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练声曲 如何给幼儿园孩子练声,幼儿园常用的练声简谱

幼儿园小朋友练声的方式
先说简单的 。

幼儿园音乐练声曲 如何给幼儿园孩子练声,幼儿园常用的练声简谱

文章插图
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
如何上好一堂课 , 不难 , 但不容易 。如何上好一堂课?我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 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今年通过在北师大一周的学习 , 近距离聆听了多位专家的思想 , 走进了一位名师的课堂 , 与同事交流了一个多星期 , 问“如何上好课?”对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主要是我们老师在读书、生活、感受、修复上下功夫 。1.“阅读”是指教师至少要做三次“阅读” 。(1)读《课程标准》 。要想上好课 , 首先要感受新课标 。即小学语文老师要感知和感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老师要感知和感受《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不了解标准就去上课 , 就跟中医不把脉 , 军人不服从命令一样 。结果最后只能是失败 。即使不失败 , 也永远做不好 。所以 , 对《标准》的感知和感悟是每个老师必备的!(二)阅读课本 。首先 , 是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 可以通过熟练掌握教材来区分哪些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有哪些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 , 或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安排的背景材料 。只有区分不同的材料 , 才容易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然后要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教材的核心 。只有知道了重点内容 , 才能理解其他内容 ,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任何学科的教材都是侧重于从已知的旧知识中衍生出新知识 , 也就是侧重于讲解的部分 。所以 , 确定教材的重点 , 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是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 或者是基于旧知识的 , 学生容易接受的 。那么 , 找出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 , 甚至一无所知的新知识 , 就是教学的重点 。重点教材的确定有利于教师分配课堂时间 , 有利于学生利用有限的精力 , 有利于提高全班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有思想 , 要有智慧 , 要勤奋 , 才能读懂文章 , 读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我们的文化素养不够深 , 那就多读书多思考 , 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 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3)做学生 , 即了解学生 。教师要“读”出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读懂”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心态;“读懂”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理解的基础上 , 教师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 , 除了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之外 , 还会遇到的问题 , 从而对症下药 。第二 , “活” , 我觉得不仅仅是教学思路的创新 , 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灵活 , 更重要的是对每个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一)给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权 。苏姆林斯基说 , “在人的内心深处 ,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 那就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 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 。”如何把握这种强烈的需求 ,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 诱发良好的思维和情感 ,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 , 感知更加敏锐 , 想象更加丰富 , 记忆更加牢固?(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纯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 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的意见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
【幼儿园音乐练声曲 如何给幼儿园孩子练声,幼儿园常用的练声简谱】只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落实 , 才不会流于形式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性 , 放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 “让课堂充满活力” 。变课堂评价的“单一化”为“多元化” 。心理学家指出 , 小学没有好学生或差生 , 都是有前途的学生 , 没有聪明的孩子或笨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孩子 。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 评价的定位应该是鼓励学生进步 。他们不再苛求学生之间的比较 , 不再严格划分哪些学生是好学生 , 哪些学生是中等生或差生 , 而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肯定学生的进步 。3.“情” , 即教师教学要有情 , 学生学习要有情 。作为老师 , 首先我们要非常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孩子 。说孩子是“情感王子”一点也不夸张 , 因为有很多情感 。孩子的情绪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 。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 , 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力量” 。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 。首先 , 我们应该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参与进来 。如果把学生的情绪比作一条“小河” , 它需要外力才能使其荡漾起涟漪 。或者像蜻蜓一样轻轻的在水面上;或者像水面上悄悄吹过的微风 , 不会平静 。当我走进教室 , 教一个新的班级时 , 我觉得我好像来到了一条清澈的河流 , 如此明亮和清新 。从新课开始 , 就会放出一群“蜻蜓” , 就会有一股“微风” , 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就会泛起涟漪 , 对新课的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期待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 。其次 , 在学习过程中要情绪化 。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大多含有情感 ,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用情感去感动学生 。学生情绪的产生与学生的认知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 , 在学习的过程中 , 学生的情绪与他们对课本的理解有关 。所以 , 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课本中的情绪的形象 。除了“感”和“情” ,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同身受” , 即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感情 。“感同身受”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 所谓“读一百遍书 , 使其意义显现”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感同身受”后 , 就会有表达的需求 , 即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 这就是“抒情” 。研究
生如何才能“抒情”呢?我认为运用是最好的“抒情” 。这个运用既可以是回答问题 , 也可以是读书 , 还可以是写作 。四、“修” , 即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 特别是文学上的修养 。首先:老师要热爱生活 , 并知道热爱什么样的生活 , 一直为热爱着的生活不懈地奋斗 。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 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 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 , 我们追求怎样的生活 , 怎样去追求这样的生活 , 都影响着老师的决策 , 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 , 只有一个热爱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的老师 , 才会与他的学生一起成长 。(二)、老师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 , 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建设的态度 。要达到这三点 , 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 , 并不断地从书中汲取新知识 。反之 , 如果教材的更新周期短一些 , 你就会感觉到不适应 , 甚至被淘汰 。我们还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爱的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 肯定会出现失误 , 乃至于错误 , 语文老师应该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 , 这里就需要一颗宽容、仁爱的童心 。如果你的心中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 , 不能正视学生的失败 , 只盯者一个分数;没有一颗童心 , 怎么能爱自己的学生呢?(四)、老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 。要想做好老师 , 你总是保持自己是一个学生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 , 你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吗?语文老师只有从不间断的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 来满足、适应教学的需要 。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 经常和学生交流得多的内容也就会是关于书的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 ,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信每一位教师对这一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 那就让我们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吧!
