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VC应该爱罗永浩的呀”

创业创新|“VC应该爱罗永浩的呀”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 , 作者 | 李彤炜 , 编辑 | 董力瀚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俞敏洪高 , 罗永浩硬 。刚刚在抖音擦身而过的两个人 , 又把“创业”给点着了 。
俞敏洪是新东方创始人、掌舵者 , 我们前几天写文章夸赞了他的企业家精神 , 有格局 , 有高度 。在自己的事业被摧毁成的一片废墟之上 , 躬身入局 , 搭建新事业 , 这是高 。
那罗永浩呢?罗永浩够硬 。我天生脖子硬 , 我的头也低不下去 。我就是要再次创业 , 我对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歇 , 我能直播赚钱 , 但我就是要去做更难的事 。
投资人应该爱罗永浩的 。他拿着“连续创业者”的优质剧本 , 此前VC已经替他烧过不少钱、交过不少学费 。当下 , 他选了一个风口赛道 , 还在上一个风口——直播带货中小有所成 。证明过自己 , 恰好怀抱问答梦想 , 你VC想从一片血海里杀将出来出人头地 , 错过他怎么行?
但VC恨死罗永浩了 , 他人到中年仍然不理解顺势而为的含义 , 他拣最难的项目 , 撂最怂的话 , 他毫无疑问会非常贵 , 但不投又冒着巨大的错失风险 , 如果按早期“投人”的框架看 , 说句不怕挨骂的话 , 单论长板 , 罗永浩作为创始人和当年的雷军、黄峥就是一个级别的 , 可是短板呢?
另外 , 我最感兴趣的 , 是罗永浩在昨天访谈文章里的这句话:
“一些放在知识分子身上显而易见高贵的品质 , 放到企业家身上很可能就是毫无必要的思想包袱” 。
这段论述放在文章末尾 。我们先来谈 , 为什么VC应该爱罗永浩 。
“VC应该爱罗永浩的”首先 , 他是连续创业者 。
“连续”这两个字 , VC们向来青睐有加 。他们或多或少都得到过资本的支持 , 也意味着同行已经替你烧过钱 , 投入过沉没成本了 , 他经历过从0到1 , 甚至从1到10 。
我为何说他的长板可以和当年的雷军黄峥相比?
看看雷军吧 , 当年离开金山再创小米之时 , 振臂一挥 , 不仅有众多拥趸加入 , 2011年A轮融资时也有五源、启明、IDG支持 , 仅隔7个月后的B轮就加入了高通创投与淡马锡 。
黄峥也是连续创业者 , 从卖手机、电子教育品的欧酷网到淘宝系统分销商乐其 , 再到主做游戏业务的寻梦 。拼多多的天使轮更是有段永平、丁磊背书 。
看看罗永浩 , 2006年他34岁开始创业 , 先是他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牛博网 , 因为不具备商业盈利模式 , 重操旧业做起了英语培训“老罗英语培训” , 只为了养牛博网 。眼熟吗?是不是和后来的剧本差不多?
2011年 , 罗永浩39岁 , 要做手机 , 2018年 , 46岁罗永浩欠了6亿的债 。为了还债 , 罗永浩终于迎来自己最为成功的创业——交个朋友 。
他又要开始新的AR项目了 。对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说法 , 罗永浩不承认 , 他用一篇文章细数自己从头至尾的成功经历 。还好 , 屡战屡败也好 , 常胜将军也罢 , 都是VC乐于买单的履历 。
第二 , 落到风口赛道 。
锤子倒闭 , 他也在总结中提到 , 最大教训落在了时间身上 , 就是个体创业的入局早晚是否符合大势 , 而锤子科技的巨额欠债显然也与罗永浩出于私心没能在适当时机放弃有关 。
这一次 , 罗永浩在选择上显然不想再吃这种亏 。为什么选AR , 他很直白 , 看到电动汽车和下一代计算平台在未来有机会 , 但电动汽车要的钱多 , 重量级选手也已经入场了 , 顾念了难度与时间窗口后 , 选AR 。
罗永浩押注的 , 无非是镜像世界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 , 它是下一个互联网 , 而AR(增强现实技术)是下一个大型技术平台 。《蜘蛛侠:英雄远征》的男主帕克从钢铁侠那里收到的AR眼镜 , 有纤细的镜腿和全透明的超薄镜片 , 外形逼近普通眼镜 , 能在眼前展开强沉浸的全息图像 , 还能结合手势追踪、声纹识别等技术进行肢体交互 。
有创始人在朋友圈转发——“我也看好这个 。”虽然通用型AR设备商业化还需要5年左右 , 但特定用途的垂类AR设备 , 比如针对教育、复杂既能培训和特殊行业的AR眼镜 , 可能两三年内就可以商业化成功 。
有未来、迎风口的赛道本就是争相抢占的标的 , 再加上有如此雄厚群众背景的创始人 , VC想押 。
