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一味研究 , 作者 | 野雾 , 排版 | 艺馨 , 监制 | 小罅2022年是光明乳业上市20周年 。
过去20年 , 光明乳业一直依靠低温鲜奶打天下 , 但时代和市场早就变了 。
伊利、蒙牛已在细分市场通过多个子品牌打响了名号 , 拥有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的奶源和更强的营销优势 。反观光明乳业 , 这个曾经的乳制品行业“大哥” , 不仅境内境外双线失利 , 业绩明显下滑 , 在低温奶领域的先发优势也难以维系 , 被伊利、蒙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
究其原因 , 多年来的内部问题积攒 , 供应链的压力 , 再加上羸弱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 , 都是制约光明乳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从行业第一到全面落后光明乳业是靠低温奶发展壮大的 。
低温奶一般指巴氏奶 , 即通过巴氏杀菌法 , 以72℃-85℃的低温处理技术加工而成的牛奶 。2002年之前 , 巴氏奶一度占据了我国液态奶市场90%的份额 , 凭借着一个个送奶箱 , 光明乳业成为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大哥” 。
2002年是光明乳业最高光的时刻 。这一年 , 光明乳业营收突破50亿元 , 超过当时第二名伊利25% , 而彼时蒙牛主营收入才16.68亿元 , 不及光明乳业的一半 。也是这一年 , 光明乳业成功登陆上交所 , 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光环 , 一时风光无限 。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 , 昔日的“大哥” , 就被“小弟”反超 。
2003年 , 伊利和蒙牛发力常温奶市场 , 并迅速在全国市场大获成功 。财报数据显示 , 2003年 , 伊利收入62.99亿元 , 超过光明乳业59.81亿元的收入;2004年 , 蒙牛又以72.14亿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同年67.86亿元的收入规模 。
此后 , 在全国市场 , 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不断拉大差距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 , 2020年的乳制品市场 , 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4%和21.6% 。对比之下 , 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四家乳企合计占比仅为10.6% 。
今年3月28日 , 光明乳业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 , 财报显示 , 2021年光明乳业公司全年营收为292.06亿元 。与之对比 , 2021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为 1105.95 亿元 , 是光明乳业的3.8倍;蒙牛实现营业总收入达881.415亿元 , 是光明乳业的3倍 。
从行业第一 , 到全面落后 , 光明乳业要忧心的不仅仅是营收 , 还有利润 。
财报显示 , 从2019年至2021年 , 光明乳业的营收虽然都持续增长 , 三年间营收增长比例分别为7.52%、11.98%、15.59% , 但归属净利润的增长比例分别为45.84%、21.95%、-2.55% , 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曲线 。
对此 , 光明乳业表示是因为成本变高 , 并在公告中分析称 , 成本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和饲料价格持续走高 。
从财报来看 , 光明乳业从2019年开始 , 营业成本就以每年16亿元至42亿元的幅度高速攀升 。2021年光明乳业的营业成本高达238.46亿元 , 相比2020年增长了将近21.08% 。
不仅如此 , 光明乳业的海外业务也难言乐观 。作为光明乳业旗下子公司的新西兰新莱特 , 由于受到新西兰原奶价格上涨、国际海运成本上调、关键客户受疫情影响销量下降等因素的制约 , 在2021年亏损了0.4亿元 。
曾经辉煌的光明乳业 , 为何会沦落至此?
