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铁憨憨”驰援上海,看无人配送助力科技平权

投稿|从“铁憨憨”驰援上海,看无人配送助力科技平权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谈擎说AI
近日,有关上海防疫物资配送难题的新闻登上热搜 。
严重的物流运力短缺,让物资无法顺利送到居民手中,每天6点钟起来抢菜,成了许多上海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
在疫情袭来之前,上海的在线买菜服务原本是非常成熟的,然而在疫情封控政策之下,即使有美团、淘鲜达、天猫超市、叮咚买菜、盒马、京东到家等大大小小的买菜平台,配送企业一样要遵守隔离政策,拒绝用户下单 。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不少骑手因为封控无法上岗,让市民感觉到末端配送不畅......”
很多网友不禁发问:无人配送车何时才能取代骑手?
可是,尚在发展中的“铁憨憨”还不够成熟,在抗疫保供的诉求下临危受命,究竟能发挥多少作用?疫情对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又带来什么影响呢?
01 大“疫”当前,无人配送车能插上手吗?据多家媒体报道,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成为上海生活物资保障供应的重点企业,也在上海的这轮疫情中展现了自己的力量 。
【投稿|从“铁憨憨”驰援上海,看无人配送助力科技平权】但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难题 。比如许多仓库由于位于管控区而无法出货,很多配送工作人员被困家中,而且上海毕竟是一座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的超级城市,一线配送小哥的压力可想而知 。
在人手紧缺的背景下,为了保障生活和防疫物资的顺利供应,许多无人配送企业都非常积极,美团、京东、阿里菜鸟、白犀牛、毫末智行等企业纷纷派出无人配送车,对上海进行驰援 。
那么,这样的紧急驰援能起到多少作用?无人配送小车在保供工作中能否插上手呢?
众所周知,国内无人配送行业的一个现状是,还面临成本高昂、路权不清晰等待解难题,但在上海疫情的特殊时期下,却不影响其能够适当的发挥出一些作用 。
首先,第一个摆在所有无人配送玩家面前的成本问题,在疫情特殊时期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 。
国内无人配送之所以难以像Nuro一样实现规模化运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人力配送成本较低,如何把单车硬件成本降下来,仍需要一些时间 。
当前不同的企业基于技术能力和方案的选择,成本高的一台要50万,低一些的能做到20到25万 。阿里小蛮驴其成本大概在15万左右,号称成本是业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是依然不如人力配送来得划算,所以盲目扩大无人配送的运营规模无疑会增加亏损 。
然而,疫情之下,许多上海网友反映,3-10公里的距离动辄要100多元配送费,一包价值80元的蔬菜,配送费竟然高达800元 。
配送运力不足导致配送费急剧上涨,配送效率已经在其次,首要考虑的是能把蔬菜送到居民手中 。这个时候,无人配送小车虽说有点憨,但在与运营人员的配合中,的确是参与完成了上海“保供”任务,创造了一个小小壮举 。
另一方面,无人配送在最后一百米的配送中,也表现出不错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
快递员感染对快递线路的影响会扩散到全行业,各家快递公司的线路在末端密集布局,路线重合度很高,单个快递员感染新冠可能会影响到末端整个支线 。因此在动态清零政策下,物流配送链条的工作人员需要频繁接受核酸检测 。
3月28日以来,快递小哥需要通行证才能够继续在外工作,没有通行证则无法出门 。在这种情况下,配送小车则表现出了优越性 。
比如,3月中旬起新石器在浦东多个小区投入运营的40多辆无人售菜车,其智能货箱具备自动制冷、制热和臭氧杀菌的功能,通过设置为0-5摄氏度进行恒温冷藏和用臭氧定期杀菌,不仅能保障蔬果新鲜,还能保证配送小车不会携带病菌,防止物流链条中密接感染的发生 。
事实上,疫情反复的三年里,无人配送行业在不同城市抗疫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从原来的“插不上手”,到现在的“雪中送炭” 。
2020年疫情初起,武汉曾有过机器人送餐、无人机送药的尝试,但涉及到无人驾驶技术的无人配送当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
2021年广州疫情期间,在广州市政府紧急号召下,多家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派出无人驾驶车辆支援疫情管控区域的物资运输,比如百度Apollo调配了载重500公斤的物流配送无人车和熟食配送无人车 。
当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无人配送车供不应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将载人的Robotaxi、Robobus都派去前线,参与物资运输,可见无人配送车其实在疫情封控的特殊时期,其实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而现在上海的疫情中,参与的无人配送小车更多了,在社区、高校、方舱、医院等公共场次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
投稿|从“铁憨憨”驰援上海,看无人配送助力科技平权
文章图片

疫情虽然给许多各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疫情中的无人配送赛道却在持续稳步发展中 。
据天眼查APP显示,长城旗下毫末智行在4月11日获得数亿人民币的融资,似乎在为无人配送的规模化“屯粮” 。
投稿|从“铁憨憨”驰援上海,看无人配送助力科技平权
文章图片

