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备课 智动教室如何备语文课,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讲座

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1)编制标准 。我这里说的是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这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如果课程标准不明确,就无法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 。只有吃透了课程标准,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训练点 。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和设计,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并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达到预期的效果 。(2)准备教材 。教材准备主要是指学习教材的努力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能用课本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 。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我觉得老师在写教案之前不要再看教学参考书了,而应该静下心来认真读课文,复述课文,勾词做评论,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但是有些老师做不到,或者根本不做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学科 。要教育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要教育学生有独特的语文情怀,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怀 。没有感情,就无法打动别人 。(3)准备学生 。准备就是学生要摸清学生的底子,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新的知识将从这里产生 。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合实际的教案,整合教材、教法和学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知道同一本教材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我教《窃读记》班的时候,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所以今天的新华书店是开着的 。如果你想读书,你只要进书店,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然而,作者林却没有现代儿童那样优越的条件 。所以,她只能选择偷偷看书,因为她渴望读书 。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她读书的辛苦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他们感到“偷窃” 。我在备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课文上 。本文以“偷”字为主线,找出文中能反映她为读书所受苦难的句子和词语,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比如第一段的几个动词,比如“转过来”、“看到了”、“闻到了”、“听到了”、“赶紧”、“饿了”、“真的腿酸了”,有时候,一本书要看完好几家书店;“我把自己藏起来,有时会粘在大人身边,好像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开心的是下雨了,越下越开心……”让学生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我”为了偷读有多忙,我在心理上和外在上都承受了怎样的恐惧,从而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达到情感共鸣 。(4)准备过程 。准备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在准备好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对一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布鲁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取;二是转换,即把获得的知识变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三是评价,即检查和估计知识的正确性 。三个过程,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知识 。根据这一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特点 。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序,有逻辑,符合学生实际 。我把具体步骤安排如下:导入 。
【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备课 智动教室如何备语文课,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讲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 。什么是好的进口?一首儿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谜语,甚至是老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老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即兴发挥,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孔子有一句流传已久的格言: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我们都知道“教学无定法”,学生不应该被“抄袭”,应该因人而异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能照搬模式,要因材施教 。要灵活,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关于“活”字 。我在《鲸》的班上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课后让学生写《鲸的自述》 。一个差生在文中提出:“老师,我怎么没看到鲸奶(方言)?”我很高兴他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这个孩子不仅明白鲸鱼是哺乳动物,还记得鲸鱼是靠牛奶长大的 。问题的产生意味着学生已经与课文融为一体 。在黑板上写字 。板书是一种简单、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辅助教学 。书籍设计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有规律可循,那就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简洁、布局合理、易于总结、与教材紧密结合 。板书要强调“经”字 。练习 。练习要强调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 。设计要适当合理,运动量要适中,能促进思维,拓展思维,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5)准备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阅读的方案,其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前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序,理清教学思路,重视结构安排,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计划就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步骤”展开 。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也要有教师的个性,要有洞察力,要有现实性和实用性 。写教案的时候,可以借鉴别人的教案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但要注意,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总之,教师备课时间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也就是“一堂呕心沥血的课” 。“要教学生一碗水,就得有一桶水” 。
src=https://www.45qun.com/”https://img.45qun.com/img/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jpg” alt=”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
如何备好语文课 谢英新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是的,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课外的功夫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 。备课相当于一场战斗的作战计划,语文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对事情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见,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就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心理 。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等 。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其兴趣,调动起积极性,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语文课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 。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备课标: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 。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 。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 。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 。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应先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 。接下来,再认真钻研教学参考书,了解本课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弄清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为了备课更充分,还需上网或用其它方式查相关的补充资料,这样对课文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 。然后,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个基本的道理 。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 。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 。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 。什么都比不上自己想出来的方案来得好 。三、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过程:备过程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它是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 。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 。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 。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 。具体步骤如下:①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 。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段精彩的语句,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教法 。