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写诗
我不是很擅长写诗,看过一些现代诗,只有高中的时候跟着校本课程的老师学过写古代诗词,那时候一周要写一首的,虽然不没有写得很好,但是对高考的诗词鉴赏题很有帮助,所以随便谈谈我的看法,希望有用^_^1.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风格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就像每个人特殊的气质一样,这种特质就像一种标志 。像李太白的诗永远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这种“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句子,一看就是他的风格,而诗圣呢,就是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 。所以说,你也要找到自己的特质 。这很简单,只要想想最欣赏谁的诗,基本上这种风格就有点适合你了,因为大多数的欣赏缘于自己产生了共鸣 。另外,以我个人的感觉,平时写作的风格与诗词的感觉也是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 。因为特质这种东西就是一直跟着你的,无论你的语言、动作、诗词、文章都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读,读,还是读如果找到你最喜欢的风格,那么这个代表人物的诗词,你一定要仔细地、广泛地读 。不仅要读诗词,还要看看其他名家对这首诗词的评价和鉴赏,这点很重要,可能甚至比读诗更重要,可以这么说,与其读一个人的十首诗,不如读十个名家对这其中一首诗的评价 。你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写出好诗啊!像我因为很喜欢北岛的诗,所以我看了很多评价,觉得学到很多东西,连思路都宽广了,时常想,为什么看同样的东西,别人就能发现更多的美呢?如此这般一边学习,一边自己也开始注意起以前总是忽略的东西了 。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通过大量的阅读,会潜移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就以我的经历讲,以前有段时间我看郭敬明的书,我就觉得自己写作的感觉就会跟他相似,再比如,前不久我又再看了一遍韩剧 《mygirl》 ,我讲话就会情不自禁地带有那种韩国腔 。所以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注意到,你已经再像自己喜欢的风格靠近了 。等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要看看别的风格的诗 。除了看诗,也要读读其他文学类型,甚至是接触其他艺术,比如去看看画展,练练书法,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共通的,能让你擦出新的火花,给你新的启发 。因为你最终还是要吸收别的东西,找到自己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3.关于作笔记作笔记就是记录你觉得很经典的东西,很有用 。小时候我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爸爸妈妈和老师总是布置作业摘录好词好句,当时我觉得很不以为然,所以要交作业了,我就偷懒地从已经是筛选好了的 《佳句宝典》 挑最短的句子敷衍了事 。后来长大了,反而自己会在阅读杂志时狂作笔记,经常翻出来读读这些句子,最后这些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了 。高中的时候,我主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一般都是在升旗仪式开始前十分钟知道今天在国旗下发言的同学的主讲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想好自己在介绍时说些什么,脑子里随随便便一抓,都是名言名句,老师也都说我讲得很好,就是毕业了,业有以前的同学会发消息问我,帮我想几句关于什么什么的名言,我觉得自己也成了本“宝典”了,真的很庆幸自己有平时积累的习惯 。所以这样的好习惯一直跟着我,让我觉得受益无穷 。作笔记不要怕麻烦,其实我自己觉得把好的东西保存下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了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的东西就要记下来 。
你也可以参考一些名家的读书笔记,我以前看了就觉得不愧是名家的东西,虽然不一定是读诗的笔记,但也蛮有用的 。除了看书记笔记,一些生活中的感悟也可以记下来,作为写诗的备用资料 。4.注意观察生活和发现细节观察生活可以给你灵感,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句话我初中的老师就和我说过,我觉得是至理名言,千万不要为写而写,那样是出不了好作品的,真情实感比任何华丽辞藻都重要多了 。如果有写的冲动,却不知写什么好,就翻翻自己的笔记,看看记录下来的生活感悟也许有用,我记得有一次我重看了一遍 《圣斗士星矢》 冥界篇,突然很喜欢凤凰座的一辉,于是我就写了首词,关于凤凰涅盘,不死鸟重生的辉煌,到现在都很喜欢 。发现细节是观察生活的更高境界,注意到别人会忽略的地方才能写出胜人一筹的东西 。我们老师以前和我讲,刚开始写诗的时候要练习堆积意象,比如“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话六个字就有三个意象,任何人一读就能看到一幅画,然后就是一样事物怎样称它才好听,比如飞机的翅膀称为“银翼”,怎样用简洁却优美、不落俗套也不怪异的词汇形容一样东西,这就靠读书读报了,我个人比较喜好看杂志,因为我觉得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看那种已经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能更加便捷地吸收精华 。不过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想法,真正要感悟的话,还是要阅读那种经久不衰的名著了 。第三点,就是要写出意义 。就像写作有目的一样,一首诗想体现什么这是灵魂,想表达的含义,想讲述的道理,想抒发的情感,这些是能让一首诗有生命的关键 。就说我在最前面提到的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每读这首诗就觉得鼻子很酸,觉得杜甫这样的精神很感人,他并不是单单得只悲哀自己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境,而是联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相似遭遇,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我之前写的关于凤凰的词呢,就是为了表达对那种逝去生命却升华了人生的伟人,如我敬仰的凡高、海子等几个虽然选择了非典型死亡却在另一种程度上获得了永生的人(见笑),这样的诗虽然也许写得不怎样,却能坚定我自己的信仰 。最后,摘录一句名家说的话,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地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
、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随便说说了我自己的感悟,有点一家之言,希望能给你启发 。祝愿你能够写出自己满意的诗词,不要急哦!慢慢来,毕竟,先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哪天说不定就突然觉得自己突然高了一个层次呢!加油!