并且,近日毫末智行还推出了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尽管还不清楚用户实际运营时有怎样幅度的效率提升,但是这个价格已经比行业中20-25万的成本又低了不少 。
根据中金公司的预计,一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单车成本下降到10万元级别,在单车日均配送单量提升和运营效率提升后,每单成本将降至1.5元上下,车辆运营10个月即比招聘一个快递配送员划算 。
总的来说,疫情常态化下的配送刚需,无人配送车相对人的优越性,以及资本对无人配送赛道的青睐,都让我们感受到,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似乎是越来越近了 。
02 临危受命之下,铁憨憨真的“碰壁”了无人配送车在各地疫情中的参与感不断增强,但还是要看到,这种看似喜人的进展离不开疫情的催化,在局部地区和特殊时期形成的优势难以大规模复制 。要想走出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必须要看它在社会常态化运转的前提下能否可行 。
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人配送距离规模化还是绕不开政策、成本之类老生常谈的问题 。而且,除此之外,在疫情中的“保供”实践中,其实也暴露了一些新问题,等待无人配送玩家们攻克 。
首先,由于智能驾驶功能需要末端地图的支持,使得无人配送小车投入使用需要满足一些前置条件 。
比如,无人配送车辆在某一个具体的场景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运营人员进行合理的路线规划 。即使引入一辆无人配送车入驻,对道路环境、社区规模、人员分配等条件的要求都是一样严苛,一旦超出出厂设定的条件范围,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发 。
其次,在类似于学校这种封闭管理区域,必定涉及到各层级部门的审批流程,不仅步骤相当复杂,而且运营人员有时候不被准许进入现场工作 。
在无法实地勘测情况下,技术团队需要研发无人车远程无人部署技术,以实现快速落地应用 。但是如果不对现场场景进行勘测,会让配送效率大打折扣 。换句话说,就算远程部署成功,在运营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 。
比如,封闭区域内的减速带、施工未完成的路面等,都会对无人配送车的运行产生干扰,如何动态调整无人配送车路线,也是困扰行业许久的问题 。
此外,还有些居民区内路径复杂多变,让无人配送车难以发挥出最大的运力,相当于提高了配送的成本 。
从参与上海抗疫的无人配送车的应用情况来看,这些应用场景有着种类多、批量少、频次高,配送节点多、交通路况多样等特征 。
一方面,需要不同学校、园区末端地图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向不同的区域调配用途、载重量与数量相匹配的无人车,对平台的运营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
由于当前上海封控区域还存在特殊时期人员协调方面的诸多不便,也限制了无人配送车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力 。在仓促上阵后,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有部分无人配送车辆在调入上海后并没能投入使用,还处于闲置状态 。
总体来看,在谈擎说AI看来,上海抗疫期间,很多无人配送物流车的商业化还处在试验和测试的阶段,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数据的积累,都是一边实战,一边学习的状态 。
于是,疫情让众多无人配送企业经历了一波”压力测试”,为当下无人配送物流车市场的发展按下了加速按钮 。
03 无人配送如何助力科技平权?关于广义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让社会变好,很多人为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失业潮表示担忧 。
以美国为例,在金融领域,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交易员人数从巅峰的600人下降到了2人 。而根据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在2013年出版的研究著作中,目前美国有47%的工作处于将被机器人代替的“高危”工作 。
国内无人配送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行业,在无人配送行业即将大规模落地的这几年里,很多人曾对此表示担忧 。
然而事实上,从无人配送车驰援上海抗疫来看,无人配送更多是补足了缺口,与人协同配送,而不是替代 。
比如很多街区都有狭窄的胡同小道,一般只能通过一辆车,这样的场景下,无人车是无法独立工作的,也不会给后者分配路权 。而是帮助快递员把物品统一送到一个转运点,再由快递员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
另一方面,从科技普惠的角度来看,当配送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无人配送车对运力的补充将有能力防止刚需性生活物资的配送资源分配不均 。
最近,在上海蔬菜供应紧张的时候,网上有人爆料,多家奢侈品牌为VIP用户提供包装精美的菜品,引起网友们一时的疯狂吐槽 。
比较出人意料的是,古驰官方还在当天对此事大方回应,承认网传内容一切属实 。
这件事本身可能没有法律层面的问题,然而疫情当前,所有人同舟共济的困难时期,有的居民连菜都吃不上,有的区域医疗物资配送受阻,有的企业却把基本保障物资拿来搞营销,也伤了很多人的心 。而造成这一配送物资分配严重不均衡的背后,其实也有配送人力资源紧缺的原因 。
假使无人配送成本能够与人力配送相当,或者稍贵,在诸如疫情、或者其他灾害所导致的特殊时期,大部分商家和企业都有能力利用无人配送车的点对点配送能力,为自己的用户送上一份温暖与体面 。
另外,科技普惠的一个关键前提是规模化,而无人配送从试点运营到全国各省主要城市的拓展过程,其实还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影响无人配送审批落地的进程 。
本来作为超一线城市的上海就是无人配送玩家试运营的一个,在疫情中,无人配送企业纷纷把自家的无人配送小车派往上海驰援,在“同台竞技”之下,非常有利于无人配送商业模式加速走向成熟 。
而且,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逐步落实,各线城市将会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对于无人配送从1到10、从10到N的渗透扩张也是有益的 。
综上来看,上海疫情是一场物流配送行业的大考,对无人配送行业来说,既有参与人机协同、物资“保供”的机遇,也为无人配送企业暴露出一些待解的难题 。
从资本市场对赛道的看好,以及美团、京东、白犀牛等企业积极“练兵”的举动来看,行业总体上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