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照搬模式,要因材施教 。要灵活,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 。这主要讲求一个“活”字 。有时我们教学实践中会出现特殊的状况,教参上也没有而始料未及的答案 。所以“活”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3)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是不能有什么效果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舍得花时间保证学生的参与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此,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自学、讨论、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地融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魅力 。(4)板书 。精心设计板书,要求简明扼要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桥梁 。它能以直观的形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是简便、有效、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极有效地辅助教学 。因此,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 。(5)教具准备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6)练习 。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 。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清教学思路,重视结构安排,优化教学过程 。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 。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 。课堂教学总要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达到一定的目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目的,那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会是杂乱无序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一定会是散逸无章的 。因此,目的的正确性和明确性应是上好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目的性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方法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性主要是指老师“怎样教”和“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 。“怎样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焦点就是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用教材去教” 。“用教材去教”,主要是立足于学习方法的习得,着眼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于怎样教的问题,就涉及方法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与开放性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讲出来的,靠标准化试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来写出来的,靠学生实践体悟出来的 。只有在读写和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3.过程性 。课堂教学的优劣,还在于教学过程的安排 。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其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呢?首先要民主 。民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其次要商量 。商量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调动学生主动合作的重要途径 。和学生商量,就要尽量让问题从学生中来;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问题的讨论才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解决才具有实效性 。三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就是要把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问题与学生的现存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激活旧知识,通过用新的知识和思想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筑就学生坚实的知识长城 。4.主动性 。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才具有活力,才具有生命的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把握好三点:首先,课要上得精彩 。上得有特色,有风格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要靠外在的激发,更要靠内在的影响,即教师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的影响 。其三,要有激情的投入 。我们的情感应当融进文本,融进课堂 。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欢乐,一起来悲伤 。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爱,真诚地爱语文,真诚地爱学生 。面对文本和学生,要能真情地去笑,真情地去哭 。5.生成性 。生成性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自然产物 。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才会自然地碰撞,才会有情趣的迸发 。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成性呢?首先,教师要有精彩的预设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文吃透,把学生吃透 。吃透了教材和学生,课堂教学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第二,要熟记教材内容 。熟记教材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背诵下来,上课才能让眼睛走出课本,把身心交给学生 。第三,要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 。课堂偶发事件,是对教师课堂预设的创新,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个性的迸发 。语文的理解是多元的,是充满想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注意挖掘偶发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 。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 。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 。
怎样备好一堂培智语文课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 。因为智弱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最简单的内容他们都难以掌握,他们怎么能理解教材中其它内容呢 。我曾经深深地怀疑过我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意义,但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观察,从同行们的教学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很多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人脑的发育变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 。智弱儿童虽有智力残疾,但如果有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接受有效的教育,他们同样具有学习潜能 。我在备特校语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智弱学生的可接受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技能 。智弱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刻板性,离不开感知的对象,离不开行动 。他们通过各器官的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使同一内容的学习在大脑皮层多处留下痕迹,并且把注意力引导教学活动中,经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并激活脑细胞,促进大脑生理机能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注意针对智弱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了“我来当个小画家,又读又画真快乐”的创新教学尝试,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课的学习活动中 。画画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能使人的认识走出直接认识的范围,引导学生亲手画画,可以用清晰可感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我是谁,请你猜》(全日制培智教材语文第六册)语言训练课写的是三则谜语 。谜底分别是小鸡、山羊和狗 。谜面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外貌和生活习性,并配以图画编成押韵的儿歌 。教学时,我把准备好的图片小鸡、山羊、狗发给同学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临摹:说出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我巡回指导每位学生画出动物的轮廓,再指导涂色,最后让学生概括出三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小鸡:穿着黄衣服,脑袋圆,嘴巴尖,叽叽叫,喜欢吃虫子和小米等;山羊:白颜色,有胡子,咩咩叫,吃青草等;狗:大耳朵,汪汪叫,爱吃骨头等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听录音,猜谜语,学生很容易说出谜底,并且对着三种动物有了整体认识,增强了记忆力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开心,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2、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把握课文重点 。《司马光》(全日制培智教材语文第六册)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四段,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描出司马光砸缸的简图,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的内容,结合动画,理解重点词语:举、砸、砸破等词语 。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出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勇敢,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的重点 。(1)“我来当个小画家,又读又画真快乐”的教学尝试使我受益非浅 。首先我发现“阅读结合画图”的教法对智弱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帮助,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因为人的大脑里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特殊区域,在通常状态下,这些区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人手脑并用,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工作时,才能把这些区域“激活”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课文的内容,可以调用智弱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使学生接纳所学的新知识 。(2)其次,以读促画,以画解意的教学过程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这样的学习既主动,又充满情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画画,而且智弱儿童的绘画能力也极其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特点,如果教材合适,就不应放弃让学生动手作画的机会 。无论学生画的是美是丑,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创作画面,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智语文教学需要每位教师能投入新观念,使语文教学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让智弱儿童在课堂上自觉愉快地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充分发现他们的学习潜能 。