第三 , 势能回来了 。
2020年3月 , 直播间成立 , 4月在抖音开了第一场电商直播 , 创造了超过1亿的GMV , 小龙虾就卖出20万盒 。
交个朋友一开始收割流量与收入是情理之中 , 但两年多时间 , 从7个人发展到1400多人 , 就是标准的创业成功了 。直播从一周一播到了一周7播 , GMV也超过了100亿 。
而罗永浩与黄贺一直向外界传达的 , 都是老罗直播频次的下降不会影响GMV 。罗在采访中也对此相当自豪 , 提到过去半年多 , “我已经把自己出镜直播的时长 , 控制到公司总直播时长的百分之三以内 , 但销售收入和利润整体还在增长 , 这在全靠大网红、大主播支撑销售的直播电商行业里绝无仅有 。”他认为这是一个基本成功的转型尝试 。
但目前来看 , 并不能保证观众是不是冲着罗永浩的存在与他本人会直播这件事涌入交个朋友直播间 。这还要看罗永浩此次离开后 , 交个朋友的收入与利润了 。不管怎样 , 这是一次在亿万网民见证之下的赤裸裸的“成功”与“真还” 。
第四 , 揣着“伟大梦想” 。
他的胆量够足 , 格局够大 , 这样的人要成 , 至少也是瞄着雷军、黄峥级别的成去的 。谁不想投到一个伟大的创始人 , 由一家伟大的公司定义自己的投资呢?
“VC恨死罗永浩了”首先 , 你真的顺势了吗?
这又分两层 , 一层是外部的势能 。站在当下 , 直播的势能显然远大于AR , 因为直播的势是确定性的势 , 是罗永浩占得先机的势 , 做手机欠下的6亿 , 罗永浩通过直播2年多就还完了 。
再者 , 罗永浩是妥妥的带货一哥 , 哪怕是刚刚过去的5月抖音主播带货榜 , 罗永浩直播间依然以3.75亿元的带货成绩高居榜首 , 而且 , 他已经连续5个月霸榜了 。也就是说 , 只要罗永浩坚持带货 , 他的入库现金只会越来越多 , 未必比再创业少 。
另一层是个人的势——优势 。
人们都知道罗永浩的独特优势是会说话 。他的会说话 , 一方面是形式 , 一方面来自于他骨子里那股劲儿 。小时候 ,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念了他的作文 , 骂他哗众取众 , 罗永浩直接反驳 , “我只写给你一个人看 , 而你念给了全班五十多个人听 , 你这才是哗众取宠 。”
他还可能是中国最早期尝试咆哮脱口秀的人 , 因为夹杂大量“他妈的” 。他喜欢情怀 , 骄傲 , 却不乏真诚 。早年讲课的视频片段被学生偷偷发到网上 , 引发了一些年轻人的追捧 。他说 ,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永远年轻 , 永远热泪盈眶” , “不被嘲笑的梦想 , 是不值得去实现的 。”往往说到对未来憧憬、还处迷茫的学生的心坎里 。
罗永浩讲话的这些特质 , 无一不在这一时代下带给他巨大的光环与关注 。
我们看看当下这个语境 , 社会在奖励会说话的人 。
前有郭德纲与众弟子凭借一张嘴 , 养活起德云社;后有各种脱口秀层出不穷 , 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 不少脱口秀明星身家急速攀升 。这都来源于大众热捧、社会认可 , 以及流量势力裹挟下的商业利益 。
罗永浩偏偏要放下自己最擅长、最容易被社会奖赏的东西 。
再者 , 时间长 。
他一上来就告知外界 , 至少要等5年 , 这对当下的投资人 , 毫无疑问是很大的耐心挑战 。
这一选择艰难 , 短期看不到收益 , 最重要的是 , 前有大厂资源深厚 , 入场即焚创业公司;后有不断兴起的创业公司 , 都想在这个现在看来少数有前景的行业中 , 分得一杯羹 。
这样想来 , 哪个拿出真金白银的投资人不顾虑?
第三 , 如果不得不投 , 决策因素很大程度会有这一条:怕错失 。
让VC去定义罗永浩此次的创业 , 我想不少人会蹦出这样一个短语——不想错过的风险 。
不想错过自不用提 , 上述罗永浩的优越条件 , 当然让他们不想错过 。但是 , 风险二字 , 想必也是大家的共识 。老罗身上有着最为让风险投资不敢直接将钱塞进他裤兜的原因——非典型企业家性格 。
这是第四 , 企业家的品质 , 放到最后一章展开讲 。
“高贵的品质”基于对文艺青年的身份认同 , 无论审美、思维、理想乃至更多角度 , 我对罗永浩的行事作风都可以共情 , 甚至乐于赞美 。
他在两年前GQ的采访中否认自己是文艺青年 , 理由是虽然自己会冲动 , 但并不是不理性 , 并且也并未因冲动做出过不可挽回的事情 。
但对此我不能认同 , 从很多细枝末节 , 你仍然能看到他的不稳定、随性 。一个现成的小例子 , 昨天 , 他在自己的公众号转载访谈时 , 标题中标注着“无删节版” 。
从审美上说 , 它约等于电影的“导演剪辑版” , 也很像朋克专辑封面贴的“脏标”——这样一个自我揭发、自我暴露的标签 , 这非常酷 , 对吗?
