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复古潮”不是什么好现象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毒眸 , 作者 | 周亚波面对“内娱的尽头是考古/复古”这种说法 , 我的感受是复杂的 , 或者更偏向负面 。
不是排斥“复古” , 而是“尽头”的说法相当触目惊心 。这不仅是“和一句玩笑话较真” , 而是是“内娱”作为主体词汇正在失去信任:它代表着 , 我们当下对“复古潮”的使用 , 只会停留在“流量制造”本身 , 剧综愈发复古为话题 , 短视频创作者以考古为乐 , 如此循环 。
许多声音不断强调“今不如昔” , 但这种声音不但没有形成鞭策 , 反倒在创作端形成了新式犬儒:从长视频到短视频 , 大大小小的创作者开始放弃抵抗 , 以情绪代替情节 , 以怀念代替创造 , 选择背对未来 , 从过去的记忆里淘金 。
长期来看 , 这不算积极的信号 。任何流行文化的主体都应该是“当下”:当下的不如人意 , 人们的目光会向前转移 , 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正常的是 , “复古潮”反过来影响到了当下流行的创造 , 它没有提供进步的空间 。这就脱离了“复古”的本来意义 。
不是说谁做错了什么 , 危险往往在于 , 没有谁真正“做错了什么” 。在总体不算积极的现状当中 , 如果流行已经不能带来附加值 , 甚至不能与“过去”一战 , 行业就应当反思 , 是否对冗余产能的淘汰力度还不够大 , 是否需要重新理解渠道与观众的分化 , 重构文娱作品的多元价值 。
因为 , 吸收和创造不是对立的 。内容行业比任何行业需要理解媒介演化的影响 , 也比任何行业都接近“心里想的是什么 , 才能创造出什么” 。
01 复古 , 还是怀旧2022年上半年 , 内娱的热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自“考据” 。例如“羊胎素” , “你是我的神” , “0713快男再就业” , 到最近王心凌和《爱你》成为“浪姐”焦点 , 《甄嬛传》和《知否》也重新出圈 , 制造热搜话题 。
虽然几件事情在逻辑上各不相同 , 但还是如滚雪球一般点燃起了大家对“娱乐圈往事”的热爱:当“过去的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挖掘 , 对现在的拉踩就会很自然地发生 , 也不会有太多人去考究合理性 。
复古本不是新鲜事儿 。在时尚圈 , 这种对过去元素的吸收和反复使用 , 很早就已经发生 , 且已经成为日常 。已故《纽约时报》编辑艾米·斯宾德勒(Amy M. Spindler)曾表示:“无论谁在时装界超过5年 , 都会感觉时尚的轮回重复 , 就像溺水的人回忆一幕幕生活片断一样 。”
不过 , 与时尚意义上的复古不同 , 这一批的复古 , 带有明显“怀旧”的味道 , 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记忆的追寻 , 很难对当下产生影响 。
疫情对人们心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 , 怀旧之所以产生 , 往往在于身份认同危机 , 或者说归宿感的缺失 。在恐惧、不确定、焦虑的环境中 , 人们便倾向于怀旧 , “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断 , 以增加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 , 并协助达到自我完整的目标 。”
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的概念来源于老年精神学 , 学者巴特勒主张 , 在老年人的心理关怀过程当中 , 需要“在分析和评价中回忆过去 , 达成自我整合的目的 , 并将过去的生活视为有意义的经验” , 从而“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及自我价值的肯定感 。”
同时 , 内容渠道的分散 , 又将国民记忆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它的重要性 , 也深刻影响到了对作品的好坏判断 , 这刚好对上了“今不如昔”的总基调 。一种非常经典的声音是:“如果不是现在的剧这么难看 , 我们会看一百遍《甄嬛传》吗 。”
我也曾经想象过很多次 , 《甄嬛传》这样的作品 , 如果在近两年上映 , 或许很难获得如今的历史地位 , 反而有一身的硬伤会被审视:原著的抄袭争议就有原罪 , 超长的集数会被斥为注水 , 争宠的主题可能会被打上“雌竞”的标签 , 剧中的诸多细节瑕疵 , 也很难躲过放大镜的观察 。