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备课 智动教室如何备语文课,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讲座

文章插图
怎样备好一节语文课2011.4.20 刘妍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是的,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课外的功夫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 。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常常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备课上,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则是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验证 。备课相当于一场战斗的作战计划,语文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对事情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见,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平常我们常常会议论某某老师的某节课上得十分成功,或者某某老师的某节课上得不好,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结果,实际上起作用的是他们在课前、课外的功夫 。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语文课呢?我想结合实际来谈一谈关于备课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希望能给在座的老师们带来一点启发,对您的备课能有一点点的帮助 。首先要明确一点: 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 。而在语文备课中,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文本形式被称为教案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把备课曲解成了备教案 。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如果谁没有写教案,那一旦发现,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帽子,就要受到批评,就被视为工作态度不认真 。于是,在我们许多老师看来,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写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 。如今,尤其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 。其次要遵循二个原则:语文课姓什么 阅读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一)语文课姓什么 语文课首先应是语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科目,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既要让学生打下字词句段篇等方面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也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机会,去轻快地阅读文本,在文本的阅读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其次是人文学科,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科目 。它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教学策略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紧紧抓住语文是语言学科这一首要特征,依托文本,立足阅读,开展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一定要抓住语文的味道,语文的特性,不要把语文课备成戏剧课、表演课、思品课,要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阅读教学之所以称之为阅读教学,其原因在于一个“读”字,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泉之水 。可见,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 。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培养语感 。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应重在读的训练,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 。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选择读的方式 ,制定读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读的过程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解读教材,在解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在运用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情感美,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语言训练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的原则 。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 备课标这里我所说的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 。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所以我们备课簿的第一页让老师们写下本学段的课标要求)这个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完成 。* 研读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 。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 。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 。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 。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 。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他人的设计,我们要用辩证的头脑去思考,要以鉴别和挑刺的眼光学会筛选,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的吸收,有选择的学习 。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 。加强文本的解读,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 。研读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大的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担负的作用,弄清楚本单元训练项目赋予它的具体任务 。尽管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但是要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词造句的妙处,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难以迅速而正确地捕捉文章的特点、重点,难点和训练点的 。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教师在解读文本或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还有诸多的问题 。有的不从文本出发,有的不知从何入手,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挂靠政治,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们认为,文本解读的随意与乏术,使语文课堂即便采用了正宗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有隔靴搔痒之叹 。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才有精彩的语文课堂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课标下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 。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解读文本应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 。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习得写作方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等 。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脚点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 。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 。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 。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因此,反复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不是一遍,两遍地看,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要把作者写作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真正做到烂熟于心 。必要时还得朗读教材,甚至背诵所教的课文 。通过钻研教材,教师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了,教材写了什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归纳),是怎么写的(教师要从亮点的字、词、句、段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解决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 。只有这时,才有可能选定和学生交流的话题,选定比较好的教法 。(于永正老师说他每上一节课前读课文都不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 。其实不然,在个别老师的公开课上,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所以一旦出现预设外的问题,老师就无言以对或者信口开河 。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 。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 。(《小狮子爱尔莎》《母爱》《最后一份晚报》每读一遍都会眼眶湿润)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 。