圆圆曲》中用顶针的修辞,“借助邻近句子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紧扣”[10],终于成功地使诗歌的叙述回到了正常顺叙的轨道上 。仔细想想其实那几段倒叙,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如果不是依靠了如此严密的顶针的修辞,直接摆到一起就显得过于突兀了 。而作为反证,我们看到行文到后半部分,依然可以发觉顶针修辞的影子,但不像开篇那么合乎规范,联系上下两句的词往往不再首尾相接,而仅是象征性地出现在句子当中,这应当是因为,一旦回归了正常的顺叙模式,靠着事件自然的发展进程相联系,前后的接续就不必强行采用字面的重复了 。三 叙事角度这个问题要简单一些,为了明确地表达出诗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和所属集团的政治立场,《圆圆曲》很自然地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角度,通过这一零度焦点,诗人方能自如地穿行往来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细致描绘现实与梦境,并进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夹叙夹议,不仅生动地继续史实,更便于发表议论,或者说隐喻、诅咒 。可以说,《圆圆曲》所呈现出的众多艺术技巧,如非现实叙述、倒叙插叙等,都依赖于全知视角的建立 。而全知视角在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戏曲中的运用相当普遍,就歌行体创作而言亦不能算是创新,故不作论述 。四 叙事结构茅盾有言:“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 。”[11]这既是对传统古典小说的批评,也点出了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的特征 。“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模式” 。[12]同样,明崇祯年间,戏剧意识空前加强,讲究可观赏性亦重视排场,前者就要求故事新奇、情节曲折;后者则要求场面精彩、气氛热烈 。《圆圆曲》正是依据刚才这些后起的叙事文学的规律进行创作,因而它的叙事性比起以往的歌行体、甚至比“梅村体”其他的作品来得更加纯正 。于是我们来看《圆圆曲》的主干部分,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先是被田弘遇“强载归”,再被送入宫中,奈何“无人惜”而复归田家,当中无限哀婉;这时愁云密布间始见曙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两句用温婉绮丽的笔触描写出英雄美人相遇倾心的美好画面,深情动人 。但军情误人,相许的盟约变成了遥遥无期的等待;而农民起义的战火烧到京城,更让单纯的思妇生活变成为更深重的灾难 。而就在陈圆圆的人生似跌入谷底,一时峰回路转,吴三桂联合清军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大获全胜,终于将深陷樊笼的佳人迎回,一路写来曲折跌宕,其传奇性与戏剧性同那些惨淡经营写就的传奇曲文可堪媲美 。而二人再度相见的场面更是大有可观,“蜡炬迎来在战场”,“专征箫鼓向秦川”,战场迎亲可谓奇景,而与之相映衬的则是陈圆圆大惊之余、大喜过望的花容失色 。一场旷世情缘在这一刻达到高潮 。吴伟业对戏剧的“排场”之道看来也熟谙于心 。《圆圆曲》在叙事性方面的成功,我想就来自于它极大地增强了歌行体的故事性与戏剧性 。而达到这一效果的途径,则是诗人在纪事的时候极力地规避了自身感怀历史的抒情的冲动,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叙述者隐藏于幕后,仅只在这场戏开场与谢幕时出现,发表议论和感慨,这种做法正与戏曲的演出和小说的处理相类似 。《圆圆曲》的故事原型,即吴陈二人的这场离合情事,本身就充满了众多符合古典传奇戏曲(尤其是才子佳人类型)的要素:“美女英雄”、“身逢乱世”、“颠沛流离”、“终成眷属”,事件本身的传奇性与戏剧性就非常充沛 。但“身逢乱世”沧桑巨变的外部环境,又非常容易引发文人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的兴亡慨叹,从而古典诗歌的抒情性会强烈冲击、渗入对事件本身的叙述,使诗人的主观意绪干扰甚至中断叙事的节奏,《长恨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吴伟业在处理吴陈二人的题材时则显得高明得多,为了顾及到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势必使得他在叙事中没有过多地参与进去 。陈平原就认为,《圆圆曲》这一类的叙事诗更接近于西方叙事诗 。[1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采取这种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只是应对文化高压政策采取的下意识的做法 。不过这种特色似乎并没有成为“梅村体”以一贯之的风格特征,予观其《临江参军》《洛阳行》《永和宫词》《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雁门尚书行》等诸作,延续的仍旧是传统歌行体于片断的记叙或铺排中偏重主观抒情的通病,叙事性多多少少都被打了折扣 。叶君远在描述“梅村体”风格的时候,甚至也将“强烈的主观抒情”列为一项 。[14]五 寓言手法这一点是同上面的重视情节性相联系的 。因为在《圆圆曲》的主体部分中缺乏作者的直接参与,他多数时间都游离于吴陈二人的故事之外,一路写来,似乎作者都深深投入于自己编写的故事情节中,直到最后方才重新出现,却用了一段类似谶语的诗句,影射吴陈二人的结局 。就是因为这种手法,吴伟业的立场志趣也受到质疑甚至是否定 。钱仲联认为“《圆圆曲》与爱国搭界”,“爱国诗要昂扬,要鼓舞人,梅村诗的较隐晦的就不够了”[15] 。刘世南则完全否定了他的“诗史”地位:“其实“《圆圆曲》抹掉吴三桂出卖明室的汉奸罪行,以及清人乘乱夺取明朝天下的史实,只在‘英雄儿女’的艳情上做文章,根本够不上‘诗史’ 。”[16]引起这些误会的,正是由于诗人在委婉表达自己意志时所采用的手法 。《圆圆曲》的叙事性,要求在抒发情感时必须采取一个不同的路径,即隐喻 。传奇戏曲中所谓的“寓言”,在这里就体现为以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来隐喻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离合,这种手法既是受体裁本身所限而采取的对应之道,又反过来增强了诗歌的传奇性与神秘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戏剧的本质特征 。开头的倒叙,写陈圆圆少年时代的梦境,当为艺术加工,为吴陈的姻缘提供了依据,又为最后的议论埋下伏笔 。这种虚与实的问题的处理,在明末清初的传奇戏曲创作中正发生着由“尚实”向“寓言”的转化,后者逐渐占据主流,并促成了戏曲的繁荣,作为戏曲家的吴伟业也是亲身实践,“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17] 。他的传奇《秣陵春》“以隐喻的形式传达出深广幽邈的现实内容和时代情绪”[18] 。这一论述亦合于《圆圆曲》的构思 。“梦境”这一虚写被人为地赋予了历史的真实感,它被指向吴陈二人的相遇以及最后的下场,可以说是直接参与到情节的建构之中的,不难令人想到汤显祖的抒情性梦幻叙事传统 。而就吴伟业个人的戏曲创作来看,“更为强烈地趋向于意象虚幻化和抒情主观化,从而着力构建传奇戏曲的象征叙事结构”[19],他的《秣陵春》正是依靠了这种非现实构思方式,颇具深心地表达了遗民的心路历程 。与此相类似,虽然《圆圆曲》号称“征实尚史”“补史之阙”,但实际上是用“梦境”统驭现实 。这种手法在明清小说中也很常见,《红楼梦》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由此,对于钱仲联、刘世南的评论,我以为乃是在中国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观念的强大的思维定势下,对叙事性话语其价值的漠视 。六 小结以上四点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寓言手法等方面论述了《圆圆曲》的叙事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长篇歌行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歌行体、一般叙事诗、甚至是区别于其他“梅村体”作品的独特风格:它不像一般的民间叙事,只偏重传奇性,人物单纯化;也不像《长恨歌》那样的“情境悲剧”,既叙述得百转千回,又包含着作者对于历史的痛切思索 。它的出现,暗合了那一时期的个人意识觉醒、产生与发展是一致的,吴陈二人的传奇偶然触动了这位诗人的戏剧家的心,但并没有成为吴伟业继续贯彻下去的风格,其叙事技法也并没有给后来的文人多少启发,甚至连作者自己可能也并没有意识到,于是中国古典诗歌继续沿着原有的轨迹艰难发展 。正是从这种在那个时代几乎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出发,笔者选择了一个“他者”的立场,即采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审视这首诗,或有牵强之处,但似乎如此一来,《圆圆曲》的叙事特征更能鲜明地展现出来 。

幽默回复别人的调侃 如何评论白氏幽默,幽默好评回复

文章插图
里约奥运会 白氏幽默我还记得里约介绍运动员入场的时候,菲律宾队白岩松解说根本没说话,迷之沉默给好评哈哈哈哈