【投稿|“复古潮”不是什么好现象】但这并不妨碍它因为相对精良的制作、各异的人物和剧情的可延展性迅速传播 , 在社交货币的加持下 , 话题的制造也裹挟着一种“过来人”天然优势:2011年落地的《甄嬛传》 , 恰逢电视台剧集最后的辉煌期 , 电视台 , 这一国民记忆的制造机 , 发挥着最后的作用 。
以至于 , 2018年优酷获得了《甄嬛传》的版权后 , 又进行了相当强势的宣传 , 并延续至今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对优酷这样的长视频平台而言 , 观众寄予的厚望是创造新经典 , 但从商业角度 , 对已被市场验证的内容进行大投入营销 , 显然比投入新内容的风险更低 。
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曾经表示 , 在内容行业 , 供给永远比需求更重要 。对长视频而言 , 只投入老内容并不现实 , 保证新内容供给是一切商业模式的来源 , 结果就是 , 仍然不够高的成功率 , 以及一些负面作品的出圈 , 反而在与国民记忆的对抗中屡战屡败 。
02 被动 , 还是主动长视频的悖论 , 并不存在于中短视频 。或者 , 并不存在可以灵活生产的UGC视频内容当中 。
在“复古潮”当中 , 就有人很快闻见了流量的香甜味道 。王心凌在《浪姐》中一曲《爱你》回忆杀出圈 , 短视频上立马出现一众油光满面的中年男性 , 用典型的短视频博出位方式 , 试图“代表”一类群体对王心凌的态度 。
这种可能会带来争议的“形式主义复古”剑走偏锋 , 却颇为有效 。情绪的共鸣往往是流量的基础 , 不论是情绪还是共鸣 , “过去的内容”都堪称富矿 。集体记忆加上回忆滤镜 , 辅以当下内容的“品质+流通”双向不足 , 在短视频平台一旦有人做起来 , 就会立即有人跟进 , 进入到某种节奏中 。
对节奏的跟进看似主动 , 但被流量的裹挟 , 实际上已经卷入了被动 。并且 , 从去年开始的长视频强调对短视频平台的版权制裁 , 也反过来让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们去选择更加古早的、侵权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内容 , 形成新一波的“切片热” 。
甚至 , 复古风潮已经进入到了抖音内容本身 。不少抖音博主嫌弃如今的抖音平台跟风多、创意少 , 还专门开设了回顾2018年左右抖音内容的“复古账号” 。
这部分人成为了“复古潮”更大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 , 让他们收益的这一部分流量 , 并没有直接转化到新的内容生产当中 , 流量在内在的转化当中被消耗 , 这接近了“内卷”的本来含义 。
相反 , 与时尚范畴内“复古也在制造流行文化”不同 , 当下的这波“复古潮” , 所尝试的实际上是与流行文化的对立 , 夹杂着话语权焦虑与假想敌的制造 。
“王心凌现象”当中 , 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有人问王心凌为什么这么多粉丝 , 废话 , 我们是老了但不是死了 。”这里的“有人” , 在“有人问为什么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低 , 演唱会还那么难抢(2019年)”、“有人说孙燕姿是冷门歌手(2021年)”当中同样存在 , 即便原文来自豆瓣和NGA社区的发帖 , 但“有人”这个主体——假想敌——“无知的年轻人”被塑造的过程大同小异 。
文章图片
这种心理非常正常 , 并不险恶 。与此对应的 , 这种现象的高发场所华语乐坛 , 也确实存在着新生代大众歌手的缺位 , 这与欧美乃至日韩的流行音乐的新人更迭不可同日而语 。
只是 , 结果正确并不代表过程正确 , “有人”并不能代表年轻一代的态度 , 这一批的复古潮当中 , 也不仅是看过的、听过的去回顾经典作品 , 也吸纳了众多“新一代人”与一些经典作品完成初见 。
仅仅是因为无聊吗?我不太相信 。当文艺作品实际上要与短视频、手游等内容争抢娱乐时间之时 , 错位的竞争只会陷入被动 , 在一阵所谓的流量风潮后 , 继续被嘲笑 。尤其是 , 文艺作品本身就有书写当下、塑造当下的职能 , 用猜忌与嫌恶的笔调 , 去过度消耗“复古” , 也是一种本末倒置 。
03 守土 , 还是创造更何况 , 内容的“制造者”和“消费者”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一体性 。