怎样才能上好幼儿园中班课?回顾我15年的教学历程 ,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状况历历在目 , 从最初的注重讲解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一张卡片一张图片讲一节课 , 幼儿主要是坐在那儿听、学为主) , 到准备许多的教学具 , 外出上比赛课要小卡车装(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 , 有一阶段是精美的课件满天飞……这些课当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比如课件使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 幼儿园的一节课 , 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 , 我们周边地区的教学总体状况来看 , 要上好一节好课 , 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少一点“堆砌型” , 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 。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 , 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图:例如:省级一等奖的课《和时间赛跑》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 , 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 , 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 , 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 。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 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 , 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 , 这次有自身的努力 , 插得多了 , 可时间还是一分钟 。(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 , 并记录 。(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 , 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 ,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 , 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 , 重点较多 , 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第一环节:分组起名 , 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 , 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 , 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 , 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 , 把找来的蔬菜排队 , 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 , 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 , 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 , 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前不久 , 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 , 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 , 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 , 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 , 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 , 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 , 那就会只想着教案 , 只顾着赶环节 , 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 , 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 , 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 , 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 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 , 易唱易做动作)这时 , 老师也看到了 , 她让幼儿坐了下来 , 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 , 幼儿坐了下来 , 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 , 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思考几个现象:20人左右上课 , 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 , 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 , 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 , 面积很小 , 幼儿挤得很紧 。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 , 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 , 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 , 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 , 就会想到: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 , 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 , 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 , 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 , 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 , 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 , 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 , 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 , 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 , 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 , 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 , 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几年前 , 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 , 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 , 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 , 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 , 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 。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 。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 , 怕管不住 。”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 , 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 , 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 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 , 怕上砸了 , 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树叶》一课中 ,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 , 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课后我了解到 , 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 , 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 , 豪不隐瞒地告诉我 , 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 。(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 不针对老师 , 点读笔,点读笔价格,点读机,点读机价格,点读笔品牌,英语点读笔,我要学,我要学点读笔,幼儿教育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 , 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 , 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 , 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 , 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 , 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 。当然 , 此乃下策 , 顺序颠倒了 。还有节音乐课 , 当音乐一响 , 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 , 非常配合老师 , 过程进行比较顺利 , 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 , 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 , 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 , 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 , 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 , 不是取悦于谁的 , 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 , 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 , 幼儿是活生生的人 , 你想得再周全 , 现场还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 , 这才是正常的现象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小班的数学课 , 有个孩子……结束后大家就围绕这个孩子的状况进行了研讨 , 我也没觉得这是失败 , 反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更多的策略了)一节课上得顺顺当当没有什么问题 , 有时倒是个大问题 , 特别是年轻教师 。有缺憾才会有反思 , 有反思才会有成长 。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四、少一点华丽 , 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 , 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 , 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 , 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 , 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 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 , 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 。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 ,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 , 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第二次活动:下雨 , 小河变宽了 , 提高了难度 , 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 , 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 , 从鄂鱼身上跳回 , 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 , 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 , 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 。材料准备简单 , 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 , 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 , 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 。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 , 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 。那也不对 。关键是材料少了 , 环节设计巧妙了 , 幼儿的发展更好了 。当然 , 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 , 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1、范例的控制 。一年前 , 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 , 是中班的绘画《船》 , 她准备了一幅范画 , 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 , 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其实小朋友有一定的经验 , 他们出去或者在图片上电视上都看到过大船小船有很多种 , 点读笔,点读笔价格,点读机,点读机价格,点读笔品牌,英语点读笔,我要学,我要学点读笔,幼儿教育但是老师没有启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表现出来 。前一阵子 , 听一个刚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的美术兴趣班的课 , 是中班的绘画 。