文章插图
如何作诗1、注意体裁一般诗句的体裁有五种,分别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和排律 。写诗之前需要先确定好自己想要写的是哪种诗 。言指的是每句的字数,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排律不限句数 。2、注意立意确定立意就是明确自己想写什么,通常情况下写作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抒情、叙事、写景、说理 。根据内容确定立意 。立意可以是沉着的、清雅的、幽默的等等,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当时想写诗的心情来确定 。3、注意韵律(平仄押韵)对于写诗来说,韵律很重要 。韵部决定了每句诗韵脚的那个字,韵部的学习需要多看韵谱,韵可以分为平水韵和中华新韵 。律也就是平仄相对,比如平平仄仄平,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 。律部还需要注意“粘对”问题,一般的“粘对”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平仄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第三句跟第二句粘以此类推 。4、注意诗句开头在开头这一部,只要保证韵脚在同一韵部上,其他不必拘束 。这样才能发自肺腑的在立意之下随意徜徉,书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5、注意修改大部分的创作者也许第一次写出来的诗可能都只是打油诗级别,诗歌都是反复推敲琢磨写出来的,慢慢修改语言,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推敲一下字句,也就可以写出一首好诗了 。扩展资料平仄规律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谱中的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或者三两交替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比较随意,第二四六个字平仄比较死,不能变,韵脚必须是平声 。2、拗救指的是有的地方平仄变了,诗句就变得拗口了,因此要在另一个地方救一下,因此称为拗救 。3、平仄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4、平仄谱式平起不入韵式: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写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水韵
如何学习写诗唐以前的通称古诗 。唐以后的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古风又分为:一般古风(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和古风绝句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长律”),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 。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 。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 。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 。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写诗的注意事项:【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文章插图
想学写诗,该怎么入门第1步:确定写诗的主题在开始写诗时,首选要选好你要写的主题,到底是写关于哪方面的,是关于工作、生活还是爱情题材的,这个一定要确定好,也是写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第2步:选择诗词的类型诗词分很多种类型,是选择古代诗,近体诗还是现在自由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一开始写的作者,个人建议还是写自由诗为妙,因为不用受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第3步:一开始从从模仿开始要自己一下子自创一首好诗很难,所以可以先看看别人怎么写,分析他们的写法,挑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做分析,先分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段落,字数,押韵,只有读懂了这首诗,模仿或者再创作就不是很难了 。第4步:开始写的阶段一切准备妥当,就是开始写诗的阶段了,先从第一句开始写,反复推敲和思考,不过想到中间或者结尾的句子时也可以用本子记录下来,中间实在写不出来时,也可以再看看参考的诗词加深印象,比结合自己要写的主题,相信很快就会继续写下去,虽然这过程有点枯燥,但一定要坚持下去;第5步:不断修改,逐步完善修改可以出现在创作的过程,也可以在结尾阶段,写好之后,反复阅读或者打声朗读也行,同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句子来替代这一句,或者这一句哪个词用的不好,换另外一个相近词表达会不会更好,不断修改,尽量做到自己觉得很完善的程度 。第6步:完成发布,问别人意见写好之后,可以发给好友看,让好友评论给意见,也可以发布在百度、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让更多的好友阅读和评论,这也是很好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渠道 。