跪求:韩愈传赞扬了韩愈的哪些优秀品质?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编辑本段韩愈简介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编辑本段文学主张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搞好创作的重要性 。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编辑本段文学创作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 。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 。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 。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 。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 。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 。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编辑本段韩集版本 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 。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 。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师说》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 。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分析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 。然而写法自有不同 。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为有力 。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编辑本段名作《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如下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 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1]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圣人无常师 。(《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编辑本段韩愈墓地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 。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 。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 。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韩愈墓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 。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 。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 1.2 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韩愈纪念馆潮州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 。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 。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 。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 。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 。”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 。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 。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 。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遂成天下定论 。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 。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 。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 。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阳山韩愈纪念馆 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 。展厅内挂满了韩愈在阳山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 。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 。在阳山韩愈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诗及诗序富有激情,读后让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韩愈传文言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 。②辟(bi):征召 。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白话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孤,无父也 。”——《说文》),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 。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 。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 。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混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召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 。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 。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 。后来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 。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 。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 。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国子博士早晨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 。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 。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锷很平庸俗气,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 。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 。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李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有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谐 。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某某帅三十个人,去迎接佛骨,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 。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施舍(毕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乱世之中求个平安吧),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赶这个时髦,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参见我另一篇文章) 。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 。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 。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官员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韩愈贬官为潮州(今广东潮汕吧?当年鳄鱼泛滥成灾,想必也是蛮荒之地)刺史 。韩愈到了潮阳,又上表给皇帝说:…宪宗对大臣们说,昨天看了韩愈的表章,想起他劝谏我不要接纳佛骨的事情,我发现他还是很爱我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宪宗属于一惊一乍的人物),但是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是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宪宗打算重新启用韩愈,所以先跟大臣们打个预防针,想看看大臣们如何反应 。宰相皇甫镈讨厌韩愈的刚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个跳出来回答,韩愈终究是狂妄粗心,把他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州郡吧,于是授予韩愈袁州刺史 。开始,韩愈得了潮阳,开始办公,问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都说,本地西边的湫水中有很多鳄鱼,体型巨大,把老百姓养的家畜将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穷 。