内容是用同色系深浅变化来画花 , 她也只出示了一张范画 , 示范了怎样选色配色怎样画花 , 结果可想而知 , 世界上的花只有一种 , 5个花瓣一根花茎加上椭圆的叶子 , 还都是这种红色的 。课后交流时 , 我指出:可以只示范一种画法 , 但是要多准备些范画来扩展幼儿的思维 , 也可以鼓励幼儿要其他颜色进行尝试搭配 。让他们知道花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 。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 , 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 , 来组织纪律 。因为她刚本科毕业 , 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 , 幼儿不怎么要听 。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 , 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 , 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 , 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 , 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 。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 , 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 , 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 , 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 , 农夫怕驴子跌下去 , 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 , 驴子坚决不肯 , 越牵它越向外挣扎 , 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 , 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 , 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 , 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 , 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1、提供适宜的环境 , 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 , 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 , 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 , 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 。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 , 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 , 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 , 点读笔,点读笔价格,点读机,点读机价格,点读笔品牌,英语点读笔,我要学,我要学点读笔,幼儿教育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 , 让幼儿自主去探索 , 幼儿会乐此不疲 , 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 , 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 , 其他课同样如此 。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 , 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 , 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 , 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 。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 。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 , 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 , 是我们参考的文本 , 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 , 无论是山区的、台湾的、农村的城市的 。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 , 显而易见 , 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只能参考 , 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 , 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 , 不管大小穿在身上 , 肯定有人大有人小 , 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 , 量身定衣 , 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 。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点读笔,点读笔价格,点读机,点读机价格,点读笔品牌,英语点读笔,我要学,我要学点读笔,幼儿教育现在还有奥尔夫和英语 , 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 , 可能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人数、音乐素质、英语氛围等)做一些调整 , 不能死搬硬套 , 说“培训的老师说的 , 这里只能这样教 , 这个过程必须如此等等”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 , 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 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七、少一点模仿 , 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 , 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 。(例)这就是她的特色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 , 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 , 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 , 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 ,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 。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 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 , 褪去华丽的外衣 , 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 , 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 , 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
幼儿园音乐练声曲 如何给幼儿园孩子练声,幼儿园常用的练声简谱

文章插图
如何引导小孩学唱歌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 , 甚至比语言还要早 。最初的歌唱是发出各种声音来传情达意 , 然后逐渐加上语言 , 形成简单的歌曲 。音乐在教会教育事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音乐是教导与学习的有效资源 。使用音乐做为教学机会的方式可包括以下几种:唱歌、聆听、韵律活动、为新歌作词或谱曲 。借着唱唱年代较久远、为人熟悉的诗歌 , 可以享受这些诗歌 , 也能够获得满足 。而学学新歌 , 也可以了解现代人如何表现信仰及生活 , 以及明白现代的音乐形态 。音乐对儿童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如下:表现的喜乐在童年时期 , 儿童学习对唱歌有所反应 , 并借着诗歌表现自己 。
而在今天 , 商业广播、电视及流行歌曲等 , 正侵入儿童耳中 , 以及一些非道德的价值观来影响儿童的心灵 。我们应该正确的教导儿童什么歌曲该去学什么歌曲现在还是不适合学的 , 来让儿童的心灵及生活充满真理 , 并引导他们唱好儿童歌曲 , 想要唱好一首儿童歌曲并非一件难事当有些事情做起来满有意思时 , 就很容易学习 , 而且也易于记得 。我认为歌唱是一种运动 , 任何运动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合理的身体状态 , 我觉得唱歌这一运动则需要有良好的姿势 。最好的姿势是最自然最舒展最美的 , 唱歌时需要动作的部位既不能紧张又要积极 , 既要放松又不能松垮 。歌唱主要是内在动作而不是外表的 , 外在动作不影响歌唱 , 那则有些人会说唱歌应挺胸收腹 , 这样说是对的 。因为我说的不是一种唱法 , 所以姿势由自己决定的 。二、儿童歌唱的形式与内容 我认为儿童歌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 。 , 无论是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都要有:⒈正确的姿势⒉正确的呼吸支持⒊良好的起声⒋准确的母音状态⒌圆润的音色(不是明亮或大嗓门)⒍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⒎清晰的语言⒏准确的感情表述 。儿童歌唱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具有童真 , 童趣 , 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 健康 。基本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 , 它有歌唱老师 ,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 歌唱大自然 , 歌唱理想和未来等等 。三、儿童歌唱的误区我认为唱歌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 ,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 我们音乐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 , 当今儿童歌唱存在着很多问题 , 之所以有这些问题大多数取决于部分老师 , 而有些则是自身原因 。老师决定着儿童的学习方式这一问题 , 在我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 至今还有不少的老师强调孩子用真声 , 这虽然可以获得明亮效果 , 但用多了肯定会对孩子的歌唱器官造成损伤 , 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气氛与音量而不顾及孩子们今后的发展 , 因此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呢?就是有气息支持的头声歌唱状态 。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体带动其他共鸣腔体的歌唱发声方法 。无论是唱高声区、中声区 , 还是低声区 , 都应以头腔的高位置来歌唱 。有人将头腔发声误解为“像蚊子叫似的声音”、“虚弱的声音” 。然而 , 长期以来 , 许多孩子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真声、追求音量)唱歌 , 一旦要改为头声唱歌 , 就必须不去追求歌唱的音量 , 而着重追求优美的音质 , 这在生理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实际上 , 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 , 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其附属器官的要领 。必须通过这样的训练阶段 , 方能使儿童领会优美的声音概念和歌唱方法 。对于这个用弱声唱歌的阶段 , 我们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无论如何 , 要使学生能安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 , 这是一个切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歌唱是以人体作为“乐器”的 , 儿童那么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 。不少教师无视儿童的生理条件 , 对于儿童应该有多大的音量缺乏敏锐的感觉 。这种胸声歌唱(真声、追求音量)妨碍了儿童声音的正确发展 , 也不符合儿童生理状态 。正如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法权威哈蒂在他的著作里曾警告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 , 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 。否则 , 美的音质就会消失 。年复一年 , 多少未来可能成为有美好声音的儿童 , 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的‘带劲的’、‘自然的’歌唱 , 而成为‘牺牲品’” 。那么是不是儿童歌唱就一直是这种弱声演唱呢?回答是否定的 , 但是儿童歌声的必要音量和充实感 , 只有经过弱声发声阶段 , 使儿童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 , 再慢慢地予以加强 , 才能够获得 。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用一点头声的时候就急于要求增加音量 , 那样 , 必然导致“进一步 , 退两步” , 这是教师应当务必记住的一点 。这好比在体育课上要求低年级儿童做腾空旋转动作 , 可以说这是粗暴的行为 。当然 , 因此造成的肢体损伤是易于辨认的 , 而声带的损伤却不容易察觉 , 往往使人终生受害 。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歌声 , 越是要让他们注意嗓音的保护 。童声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 , 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 。这是指导发声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解决了音质问题 , 自然就会产生音量 。音质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 。缺乏经验的教师 , 容易在解决音质的问题之前 , 首先考虑解决音量的问题 。那些在解决音质之前首先考虑音量或者对音质和音量等量齐观的人 , 必定是对童声训练没有经验或对儿童发声缺乏理解的人 。四、怎样解决儿童歌唱的误区及正确引导儿童歌唱初学歌唱的儿童 , 多半用真声 , 一开口只能唱八九个音 , 再高些就直着脖子喊 , 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儿童养成微笑似地歌唱和引导儿童按以下步骤练习:(1)眉开眼笑、目光有神;(2)颧骨向上抬起(微笑状);(3)张开鼻梁骨后方的腔体(鼻咽腔上方) 。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 , 不宜过长 , 而且要注意科学性 , 系统性 , 要少而精 。