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叮当健康,陷入长期“消耗战”

投稿|叮当健康,陷入长期“消耗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银箭财经
疫情的持续反复 , 为全球经济环境带来了近乎“灾难”的影响 。但是对于医疗健康相关企业而言 , 反而是一场快速发展的契机 。
作为全球生物科技第二大集资中心 , 港股长期以来都是医疗健康企业选择上市的聚集地 。据不完全统计 , 仅是2021年就有34家医疗健康相关企业挂牌上市 , 同时已经递交申请却因为种种原因仍未上市的 , 更是达到了65家 。
其中就包括了 , 在2021年6月22日递表失效后 , 又于2022年3月17日再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叮当健康 。
作为仁和集团创始人杨文龙试水医药O2O领域 , 在2015年开启的二次创业项目 , 有着“妇炎洁”等明星产品的衬托 , 叮当健康收获了大量的资本信心和优势资源加持 。但是根据招股书信息 , 截至2020年 , 叮当健康虽然已经在行业中排名第三 , 但却只占据了1%左右的市场份额 。
同时从2018年到2021年 , 叮当健康陷入了长达4年的持续亏损 。不仅累计亏损数额超过28亿元 , 而且每年的亏损数字都保持着递增状态 , 在招股书中也没能看出止损盈利的苗头 。
如此成绩 , 真的适合再度冲击港股IPO吗?
市场定位失准成本压力过大 , 叮当健康除了上市“别无选择”?或许 , 除了上市 , 叮当健康已经很难找到更好的出路了 。
根据招股书信息 , 从2018年至2021年 , 叮当健康的净亏损额分别为1.03 亿元、2.74亿元、9.20亿元、15.99亿元 。与之相应的营业收入 , 分别为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 。
从数据的对比中明显能够看出 , 叮当健康的营收数据增长 , 大概率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基础之上 , 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烧钱做市场” 。尤其是在2021年 , 叮当健康的营收增长增速明显放缓 , 但是亏损额仍保持着高幅度增长 。
对于一家以数字零售药房为主营业务、建立在互联网经济逻辑上的医疗企业而言 , 当无止境地烧钱换不回应有的营收反馈时 , 可能就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了 。
哪怕专业机构预测 , 数字零售药房在2022年的市场规模能够达到3272亿元左右 , 未来十年内更是有希望突破万亿规模 。但是行业潜力再如何广阔 , 也要有能力活到潜力变现的那天才行 。
通过天眼查可知 , 叮当健康从2018年至今 , 累计融资金额大概在40亿元人民币左右 。以4年亏损接近29亿元左右的历史 , 外加净亏损额的增长幅度 , 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 , 或许2022年就足以让叮当健康面临不小的资金链压力 。
【投稿|叮当健康,陷入长期“消耗战”】投稿|叮当健康,陷入长期“消耗战”
文章图片

因此 , 或许是为了拓展更为有效的融资渠道 , 叮当健康才会顶着并不好看的财报“成绩单” , 再次来港股碰碰运气 。至于叮当健康为何会走到如今这一步 , 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 轻资产模式转型重资产 , 造成了大量沉没成本 。
在早期阶段 , 叮当健康和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 , 以线上交易平台的身份和线下药房进行合作 , 依靠成本较低的轻资产模式抢夺市场份额 。但是在药品供应、费用标准、配送时间等方面都频繁出现问题 , 直接影响了“28分钟送药上门”的品牌定位 。
因此从2016年开始 , 叮当健康转向“自营药房+自建配送团队”的总资产经营模式 , 更是在2018年启动了“百城千店”的计划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1年12月 , 叮当健康的线下自营药房数量只有348家 , 覆盖城市也仅有17个 。
大规模铺设线下药店和组建配送团队 , 毫无疑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 而且在形成足够的规模之前 , 也很难带来大量的营收赋能 。叮当健康在转型过程中 , 造就了大量的沉没成本 , 眼下除了继续追加投资外 , 似乎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
  • 市场定位失准 , 难敌线下药店和主流外卖平台 。
受限于规模和辐射区域 , 叮当健康的自营药房很难与传统线下药店产生正面竞争 。同时经过多年来对市场的培育 , 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前往同仁堂、张仲景、国大药房等 , 更具备安全保障的连锁药店购买药物 。
即便拥有自建的配送团队 , 但是在具体的配送体验上 , 也很难超越有着成熟配送体系的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 。而且在APP推广和流量获取上 , 叮当健康也和外卖平台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 。