但是 , 不好意思 , 我是一名商业作者 , 罗永浩是一位企业家 , 以这个标准看 , 却让我觉得拧巴 。一位企业家 , 有必要轻易打破与作者在一篇重要稿件上达成的共识吗?
如果细究拧巴的点 , 就在于其“情绪化”的做派 , 与企业家这个身份不适配 。
好 , 既然本文放进《书袋》栏目了 , 贵贱得掉个书袋出来 。我们从李泽厚的那本《李泽厚话语》谈起罢 , 此书从李泽厚的各类著作中精选了300余则话语 , 其中有个段落关于“情感” , 原文是这么讲的:
我现在提出一个想法——我提出人的本体是“情感本体” , 情感作为人的归宿 , 但这个“本体”又恰恰是没有本体;也就是说 , 以前的一切本体 , 不管是“道”也好 , “心”“性”也好 , 或者西方的“理性”“存在”也好 , 都是构造一个东西来统治着你 , 即所谓权力—知识结构 。但假如以“情感”为本体的话 , 由于情感是分散的 , 不可能以一种情感来统治一切 。所以恰恰是这种广泛性的“情感”——对“天、地、国、亲、师” , 即对自然和人际的和谐认同的种种情感——可以构成某种人生的归宿和最后的实在 。
回到“天、地、国、亲、师”的传统 , 我所说的“国”不是政府 , 也不是政体 , 而是“家园”“家国” , 是Country , 不是State 。“亲”不仅仅指父母亲 , 可以扩而广之 。“师”当然也不单是老师 , 还包括朋友等 。这个“天、地、国、亲、师”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意义寄托之所在 。
在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之后 , 再来构建形而上学的本体 , 似乎不大可能 , 也不必要 。但人又总还是要追求和谐 。归宿在哪里呢?归宿到人际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 也就是归宿在我所讲的“天、地、国、亲、师”里 , 不也很好吗?这完全是一种情感的归宿 , 而不是政治、社会的 , 甚至也不是思想的 。
注意 , 按上述说法 , 人的本体是情感 。为什么情绪化的罗永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真诚的人?因为情感、情绪都更加贴近人的本体嘛!
但我想论述的问题是另一条 , 即“情感”和“理性”的差异 。“理性”也好、“存在”也罢 , 比较好懂 , 就是李先生说的 , 它更像是一种道、法 , 是用来约束自己、驾驭自己、统治自己的 , 所以可以说 , 理性是一种权力 , 也可以说 , 权力是理性的赠品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 , 喜欢讨论方法论、理念此类问题?本质上还是希望藉此获取一种可行使的权力 , 进一步稳定地驾驭企业 。
而情感不具备权力这个附加值 , 正如原文所述 , 情感是分散的 , 它无法被稳定地使用 , 不能用来统治任何事物 。
同时 , 李泽厚认为情感的归宿应当指向“天地国亲师” , 换个简单的说法 , 指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现没有 , 情感是归宿 , 你无法以它为路径抵达任何目的了 , 包括经商创业 。
所以 , 昨天的访谈中 , 令我最不忍的是这番话:
“我的道德水准、自律性、知行合一这些 , 肯定是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人的 。对我要从事的事业和我的长期目标来说 , 这些特质说不上是好是坏 。一些放在知识分子身上显而易见高贵的品质 , 放到企业家身上很可能就是毫无必要的思想包袱 , 会给公司运营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再比如做品牌和口碑建设的时候 , 这些特质又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力量和优势 。但不管好坏 , 带着这些特质创业 , 应该就是我的宿命吧 。”
文艺青年也好 , 知识分子也罢 , 这是罗永浩的来处 , 是他的身份认同 , 也是他挥之不去的掣肘 , 我想说 , 正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高贵的、知识分子式的品质 , 才会致使一位企业家经常不合时宜的行为情绪化、不稳定 。
【创业创新|“VC应该爱罗永浩的呀”】所有人都懂 , 科技创业的商业模式远比直播带货复杂 , 它需要罗先生做到更加充分的企业家身份认同 , 那些品质不是特质 , 更不是用来豁免的特权 , 不要用“不管好坏”来搪塞 , 如果你打定主意去做企业家 , 那它就是坏的 , 错的 , 如果罗先生的知行合一真的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话 , 就请务必知悉这一点 , 祝你好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