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 , 一般应当由浅入深 , 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 , 必须按要求去做 , 同时要纠正儿童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 , 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 , 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总而言之 , 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 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第二 , 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将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第三 , 训练儿童歌唱发声 , 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的下行音阶 , 这是掌握头声发声要领的捷径 。为了提高儿童表现歌曲的能力 , 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但同时又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 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 , 不能操之过急 , 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演唱好歌曲的方法还有很多 ,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备课 , 体会课标的精神 ,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 使教学化难为易 , 提高歌唱教学的质量 。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 , 他们的共鸣腔体也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处在发育阶段 , 共鸣腔体积很小 , 很不发达 。但因为他们的声带短而薄 , 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 , 因此我们说好的童声在音色上应该是明亮、悦耳 , 像银铃一般清脆、透明 , 歌唱流畅自然 。然而不少孩子为了追求这种明亮的声音而盲目地去挤、卡喉腔 , 压迫声带 , 或一味往鼻子里唱 , 造成僵硬的声音 , 而这种声音往往使人产生错觉 , 以为童声就是这种音色 。在歌唱中我们要辨别这种声音是不困难的 。声音如果是流畅自如 , 没有任何挤卡毛病 , 唱任何韵母的字 , 都不会影响声音的音质 , 字也不会变形 。反之 , 稍高些的音上不去 , 稍低些的音下不来 , 音域窄 , 咬字也常常变形走样 。好的童声应该是不挤、不卡、不压、明亮、悦耳、动听、自如的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 我觉得应该以歌唱训练为基础 , 声乐训练为龙头 , 促进音乐综合艺术能力的开发 。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抓好儿童声乐训练起步的做法:首先从模拟小动物叫声抓起 , 诱导儿童找准发声部位任何一首歌曲都是通过动听、美妙的声音表现出来的 。所以儿童音乐教育更要大力重视歌唱训练 。童声歌唱训练应着力于“头声发声法”的练习 。因为“头声发声法”从发声生理方面看 , 是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 , 声带拉长变薄 , 是声带边缘震动的声响效果 。与之相反的声音是用“胸声歌唱”也有人叫“真声歌唱” , 这种声音缺乏歌唱的持久性、可塑性、音域窄 。这种唱法不科学 , 会给发声器官造成一定损伤 。怎样运用“头声发声法”进行声音训练?让儿童找位置 , 进行头声训练 , 这是头声训练的基础 。在训练中 , 首先 , 让儿童学会小猫的叫声“喵、喵、喵”小猪的叫声“噜、噜、噜”声音很轻 , 又非产个形象、生动只要儿童学的像他的声音一定是头声发声 。在这基础上 , 让儿童把“喵、噜”唱出来 , 同时可换其他的学 。还有一种方法 , 在专业训练中 , 也经常用到 , 就是让儿童模仿打“哈欠”“啊” , 不但有一种声音的爆发性 , 也容易找到头部声音的位置 。“头声发声法”是童声歌唱的基本练声原则 , 也是童声训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的老师训练童声强调“童生童气” , 要求孩子们“有生气的” , 喊出“带劲的”声音 , 任幼小的身躯发出宏大的真声 , 忽视了人体发声的科学性 , 无视儿童的身理条件 , 对儿童有多大的音量缺乏敏锐的感觉 。根据儿童发声器官、语言条件、思维理解能力、生理器官动态强度、歌唱心理感受能力等 , 拟定童声训练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 必须适合于儿童的特点 , 方能获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具体的说就是运用“头声发声法”进行儿童歌唱发声的训练 。我觉得儿童歌唱发声 , 不能急于追求发声的力度 , 声音的强度而是将塑造优美的音色设在首位 。这是童声歌唱训练的重要一环 。例如 , 我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教儿童演唱《火车开了》这首歌时 , 儿童们唱到“咔嚓 , 咔嚓 , 咔嚓火车开了”的时候 , 声音往往放大 , 这时我就让儿童用优美的音色表现火车开了的声音 , 让他们感觉火车启动的声音也是一种美的声音 , 美的音乐 , 不要有噪音感觉 。五、总结歌唱是一门艺术,想要让儿童正确的歌唱,老师应给予他们唱歌技巧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教师在训练儿童时 , 应让儿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 做到两眼平视有神 , 下颌内收 , 颈直不紧张 , 脊柱挺直 , 小腹微收 , 腰部稳定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 , 儿童想要唱好歌曲 , 不能只讲声音 , 不讲感情 , 反之也不行 , 我觉得儿童应该知道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 歌曲的时代背景 , 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来歌唱 , 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 , 达到以情带声 , 声情并茂 。平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 , 培养儿童正确思维意识 。我有以下两点体会:⒈训练内容要科学、有序、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⒉训练方法要直观、形象 , 培养发声的素质 。训练形式要生动、有趣 , 培养儿童爱好音乐的兴趣 。对于教导儿童歌唱 , 应注意引导儿童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 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 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儿童 。
保持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 使儿童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
幼儿教师怎样上好一节公开课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 , 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 。那么 , 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 , 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 , 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 , 你说你上得好 , 我说我上得好 , 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 , 究竟 , 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 , 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 , 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 , 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 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 , 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②熟悉教材和教案 , 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③充分准备教学具 , 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 , 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 , 都能参与进来 , 不要有等待的现象 , 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 , 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 , 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 是上好课的前提 。因此 , 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 , 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 , 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 , 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 , 把握重点 , 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 , 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 ,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 。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 , 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 ,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 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 , 各环节联系紧密 , 语言连贯 , 流程清晰 。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 。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 , 因此 , 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 , 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 , 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 , 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 , 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 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 , 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 , 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 。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 , 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 , 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 , 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 , 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 , 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 , 来帮助幼儿理解 , 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 , 幼儿园课堂组织 , 要紧凑 , 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 , 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 , 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 , 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 , 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 , 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 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 , 影响了课的质量 。在课堂设计方面 , 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 , 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 , 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 , 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 , 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 , 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 , 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 。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 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 , 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 , 这次有自身的努力 , 插得多了 , 可时间还是一分钟 。(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 , 并记录 。