不过 , 叮当健康所面对的问题并非独一份 , 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中 , 陷入类似处境的企业比比皆是 。
互联网医疗尚未走通盈利 , 或陷长期资金“消耗战”从2021年3月份开始 , 互联网医疗的行情就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
先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互联网医疗巨头股价骤跌 , 在十个月中市值合计蒸发7000亿元 。而后 , 在2021年11月国家开始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 , 医疗诊断服务市场变得越发艰难 , 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卖药上 。
然而就像是巅峰时期的在线教育一样 , 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大量资本汇聚的情况下 , 多少有些准备不足 。
  • 互联网医疗尚未走通盈利模式 。
例如主营院外患者服务业务 , 曾获得腾讯、红杉资本等知名企业投资 , 并且在2021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圆心科技 。从2015年开始 , 圆心科技获得了超过11家资本机构的投资 , 可谓是深得资本市场信任 , 此后更是保持着营收数据的持续增长 。
可是从2018年至2021年 , 圆心科技和叮当健康一样 , 都陷入了将近4年的连续亏损 。根据财报信息 , 截至2021年8月份 , 圆心科技累计亏损11.44亿元 。
即便是阿里健康、中投等资本机构所看重的医疗大数据独角兽“零氪科技” , 也在2019年和2020年中面临着不小的亏损率 , 每年间净亏损数字都徘徊在5亿元左右 。
还有一度被称作互联网医疗独角兽 , 有望成为“第四巨头”的微医 。虽然3年来累计亏损将近80亿元 , 但也还是义无反顾地在2022年4月1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
诸如此类 , 各个拥有明星资本护航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 尚且没能找到优质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渠道 , 可想而知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着同等的困惑和焦虑 。
  • 烧钱做市场的互联网打法 , 或许不适合医药产品运营 。
凭借着轻资产模式的成本优势 , 互联网企业在行业竞争中 , 往往会优先集中大量资金开拓市场 。而后 , 在不断烧钱抢占份额的过程中 , 熬走资金储备不足的竞争对手后 , 再收割用户寻求盈利 。
只不过 , 这一套互联网企业惯用打法的基础 , 多半适用于零售消费品和线上服务 。而医药产品虽然和普通消费品有着不小的重合 , 但在监管规则的干预下 , 具体销售过程中还是无法做到随心所欲 。
再加上药品的消费驱动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 , 整体相对低频 。并且除了个别保健药物外 , 也不具备大规模营销推广的条件 , 想要寻求互联网思维的赋能 , 可能还需要另辟蹊径才好 。
  • 缺乏流量入口 , 获客成本过高 。
在叮当健康2021年递交的招股书中 , 提及了数字零售药房的市场份额占比 。其中 , 叮当健康以1%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三 , 而排名前二的两家企业 , 虽然没有具体标明名称 , 但也能够猜测到 , 占比9.7%和6.6%的应该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 。
相比于这两家互联网头部企业 , 叮当健康缺乏有效的流量入口 。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见顶 , 线上流量的价格和获客成本也在持续增长 , 阿里巴巴和京东尚且为之所苦恼 , 更何况是叮当健康 , 以及更多的同类企业 。
根据招股书信息 , 叮当健康2021年用于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开支 , 就占据了总营收的22.7% , 仅次于金融负债的公平值变动 。
综合来看 , 想要在互联网医疗的赛道中走得更长远 ,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沉淀 。只是像叮当健康这样的企业 , 能否撑到转亏为盈的那一天 , 说到底还是要看港股所代表的资本市场 , 是否认可其商业潜力了 。
参考资料:
  • 《叮当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中金、招银为联席保荐人》——港股研究社
  • 《叮当健康要去IPO了 , 估值超110亿》——投资界
  • 《“快药”28分钟 , 难抵亏损28亿》——泡腾VCer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