三、 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相对教材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显得更为重要,它包含着不确定的因素,研究不透容易导致教师对课堂的失控 。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现状: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 。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教材,一切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基础好的 预习做得好的 直接检测 可以省个环节)(我们在送教下乡时备课就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设计在广度、深度上要相对浅显一些,而且还有预设一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方法 教师备课,不能仅满足于深入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符合教学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等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的整体,各个年级段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每个年级段又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整体,一篇篇文章则又是整体中的一个个部分;一篇文章是我们教学的整体,而一个个段落又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 。教学课文时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再分而治之,才能最后达到从整体上掌握的效果 。那在我们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阶段性这个原则外,还要考虑到渐进性这个方面,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字和句作为训练重点,中年级则以段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高年级主要进行篇章的训练 。但中低年级也进行课文的阅读,高年级也进行字的教学,这些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但同样的内容却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教学任务而异的,这种呈螺旋状上升的教学进程才能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方法通过过程显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 。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 。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 。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果说前面的四个环节是隐性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显性的,要呈现出来的 。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 。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 。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案,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智慧心血的结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这样做才能既保证自己的特色,又能博采众长,它为我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教案 。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鉴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那么具体到每课时的教案应该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介绍一下基本做法: 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我们的家常课来看,把识字学词、把字写好、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等应该是“第一课时”的目标 。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品味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等 “软任务”,应是“第二课时”的重要目标 。目前,教师备课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问题 。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部分教师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不能清楚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对于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怎样的目标水平,没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不具有可测性 。3.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一部分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却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项表述,这种表述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4.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很少考虑学生状况 。不因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不同,其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而是千篇一律 。良好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 。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 。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1.采用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 。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 。”“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是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认识 。第二阶段:细读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之后,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读懂课文 。进入第三学段,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阶段:在“部分”深入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再回到课文整体,这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阶段,要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为一体,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的基本流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形成话题与猜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 。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在低年级,学生应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中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是课文的要点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在这个环节中,中高年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 。什么叫正确连贯?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和教师的激励,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逐渐实现不错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正确、连贯朗读课文 。“书不读通不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通”应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去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词难句,并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以期达到通顺、流畅的初读效果 。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达到熟读的程度,要坚决杜绝把“课文读n遍”的任务放到课外,推给家长的做法 。4、强化对生字词的认知 。学习字词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必须抓细抓实 。低年级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边读书边识字 。中高年级识字时应加强自学成分,建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等方法解决字词,同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取舍地巧妙指导,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重复 。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要遵循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的原则,建立起字词与文章相关语句的联系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5、有指导的写字练习 。低年级在指导写字之前,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 。在指导书写时,组织学生先观察字帖及教师的范写,然后描红、独立书写 。注意范写要整体书写,不要教师写一笔,学生写一笔,要注意汉字形体的整体美 。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特别在低年级要注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黑板上的田字格大小要适宜,位置要略高于教师的头部,教师在范写时要注意站位,不要将田字格挡住 。中高年级,要抓住重点生字,如笔画繁难、易错易混的生字,突出重点,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 。提倡再现第一课时的生字词语,认读、听写、默写订正 。中高年级的字词复习,建议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单纯地认读生字词 。2.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结构层次 。3、找准阅读切入点,走进重点段,围绕主问题,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 。选取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题眼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 。如《母爱》《比金钱更重要》等 。二是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深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如《勇敢的少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三是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 。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 。