(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 , 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 ,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 , 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 , 重点较多 , 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第一环节:分组起名 , 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 , 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 , 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 , 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 , 把找来的蔬菜排队 , 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 , 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 , 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 , 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前不久 , 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 , 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 , 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 , 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 , 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 , 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 , 那就会只想着教案 , 只顾着赶环节 , 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 , 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 , 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 , 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 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 , 易唱易做动作)这时 , 老师也看到了 , 她让幼儿坐了下来 , 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 , 幼儿坐了下来 , 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 , 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思考几个现象:20人左右上课 , 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 , 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 , 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 , 面积很小 , 幼儿挤得很紧 。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 , 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 , 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 , 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 , 就会想到: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 , 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 , 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 , 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 , 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 , 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 , 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 , 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 , 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 , 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 , 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 , 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几年前 , 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 , 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 , 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 , 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 , 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 。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 。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 , 怕管不住 。”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 , 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 , 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 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 , 怕上砸了 , 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 , 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课后我了解到 , 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 , 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 , 豪不隐瞒地告诉我 , 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 。(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 不针对老师 , 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 , 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 , 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 , 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 , 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 , 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 。当然 , 此乃下策 , 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 , 非常配合老师 , 过程进行比较顺利 , 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 , 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 , 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 , 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 , 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 , 不是取悦于谁的 , 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 , 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 , 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 , 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 , 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 , 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 , 什么手段都用 , 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第二次活动:下雨 , 小河变宽了 , 提高了难度 , 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 , 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 , 从鄂鱼身上跳回 , 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 , 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 , 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 。材料准备简单 , 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 , 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 , 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 。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 , 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 。那也不对 。关键是材料少了 , 环节设计巧妙了 , 幼儿的发展更好了 。当然 , 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 , 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1、范例的控制 。一年前 , 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 , 是中班的绘画《船》 , 她准备了一幅范画 , 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 , 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 。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 , 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 , 来组织纪律 。因为她刚本科毕业 , 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 , 幼儿不怎么要听 。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 , 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 , 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 , 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 , 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 。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 , 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 , 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 , 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 , 农夫怕驴子跌下去 , 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 , 驴子坚决不肯 , 越牵它越向外挣扎 , 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 , 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 , 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 , 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 , 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 , 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 , 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 , 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 , 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 。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 , 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 , 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 , 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 , 让幼儿自主去探索 , 幼儿会乐此不疲 , 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 , 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 , 其他课同样如此 。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 , 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 , 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 , 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 。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 。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 , 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 , 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 ,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 。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 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 , 褪去华丽的外衣 , 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 , 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 , 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 , 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 , 是我们参考的文本 , 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 。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 , 显而易见 , 这些只能参考 , 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 , 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 , 不管大小穿在身上 , 肯定有人大有人小 , 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 , 量身定衣 , 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 。