过了几天,韩愈亲自去看了一下情况,命令判官某某抱着一个猪一个羊,投到湫水中,并作了一篇祭鳄鱼文,让鳄鱼们滚蛋,如果不听就派人收拾它们,不要后悔 。祝愿完毕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刮起了狂风,伴随着打雷,几天之后,湫水全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担心鳄鱼 。袁州的风俗,男女到别人家做仆人的(估计是少男少女的家长借了富户的钱,把儿女作为抵押),如果超过期限不还钱,则做工的人就永远做富户家的仆人 。韩愈到袁州之后,增设了相关法律,赎出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他们的父母,改变从前的约定,禁止富户这种抢男霸女的行为 。元和15年,上调韩愈为国子祭酒(国立大学的校长),转去做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 。正赶上镇州乱兵杀死了州长田弘正,推举王廷凑代理军政长官 。朝廷让韩愈去安抚人心 。韩愈到了之后,召集军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造反 。慷慨陈词,王廷凑在一边听了对韩愈很敬畏 。后来又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国家劳动部人事局副局长) 。后来又改为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兼任御史大夫(言官,负责向皇帝建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因为韩愈不太去指定地点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早先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史大夫派去到皇宫中和皇帝做沟通的官)李绅(谁知盘中餐的作者)弹劾 。韩愈没有被查办,不服气,还是不去上班 。李绅和韩愈都是脾气性格急躁走极端的人,于是互相吵闹,别人怎么劝也不听 。于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绅作浙西观察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 。等到李绅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哭诉,唐穆宗(很贪玩的一个皇帝)可怜他,于是让李绅作兵部侍郎,韩愈作吏部侍郎 。长庆(穆宗年号,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四年12月死去,时年57岁,追认韩愈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谥号为“文”,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作韩文公 。
幽默回复别人的调侃 如何评论白氏幽默,幽默好评回复

文章插图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com/s/18st-doB3I39Zfl4NbmZwUw提取码:7af6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小学国学常识200题.pdf|小升初必会100字和200成语.pdf
春天的心 第5段写反映孩子门嬉戏春天的童趣?.《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目的就灰心丧气 。作品:《纪念》《游动悬崖》2.《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当代少年》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段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短文两篇》①《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采用托物言志赞美了生命的珍贵 。主旨: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好好活着 。②《贝壳》选自《幻思——席慕容散文赏析》作者:席慕容 。主旨:生命虽然有限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 。作者:宗璞 。宗璞,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写景散文,作者对如今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追忆十多年前(“文革”时期)紫藤在一种极“左”思想的妪遣下被砍的遭遇,揭示其象征意义:“花和人都有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文中写花实际上是写人,写由人组成的社会 。一片繁茂的花象征着当前社会的繁荣昌盛和充满活力,同时也是借花来赞美生命的美好与顽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5.《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示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 。《浮生六记》共六卷 。各卷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6.《理想》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当代诗人 。原名余勋坦 。文章主旨:本诗通过不同的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主要作品有《寄黄河》《窗》诗歌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草木篇》《故园六咏》等 。7.《短文两则》①《行道树》选自《张晓风自选集》 。作者张晓风 。以行道树比喻无私奉献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②《第一次真好》选自《无言歌》作者:周素珊 。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8.《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 。作者:周国平,主要内容: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是两则寓言的主旨 。①《白兔和月亮》寓言从白兔得月又弃月中讲述了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道理,因而告诫我们面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 。②《落难的王子》寓言则是从一个王子的人生经历中得出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结论,并由此引申,说明人世间没有不能忍受的苦难 。9.《我的信念》选自《现代人的智慧》作者:玛丽居里,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文章主旨:《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对自己的性格、为人和理想、信念的总结与回顾 。文章先概括说明作为一个人,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朵有信心,以此来统领起全篇 。从这一点出发,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对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正是她取得世人所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我们从作者的回忆中不难看出她的理想和信念 。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10.《论语》十则 。选自《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11.《春》选自《朱自清全集》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章主旨:《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2.《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学,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无名高地有了名》《龙须沟》《茶馆》 。13.《夏感》作者:梁衡 。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14.《秋天》选自《预言》作者:何其芳,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水芳 。文章主旨: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 。每一节诗就是一幅画面 。作品有散文集《画梦录》15.《古代诗歌四首》①《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微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的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的景色,显示了他有博大胸襟和气吞山河的气概 。②《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 。第三联点明诗人行旅的时间 。这是残冬将尽,新春伊始之际,又是残夜将尽,黎明来临之时 。“海日生残夜”,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江上日出图!明明是江上日出,诗人却称“海日”,这并非有意夸张,而是真实的感受 。由于江面辽阔,水天一线,朝日跃升之际,真使人恍如置身于万顷沧海之中 。