很多人喜欢、或者习惯将两者对立起来 , 然后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认为内容制造者完全放任自流 , 粗制滥造一批“垃圾内容” , 让消费者无从选择;另一种则认为消费者审美能力底下 , 从下游到上游反馈着劣质内容的生产 。
但从古至今 , 内容的创作和欣赏 , 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 更不是简单的“投喂”与“消化”关系 。相反 , 不论是情绪的共鸣还是艺术的趋势 , 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 , 必然是在潜移默化与现实对应 。
现实是 , 渠道在分化 , 观众也在分化 。一批人在互联网上争夺话语权 , 另一批人成为文艺作品消费的“沉默大多数” 。当下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是 , 我们如何通过作品的创造 , 去连接那些本该有共识 , 不因为“集体记忆”的时代已经过去 , 就无视掉文艺作品的大众基因 , 更不应该在无尽的追忆当中 , 选择背对未来 。
“当别人在《爱死机》、在《瞬息全宇宙》的时候 , 我们与此同时正在王心凌和《甄嬛传》 。”现象是令人遗憾的 , 更遗憾的是这样的发言 , 也可能遭致因作品国界引发的非议 。但是 , 哪怕隔阂与不解 , 正在成为社交网络社会话题交流的主题 , 我们对好的文艺作品的追求 , 也本该是跨越地理界限、跨越代际隔阂的 。
这是实际上就是“守土”和“创造”的矛盾 。内容的消费越是连结者主动的选择 , 那些创造性的尝试就越应当被尊重 。
是时候解放想象力了 , 隔阂与不解带来的深刻影响 , 包括了对“意义”的追求 , 包括了我们对自己往房间里扔下的玻璃瓶——一些无聊的争议本不该发生 , 一些瑕疵本可以用脚筛选 , 市场需要更多的类型 , 更多的尝试 , “提质减量”的背后 , 重复的产量或许仍有冗余 , 而质的方向 , 也理应包括那些略带粗糙、但独属这个时代想象力的胚胎 。
我甚至会有些怀念娱乐至死的内容 , 因为那代表着对“无意义”的宽容 。是枝裕和的电影《奇迹》当中 , 小田切让扮演的“废柴音乐家”父亲木南健次说:“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追求意义 , 那么你会窒息 。”
当意义被消解 , 外扩还是内收 , 我们就不是没得选——至少 , 我们可以重新整理一下对“复古”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餐桌上反复回忆当年之勇 , 他会被指为油腻 。当流行文化开始过分依赖回忆 , 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现象 。
在良性的运行机制之下 , “复古”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调剂 , 但“螺旋上升”的重点必然是“上升” , 我们需要流行文化有制造流行的能力 。如果我们连“为当下创造一些什么”的意识都没有的话 , 复古到最后的结果 , 将是“无古可复” 。
当人们提及披头士、鲍勃·迪伦 , 会迅速将时间线定位到20世纪60、70年代 , 对整个世界文化而言 , 那是战后文明复苏 , 是青年人勇立潮头的、激动人心的年代 。
作者摩根(Robin Morgan)和列夫(Ariel Leve)在《1963变革之年》中写道:“1963年 , 青年人不再毕恭毕敬地等着受邀去坐上席;他们不过是建造了他们自己的宴会厅 。”当文化早已不是蛮荒年代 , 青年人也不一定掌握着宴会厅的钥匙 , 然而只要依然有守望的机会 , 就不要亲手关上这扇大门 。
推荐阅读
- 投稿|B站越来越像抖音了?
- Can‘t exec “autopoint“: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at /usr/share/autoconf/Autom4te/FileUtils.pm line 345.
- 看财报|美团的“韧性与新钱”:一季度经调整净亏损收窄,即时零售发展提速
- 钛度图闻|一文看懂中国冰淇淋市场“史诗级”跨界大乱斗|钛度图闻
- 投稿|手机影像20年,中国制造的不屈样本
- Windows server 2012R2系统时钟跳变一例“yyds干活盘点”
- WinXP开机提示“系统资源不够 无法完成api ”如何处理?
- 投稿|5000一个月的“狗德培训班”,到底值不值?
- 双击U盘图标提示“请将磁盘插入驱动器”怎样办?
- 投稿|百度该警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