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 , 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 , 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 , 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 , 不能死搬硬套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 , 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 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评价一节好课 , 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 看课堂的活跃程度 ,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 , 或者你的一个疏忽 , 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 , 无缘优质课 。因此 , 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 , 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 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 , 消除“教学死角” , 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 , 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 , 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 , 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 , 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 , 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 , 交头接耳 , 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在运用眼神交流时 ,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 , 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 , 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 , 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 , 孩子不感兴趣 。跳了跳还是摸不着 , 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 , 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 , 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 , 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 , 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 ,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教师要焕发童心 , 进入角色 , 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 。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 , 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 , 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 , 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 , 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 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 , 避免前后矛盾的话 。例如 , 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 , 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 , 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 , 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因此 , 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 , 力求逻辑性 , 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尊重幼儿——孩子虽小 , 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 ,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 , “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 。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 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因此 , 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 , 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 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 , 感到灰心与无望时 , 教师就要帮助幼儿 , 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 , 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 , 总想依赖教师 , 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 , 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 , 就能想出来了 。”、“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 。”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 , 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 , 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 , 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 , 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 , 教师也应及时鼓励 , 不要吝啬“嗯 , 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 , 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 ,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 , 经常将鞋子穿反 , 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 , 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 , 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 , 右边的鞋是鞋妈妈 , 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 , 永远不吵架 。”在教幼儿叠衣服时 , 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 , 袖子找袖子 , 衣服弯弯腰 , 帽儿点点头 。”这些节奏明快 , 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 , 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 , 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 。例如 , 幼儿年龄小 , 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 , 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 , 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 。在这种情况下 , 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 。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 , 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 , 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 , 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 。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 , 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 。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 , 教师翘起大拇指 , 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 , 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 , 事前没有设计 。因此 , 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 。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 。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 ,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教学过程中 , 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 , 为什么要这样改?*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 , 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综上所述 , 一节好课 , 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 , 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 , 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 要不断反思 , 不断探讨 , 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 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幼儿园音乐练声曲 如何给幼儿园孩子练声,幼儿园常用的练声简谱

文章插图
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 , 上好一节课一、备课的要领1、备教学内容教材是上课的教学内容 。目前 , 我们幼儿园(班)统一使用的是省编主题活动用书 。教学中 , 我们以该教材为主 ,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园(班)的实际情况 , 对部分内容进行筛选 , 一旦确定教学内容后 , 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 , 研究并掌握教材对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价值 , 然后确定教育目标 。(1)教学内容要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 , 主题活动内容:如主题春天(春天里的动物、植物 , 能摘到的果子)老师选择内容自己在加工 。(2)是通读教材整体内容或相关环节 , 分析教材 , 以便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基本分析教材要会拿出重点 , 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学重点不一样 , 如:讲故事第一次自主在讲故事和听故事 , 第二次重点在表演上 , 如歌曲第一次就是学会理解合唱 , 第二次教学就是拓展表现美、创造美 , 利用肢体语言 。(3)收集素材 , 拓展教学内涵 , 要多查阅参考书和资料 , 提高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所谓的“教师胸中装有丰富多彩的‘一潭水’ , 才能碰给学生最甜美的‘一杯水’” , 说的就是这个要求;不要课讲到一半就没话说了 , 课前准备不够 , 应当做好课前相应的材料准备 , 主题的目标、网络、照片、场景、幼儿作品等 。如:主题《和书交朋友》主题相关资料——书的演变、文字的演变、各种各样的书、世界上最大的书和最小的书 , 各类书的图片(电子书、会发音的书、)2、备课程资源(1)环境资源的利用主题墙:主题活动与幼儿成长 。区域活动:班级有2——3个区角植物角(种植、养殖)、建构区、手工区、绘画区 。(2)家长资源的利用比如说 , 上次我们有一个中班上的一次科学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这是一节家长助教活动 ,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 , 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 终于使一位爸爸走进了我们孩子的活动室 , 这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第一次有男老师给他们上课 , 孩子们很快被这位爸爸老师吸引了 , 被吸引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爸爸老师 , 而是他精心为孩子准备的一节课 , 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好奇这一时期 , 探索、动手欲望强 , 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这是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探索课 , 让孩子在游戏中去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 在游戏中孩子不仅仅要敲打鼓面 , 而且还要仔细观察鼓面上放的物品 , 孩子们很踊跃、很积极 , 而且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位爸爸老师很巧妙的把孩子从游戏中带到孩子的生活中 , 从孩子的生活中、自己的身体以及大自然中去找各种不同的声音 , 通过孩子的细心观察、家长的耐心讲解 , 孩子学到了幼儿园课程以外的知识 , 知道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而且还为孩子准备了礼物 , 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最后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中结束了此次活动!