朝日的光辉驱走了残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一派光明的景象恰好是孕育在那业已消逝的寒夜之中 。下句“江春入旧年”写时序的变换 。这种变换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新春与旧年的界限是那样模糊,以至于诗人感到 。是“江春”闯入了“旧年” 。海日紧接残夜面生,江春不待旧年之完结而入 。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怎么不激起强烈的眷怀故土之情呢?③《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 。前用拟人的手法渲染,后用人的感受来衬托,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④《天净沙 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16.《化石吟》作者:张丰 。文章主旨: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和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17.《看云识天气》作者:朱泳燚 这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方法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语言,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使读者从中得到许多识别阴晴雨雪的天气知识 。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 。18.《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法布尔,法国作家、著名昆虫学家 。本文主旨: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洋益着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19.《月亮上的足迹》作者:朱长超 。文章主旨: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 。20.《山市》选自《聊斋志异》卷六 。作者:蒲松龄 。字留仙,清代文学家 。本文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 。21.《风筝》选自《野草》 。作者:鲁迅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文章主旨:《风筝》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不允许自己的小兄弟放,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他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但是后来,在“我”接触了外国教育方面的书籍后,却发现自己做错了,于是非常忏悔,渴望得到补救 。但当“我”对已届中年的小兄弟提及此事时,小兄弟已经忘却 。对此,“我”不仅没有释然,反倒心情更加沉重 。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呐喊》《坟》《热风》《彷徨》《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杂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22.《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 。作者:张之路 。文章主旨: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23.《散步》作者:莫怀戚 。文章主旨:《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4.《散文诗两首》①《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作者:泰戈尔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文章主旨: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并无奇特之处 。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他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国王和王后》,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②《荷叶 母亲》作者:冰心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25.《世说新语》两则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刘义庆 。26.《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作者:安徒生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写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著有《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27.《郭沫若诗两首》选自《郭沫若全集》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主要内容:①《天上的街》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神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②《静夜》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 。作者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这些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28.《女娲造人》作者:袁珂 。神话学家 。四川省新繁人 。主要内容: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等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金波作品精选》(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金波 。文章主旨: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 。30.《寓言四则》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作者:伊索 。古希腊寓言作家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塞翁失马》选自《韩非子?说难》 。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智子疑邻》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作者:刘安 。主要内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智子疑邻》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 。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名著导读Ⅰ:《繁星》《春水》《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 。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 。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Ⅱ:《伊索寓言》伊索,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传说他是个奴隶,后获得自由,因“亵渎神明”终遭杀害 。?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地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 。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 。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 《伊索寓言》是寓言中的精华,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参照天津新蕾出版社编译的《伊索寓言》中的部分故事在天津市网络少年宫有关栏目中推荐给爱好文学的小朋友们,希望你们喜欢 。并从中得到教益 。??《伊索寓言》采用连载的方式,定期更换故事内容,我们力求译文生动、活泼,自然朴素 。每个故事加有点评,以帮助小读者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所有寓言都配有插图,文画相得益彰,以增强寓言的艺术感染力 。
幽默回复别人的调侃 如何评论白氏幽默,幽默好评回复

文章插图
古诗词鉴赏 文章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及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太原(现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 。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行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 。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参考资料:百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