如《神奇的鸟岛》、《海底世界》等 。四是从文章的线索切入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五是从疑难点切入 。在静心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六是从兴趣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 。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 。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是设计的问题零碎,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一堂课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形成了“满堂问”的局面 。这些问题有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如“今天学第几课?”“这课的题目叫什么?”“你们喜不喜欢上语文课?”等等;有的是可以乱猜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等等;有的是被分解得极细的支离破碎的问题,答案就明显地摆在文本中,学生只要答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了,这类问题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既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艺术性 。因此,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一定容量,每个问题要能包容课文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使大问题联系小问题,可使上一问与下一问形成连环 。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要解决的主问题,一些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群体智慧的力量,当学生思维卡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由于缺乏引导阅读和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问题的难度一降再降,学生几乎无“坡”可爬,无疑可答 。教师最初设计的问题已不知去向了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1、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3、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 。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另外,问题的表述指向要明,语句要浅显明了,简练准确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要减少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使学生读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师生进行交流、评价,进而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努力打破语文课堂“代阅读”“零阅读”的尴尬局面 。主问题设计的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了,学习内容就清晰了,学习环节就简单了 。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据课题设计问题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质疑导读方法 。即抓住课题中的有关词语质疑设问来导读 。如学习《狼牙山五壮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备好语文课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课会上得一沓糊涂,学生所获无几,久而久之,又从何谈起教学质量呢?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语言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绵延无穷的事物,也能微妙地表达人的丰富的心灵 。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 。怎样用心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用语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 。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 。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 。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 。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一、整体备课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训练的序列及训练的重点、人文教育及课外实践的相关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单元备课单元备课就是对单元内的一组课文进行集中备课,寻找共性与个性 。因为每组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 。因此 。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 。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具体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 。首先要考虑每篇文章在本单元所承载的任务,它处在什么位置,然后才是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 。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研读教材是关键 。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读懂文本;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第三,确立授课思路;第四,确定教学重点;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目前对于学生的学习常规也要特别给予关注,基本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 。譬如:答题的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说完整话等,教师要加以引导,特别是教师要率先垂范,说标准话,写规范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反思:备课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好的备课,上课时用的时间少,收到的效果却很大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 。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备课 智动教室如何备语文课,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讲座

文章插图
如何备好一堂小学语文课1、深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简而言之,就是了解教材 。原则上是一至六年级都要了解,重点了解本册的内容 。A、通读全册教材,做好一学期的规划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认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编排意图,对照《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水平,确立一学期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整体制定课时计划,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安排好集中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避免随意性,有的则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学 。如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是5–6年级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通读全册教材会发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外,还要通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的相关内容和“口语交际”中的部分内容来体现,再如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证,教材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的学习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推荐了一些书目,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去落实,就需要学期初作出安排 。教学中如何落实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整体考虑 。B、要做好一个单元的备课 。充分发挥教材单元对学生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 。教材是按文化主题来组合的,每单元在同一文化主题下,从课文到阅读链接到综合学习的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等,也都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来设计编排 。四、五篇课文在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教材在课后练习、阅读链接、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选择与形式设计上,围绕同一主题坚持从生活到文本又到生活的原则,注重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开拓儿童的生活范围、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这样每个单元从课内阅读——-课外扩展阅读——-实践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始终围绕一个文化主题 。随着单元内容的,教材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认识空间,伴随着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 。这样的课文组合,整体上给孩子认识的冲击,已远远超出几篇课文本身 。因此,教师要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实每课的落角点和目标,整体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并从一个单元出发去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一个单元的教学更加丰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阅读、听说和写作真正做有机结合 。一个单元的阅读链接、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题材内容等,要在教学实施之前安排好,便于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观点、素材、语汇等方面的即时积累 。也就是在开始每一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之前,要先浏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要求,提前有计划的安排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有实效性 。2、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 。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3、设计教法 。设计教法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什么是恰当?适合就是恰当,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也就是说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教法的设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