事后爸爸就告诉了我 , 为了这节课 , 他准备了一个多礼拜 。这番话很让我感动和脸红 。一位业余老师的认真才决定了他的成功 。我们想要成功 , 我们也要付出我们的所有 。(3)教师和幼儿同伴资源(举例)3、备幼儿幼儿具有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 , 每个幼儿都有他的个人发展水平 , 个人发展规律 , 教师要防止“一刀切” , 就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兴趣、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生动、新颖、有趣的一日活动计划 , 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1)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共性)(2)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个性)大、中、小班都学1——10数字 , 螺旋上升如:小班1——10点数(1、手口一致点数、2、一一对应点数 3、对数概念 , 多数是唱数 , 是一种语言符号 , 靠的是记忆 , 没实际意义) 。4——5岁中班认读1——10个数字 , 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如3能代表苹果  , 不受物体的形象、大小、颜色的影响 。3可以代表-3个苹果-3筐苹果-3车苹果理解数量关系 , 如3添1是4达到数量的守恒 。大班1——10的分解 , 组成 , 加减法 。规律递增递减4.备学具、教具的使用学具、教具在教学过程中 , 是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 。在备课时 ,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随时制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新颖实用的学具、教具 。课前 , 教师要对这些教具、学具进行操作练习 , 以免上课时出现问题 。5、备教育方法在了解幼儿基础上 , 选择适合当时幼儿年龄、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如4——5岁的幼儿 ,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 , 无意识记占据优势 。他们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 。同时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 , 还喜欢重复 。这样 , 我们就可以多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动画多媒体课件、情景表演等 , 以互动性较强的方式进行教学 。备课中 , 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 , 要因课程内容、幼儿发展、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1)谈话法(2)讨论法(3)演示法(4)实验法(5)案例教学法(6)探究发现教学法没有方法好不好 , 只有用的是否恰当与否而已(范例:教案)6.备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幼儿的磁石 , 教师要讲普通话 , 做到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简练明确 , 教师要学会驾驭儿童的语言 , 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7、备写教案教案在幼儿园中也称活动设计 , 它是教师上课的依据 , 教师要依次写清活动名称(哪个领域)、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五大部分 , 还应在活动设计的末尾可活动过程下侧留出活动效果一栏 , 便于教师及时写出随堂活动效果和经验 , 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写清重点、难点的问题上 , 采取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 在教学实践中 , 遇到突出事件时 , 教师要灵活把握 , 不要受教案的束缚 。教案的格式与框架在编写教案时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适当 。主题名称活动名称适合年龄授课教师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二、常用的备课形式在幼儿园备课可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形式 。1、个体备课:指某个老师独立备课 , 它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 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地准备的过程 。2、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的一种形式 , 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 。即同科任课教师或同班任课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备课 。集体备课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3、集体备课的好处:1.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 凑个诸葛亮” ,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 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 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 , 问题越议越明 , 方案越论越好 。2.整合资源 。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 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而集体备课时 , 能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 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 , 共同协作 ,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 , 短时间内就能使每位教师了解整体情况 , 这是靠个人力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增进友谊 。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 , 工作压力大 , 相互间交流少 , 加之竞争每周的集体备课 , 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 , 相互交流思想 , 容易形成和谐竞争的教研环境 。三、谈谈我园备课的一些具体做法1、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我园结合实际和教师的特长 , 将教师分为二个组别(音乐组和语言组)按幼儿年龄段划分为三个年级 , 根据年级成立三个教师教研组 , 分别是大班组、中班组、小班组 。每周分组开展教研活动 。由业务园长、教研主任和教研组长组织活动 , 讨论教育计划 , 共同研讨制订每月、每周的活动内容 , 解决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确定教学主题 , 共同制作教具 , 在同一年级组内实现教育方法、信息、资源的共享 。大家即有分工又有合作 , 对教育工作的计划、实施、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 , 各抒己见 , 通过大家的研讨 , 达成共识 , 形成大家认可的活动方案附注实践 。2、同课异构“——同一节课制定不同的教案 , 方法 , 策略 , 手段各不相同所谓同课异构 , 就是指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 , 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 , 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开展这样的活动 , 将老师们分为“师傅组”和“徒弟组” , 前二天我们语言组的教师大家围绕语言活动《小老鼠旅行记》这个故事 , 当场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 每个老师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经验 , 认真地进行教材的分析、难点的突破、教法的选择、课堂的语言活动设计等等 , 力求最新颖有效的组织形式 。教案设计结束后 , 徒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 而我们的师傅们也全神贯注地倾听 , 并对每个新老师的“劳动成果”进行深刻的点评 。3、幼儿园教师集体备课的环节:(一)预先熟悉教材 , 制定下周活动内容 。根据本班幼儿特点 , 以教材为依托 , 把中心活动作为轴心 , 教师提前制定出本班下周的活动内容 , 对课本活动内容及所添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一个活动计划草稿 。这一草稿要在周五前完成 , 以便在周五上午的集体备课中使用 。(二)以年级组为小组 , 酝酿讨论定盘子 。根据教师活动课内容的不同 , 分为小班年级组、中班年级组、大班年级组 , 讨论由组长组织 , 大家对各班制定的活动计划草案和教师的授课的方案进行集体酝酿讨论 , 最终统一意见 , 拿出最佳方案 。(三)由一人执笔 , 最佳教案打印出笼最佳方案定下后 , 由一名教师把整理后的最佳教案上微机打印 , 然后分发给大家 , 完成教案的统一备课任务 。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 , 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立足本班实际 , 进行个案的修改孩子各方面存在的差异 , 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 。以年级组为单位制定出的方案 , 虽然集结了大家的智慧 , 但具体操作与方案还是存在差别 , 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 以达到教案与教师教、幼儿学的完美结合 。通过摸索 , 幼儿园采用以上备课方式有以下特点:1、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 ,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接触和交流 。2、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团队精神 , 真正实现了强帮弱、老带新、快携慢 。3、集体备课还促进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开展 。以上讲的是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课 ,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 那么 , 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什么?(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那么 , 课的核心是什么?(人)课又是为谁而存在的呢?(幼儿)我想向大家提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上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是摆在我们幼儿教师身上的难题和困惑?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上好一节优质课?同时也是大家努力追求的方向 。5年前、10年前的教学状况回顾我19年的教学历程 ,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状况历历在目 , 从最初的注重讲解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一张卡片 , 一张图片 , 讲一节课 , 幼儿主要是坐在那儿听 , 学为主)到今天的准备许多的教学具 , 外出上比赛课要用车装 , 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 , 精美的课件满天飞……一、什么样的课能算得上一节“好课”?以前我们在评选一节课时总是去评论教师的表现:如教师的教态、普通话是否标准 , 教师能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衔接自然等;而评论幼儿的很少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改思想的引导 , “好课”评论的标准也在转变 , 我认为评选一节课时 , 主要是看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对活动感兴趣 , 愿意去探索等 。其实教师备的课再充分、讲的再精彩 。如果幼儿不感兴趣那也是白费 。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 , 讲的是《可爱的鸡宝宝》 , 既然是一节公开课 , 当然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实物小鸡、幻灯片《鸡宝宝的一生》等 , 但是在播放幻灯片《鸡宝宝的一生》时 , 一名幼儿站在幻灯机前挡住了幻灯机的光线 , 立刻在屏幕上出现了他的影子 , 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 , 很多幼儿都去模仿他 。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只舞动的小手、摇摇摆摆的小脑袋 。再看那位老师一脸慌乱的表情 , 匆匆结束了课程 。这样的课能算是一节好课么?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不会认可 。大家知道 , 上一节课容易 , 可要上好一节课就得花点心思了 。一节好课 , 除了受选材内容的影响外 , 更受幼儿园教师教态、扮演角色、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制约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 , 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 。那么 , 如何上好一节课呢?二、一节好课的标准(一)从教师方面1、教态亲切自然 , 语言生动简练、不啰嗦 , 语速适中 , 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 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 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 , 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②熟悉教材和教案 , 把握教学重难点③充分准备教学具 , 制作实用的教具(二)从幼儿方面一节好课 , 离不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 , 都能参与进来 , 不要有等待的现象 , 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一节好课 , 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 , 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 是上好课的前提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 , 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 , 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 , 把握重点 , 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 , 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 ,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 。