关于读诗和写诗的方法诗,想欣赏,要读;想作,更要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理说不错,只是夸大些,真去作,只是这一点资本还不够 。还要什么资本?留到后面慢慢说;这里是假定还在门外,宜于先讲点有助入门的 。那就由读谈起,因为这是由疏远变为亲近的唯一途径 。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 。这,求面面俱到也相当麻烦,比如读什么,就要抄诗史,或者还要兼开书目 。我不想这样做,因为,为初学着想,这会贪多嚼不烂;而且,如果想贪多,文学史和书目(都不只一种)具在,用不着我多费唇舌 。但又不能一点不沾边 。左右为难之中挤出个办法,是以我设想的实用主义为原则,估计某些知识有助初学,就说,有大助,就多说,可有可无的暂不说 。以下由读什么说起,连类而及,作品,作家,如何读,应注意什么,等等,都由思路安排 。次序会有些乱,这是大题小作,也只好这样 。比喻为要到诗国去旅游了,当然最好先找个导游 。如果只找一个,那就用文学史 。这里诗指中国旧的,当然是中国文学史 。这方面,知名而容易见到的不多,不求权威,不想尽信,随便找哪一种都可以 。或者就用文学研究所编的三卷本那一种 。文学史还有专讲诗的,几十年前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合编的《中国诗史》比较有名 。史是一种既列作家又列作品(举例)的帐,全面(不是不漏),兼讲源流和评论,可以算作一种好的导游 。如果还想找个助手,那就翻翻书目也好 。1 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殷孟伦等执笔),收书不少,都有详细介绍,便于参考 。旧的书目,清朝晚年张之洞编(有人说是出于缪荃孙之手)的《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更合用),也可以看看 。史加书目,看过,头脑里就会装上不少作家,不少诗作 。然后怎么样呢?一种办法是大举,即按图索骥,想先读什么,多读什么,就找来读 。我看还是小举好,即先找选本读 。选本可以看作文学史的补充,或以作品为主脑的文学史 。其中诗作是经过筛选的,虽然筛选之眼未必十分可靠,但总可以备一说,或大体不差 。选本,旧新都很多,应该读哪些,或先读哪些,后读哪些,一言难尽 。只好按时代大致说说 。《诗经》,《楚辞》,乐府诗,汉魏六朝诗,都有新的选本 。这早期的诗还有个通行的旧选本,是沈德潜的《古诗源》(不收《诗经》) 。六朝以下,到了诗的全盛时期,选本举不胜举 。唐人已经有兴趣做这类事,如有唐人选唐诗,多到十种 。其后还有专集绝句的,成为《唐人万首绝句》 。初学,为省力,也为省钱,先读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也好 。这个选本所收数量不多,愿意多吃几口,可以读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 。沈氏还选了明、清两代的,也名别裁集,读唐以后的,都可用 。唐宋诗,新选本很多,其中一种《宋诗选注》,出于钱钟书先生之手,值得多用心看看 。辽金元诗也有新选本 。选本还有历代的,如季镇淮等选注的《历代诗歌选》四册,由《诗经》选到柳亚子,可以当作入门书的入门书读,经济实惠 。选本读多了,虽然只是浅尝,也会有偏爱 。这就无妨从心所欲,扩大地盘 。比如喜欢三曹,陶渊明,就可以通读,因为量不大 。比如喜欢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就最好还是用选本,因为全集量大,费时太多,恐怕不合算 。如果喜好太甚,或好大喜功,偏偏要跳过选本,通读全集,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放任的想法还可以找到个学习方面的理由,是,读诗不同于学数学,非先加减乘除后微积分不可,比如偏偏想反潮流,开卷就读《全唐诗》,然后才翻翻《唐诗三百首》,就一定不能豁然贯通吗?也未必 。总之,只要肯读,爱读,由此及彼可以,由彼及此也可以,条条大路通北京,不执着,多听自己的,不会有什么大妨碍 。
文章插图
怎么作诗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 。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 。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1] “铿锵”,乐器声 。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 。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 。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小诗自创 如何读诗 作诗,用名字作诗爱情诗在线】
推荐阅读
- 如何让八哥早上不叫
- 穿山甲的鳞片怎么剥落 穿山甲鳞片如何加工,穿山甲鳞片怎么加工成粉
- 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什么有关 精油的最大吸收峰波长如何找,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与什么有关
- 福州发展怎么样 福州城建如何,福州市城建干部学校
- 什么情况下可以加计扣除 加计扣除政策的有哪些,加计扣除最新政策
- 满族八旗 爱新觉罗一脉在满族中地位如何,爱新觉罗恒绍
- 如何网上购物 手机如何网上购物,一加手机
- 对付傲娇男 如何对付傲娇的男生,对付傲娇男的几个办法
- 怎么测试脉轮的开启 脉轮如何开启,用手指打开海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