14年5次换帅业绩失速的背后 , 是高管团队的频繁动荡 。
【投稿|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提起光明乳业 , 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佳芬 。1992年 , 王佳芬出任光明乳业前身——上海牛奶公司总经理 , 她一手推动了牛奶公司和香港上实控股公司的合资 , 组建“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 , 并于2000年将后者转制成为股份公司 , 2002年成功上市 。可以说 , 王佳芬对于光明乳业的改造功不可没 , 正是她抓住了当时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先机 , 带领光明乳业站上了行业巅峰 , 她也因此被称为“乳业女王” 。
2008年 , 执掌光明乳业15年的王佳芬离职 。随后 , 光明乳业的管理层便开始了“动荡不安” 。
王佳芬辞职后 , 被她看好的郭本恒接任董事长之职 。2009年 , 在郭本恒主导下 , 光明乳业推出常温酸奶品牌“莫斯利安” ,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品牌都为光明乳业贡献了丰厚的营收;2010年 , 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品公司 , 为光明乳业再添一位营收主力 。财报数据显示 , 2007~2015年 , 光明乳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长136.08% , 营收规模由82.06亿元增长至193.73亿元 。
然而好景不长 , 2015年 , 郭本恒因贪腐落马 , 还牵连到一大批内部员工 。此后 , 光明乳业再难窥见业绩的高速增长 。2015~2020年 , 光明乳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长仅约30% 。
之后 , 张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成为董事长和总经理 , 但没过几年 , 在2018年8月到10月期间 , 他们带着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相继辞职;同年9月 , 濮韶华接棒光明乳业董事长一职;2021年年底 , 董事长濮韶华、总经理罗海相续辞职 , 老将黄黎明继任公司董事长 。
2008年至今不过14年时间 , 光明乳业已有5次换帅 。频繁换帅 , 使得企业战略前行方向摇摆不定 , 经营策略频繁改动 , 而这无疑是致命的 。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 , 作为曾经与伊利、蒙牛不相上下的国内老牌乳制品企业 , 光明乳业至今都尚未打造出具备高辨识度的热门单品 , 早些年莫斯利安的成功并没有延续下来 , 反而逐渐沦落成了边缘产品 。东北证券报告显示 , 莫斯利安零售额从最高时的约80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50.6亿元 , 市占率从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9年的3.4% 。如今 , 光明乳业已经不再公布莫斯利安的销量 。
与之对比 , 蒙牛旗下的特仑苏、纯甄 , 伊利旗下的金典、安慕希等品牌都发展得如火如荼 。财报显示 , 2021年 , 蒙牛旗下特仑苏、优益C、每日鲜语等明星单品持续创造最佳销售记录 , 尤其是特仑苏这个超级大单品 , 全年销售超过300亿元 , 成为全球乳业的销冠之王 。
在光明乳业受高管频繁更换拖累的时候 , 竞争对手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 。
低温奶龙头难当从市场份额来看 , 光明乳业仍为“低温奶龙头” , 但让人担忧的是 , 其抢先布局的优势并没有得以完全发挥 , 市占率与伊利、蒙牛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
根据统计 , 截至2020年 , 光明乳业在低温奶市场占有率15% , 暂列第一;而伊利低温奶业务市占率为14.8% , 蒙牛市占率为11.2% 。
一方面 , 得奶源者得天下 。低温奶对品质要求高 , 需要高品质的分布式奶源和冷链物流配送储运体系配合 , 保质期一般也不超过7天 , 但光明乳业在奶源上的优势不及伊利、蒙牛 。据了解 , 蒙牛、伊利目前联手瓜分了全国约40%的奶源 。目前我国排名第一的优然牧场 , 背后的大股东就是伊利集团 , 而排名第二的现代牧业 , 则为蒙牛的全资子公司 。
对此 , 光明乳业在2021年3月底发布的2021~202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 , “将加快长三角等区域产业集群建设 , 发展新的优质奶源基地和优势区域市场” , 但在蒙牛、伊利的夹攻之下 , 想要争抢新奶源地并不容易 。
另一方面 , 在营销上 , 光明乳业也无法与蒙牛、伊利抗衡 。2021财报显示 , 伊利的广告营销费支出达126.1亿元 , 同比增加14.6% , 超越上汽集团、中国联通、贵州茅台等知名企业;蒙牛的宣传和营销费用则为72.08亿 , 占集团收入比例约为8.2% 。反观光明乳业 , 2021年销售费用为36.495亿元 , 其中广告宣传费仅为9.4亿元 , 不及蒙牛和伊利的零头 , 仅约占自身总营收的3.21% 。
长期的低利润导致光明乳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广告投入 , 但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营销方面的劣势 , 光明乳业很难守住低温奶市场的头把交椅 。
跌宕起伏20年 , 光明乳业远远落后在了竞争对手身后 , 半只脚已经快要伸到悬崖外 。如何补齐短板、稳定军心 , 将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
参考资料:
- 《光明乳业 , 难见“光明”?》,银箭财观
- 《成本高企、利润承压 , 光明乳业能否守住低温奶市场的头把交椅》,北京商报
- 《四度换帅 , 曾经的乳业巨头光明乳业 , 为何会沦落至此?》,花朵财经
- 《十年换四帅 , 绊住光明乳业的究竟是什么?》,首席创业官
推荐阅读
- 投稿|要拿全球第一,伊利还「悬」在哪里?
- 投稿|手机难治荣耀的“痛”
- 投稿|理想汽车新困局:新增贷款60亿、交付量锐减、L9延期
- 投稿|最冷的冬天是咖啡业的这个春天
- 投稿|4月上汽产销双降,老将陈虹背水一战
- Android从5.0到9.0版本的主要变更
- 如何做好APP功能测试()
- 投稿|市值被沙特阿美超越,月跌17%,抄底苹果的时机到了?
- 投稿|被渠道逼疯的元气森林,要押宝无人货柜和社群?
- 投稿|这个黄金赛道又添新玩家:4000亿美金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