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 , 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 ,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 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 , 各环节联系紧密 , 语言连贯 , 流程清晰 。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 。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 , 因此 , 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 , 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 , 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 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 , 中班幼儿一般15-20分钟 , 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20——25分钟左右 。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 , 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 , 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 , 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 , 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 , 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 , 来帮助幼儿理解 , 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 , 幼儿园课堂组织 , 要紧凑 , 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 , 要一气呵成 。三、上好课 , 还要做好以下几点: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 。目前 , 我们从教学总体状况来看 , 要上好一节好课 , 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少一点“堆砌型” , 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 。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二)少想一点“怎么教” , 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 , 那就会只想着教案 , 只顾着赶环节 , 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 , 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 , 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 , 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 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 , 易唱易做动作)这时 , 老师也看到了 , 她让幼儿坐了下来 , 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 , 幼儿坐了下来 , 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 , 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还如:小班《可爱的兔子》思考几个现象:20人左右上课 , 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 , 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 , 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幼儿座位: 当时幼儿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 , 面积很小 , 幼儿挤得很紧 。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 , 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 , 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 , 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 , 就会想到: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 , 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 , 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 , 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 , 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 , 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 , 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 , 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 , 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 , 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 , 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 , 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比如:刚才提到的《有趣的树叶》一课中 ,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 , 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课后我了解到 , 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 , 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 , 豪不隐瞒地告诉我 , 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 。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 , 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还有节音乐课 , 当音乐一响 , 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 , 非常配合老师 , 过程进行比较顺利 。真实的课堂 , 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 , 不是取悦于谁的 , 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 , 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四)少一点华丽 , 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 , 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 , 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 , 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 , 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 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 , 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 。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 ,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 , 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第二次活动:下雨 , 小河变宽了 , 提高了难度 , 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 , 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 , 从鄂鱼身上跳回 , 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 , 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 , 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 。材料准备简单 , 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 , 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 , 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 。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 , 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 。那也不对 。关键是材料少了 , 环节设计巧妙了 , 幼儿的发展更好了 。当然 , 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 , 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1、范例的控制 。如:中班的绘画《船》 , 她准备了一幅范画 , 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 , 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 。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 , 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 , 来组织纪律 。因为她刚毕业 , 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 , 幼儿不怎么听她的话 , 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 , 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 , 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 , 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 , 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 。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 , 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 。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 , 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 , 农夫怕驴子跌下去 , 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 , 驴子坚决不肯 , 越牵它越向外挣扎 , 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 , 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 , 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 , 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 , 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1、提供适宜的环境 , 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2、提供充分的机会 , 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3、创造必要的条件 , 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 。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 , 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 , 是我们参考的文本 , 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 , 无论是农村的城市的 。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 , 显而易见 , 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只能参考 , 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 , 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 , 不管大小穿在身上 , 肯定有人大有人小 , 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 , 量身定衣 , 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 。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七)少一点模仿 , 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 , 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 。这就是她的特色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 , 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 , 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 , 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 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 , 褪去华丽的外衣 , 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 , 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 , 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