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道德经》反观自我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从《道德经》认识了老子,也就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叫做李耳的老者。他是第一个讲“道”的人,他将“道”传扬天下,望天下之人都能领悟“道”的真谛,故而他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之第一人。《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其朴素的言语、豁达的观点,囊括了老子那些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理、养生之道的智慧。点点滴滴无一不透露出老子对生命无常、人世纷争、自然规律、世情人性的洞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正因如此《道德经》也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为起始,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故而被称为《道经》;下篇从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为起始,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治国谋略之智慧,又被称为《德经》。
十数年以前,当我第一次全文读诵《道德经》的时候,总觉得高深莫测、晦涩拗口、深奥难懂,只是单纯地喜欢其中的一些句子。确实,《道德经》里有很多句子,句式整齐押韵、修辞生动又富涵哲理,读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感染力。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还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那个时候读来,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其中之深意。而今,虽不敢说历尽人世沧桑变化,但也算是几经沉浮起落、倍尝人情冷暖,再细细读起《道德经》时,当初不能读懂的现在不仅能够读懂体会其中深意,甚至能够通过这些处世哲理,看到一些事情发展的走向,洞察出一点点人心人性的本质。这些年,我读着《道德经》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平凡与不平凡的岁月,一句句朴实的言语支撑着我走过那些黑暗迷惘、绝望难熬的时光,心竟然在往复纠结中渐渐平静下来,人忽然之间也变得通透、豁达、从容、宁静。
昨日,我先后与好友丽丽和平姐聊起了一些话题,之后随手再度翻阅《道德经》,看到有的章节,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早已泪流满面,它给予我触动之深实在是所料未及。
很多朋友都曾与我聊起过《道德经》,他们说得最多的话竟然都是,何为“道”?我哑然,反问之,他们也说不出个其所以然。是的,古往今来多少高人大德对“道”的领悟参悟有过诸多不同的理解,也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真正领悟其精髓,也很难找寻到标准答案,何况我区区一小女子,又岂会得“道”之真谛,我也不过是在多年沧桑阅历中悟得一点点对生活的感悟罢了。然而,佛家有云:“天下众生皆是佛,谁是佛,我就是佛”。那么同理,是不是心中有“道”,自己就是“道”,心中无“道”,即使四处寻求也不可能得“道”呢?
当我们执着于追求外在条件和物质世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自身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心。贪心起、嗔心重、痴心迷,随之人也就渐渐偏离了内心的轨迹,常常使自己处于焦灼、烦躁、不安的状态。人变得抱怨吐槽牢骚成风、生活被阴霾苦闷压抑占据,当你沉迷于各种算计、计较各种得失的时候,你早已不是你了,或者说你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都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人的欲望超过了界限,不但想要的无法得到,就连已拥有的也会失去。所以,人只有放下执着,摆脱欲望束缚,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得以清净、世界得以安宁,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透过《道德经》反观自我】只是,往往人身处高位、繁花似锦的时候很少会去想这些问题,但当历经风雨波折、备尝人情冷暖之后,回过头时才会渐渐看得清、看得明。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曲折行进的过程,我们谁也无法说清前方的路是怎样的,也无法预知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能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面对发生的事和遇到的人,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得失祸福,把握处事为人的原则和分寸,凡事不必刻意强求,也不必费尽心机去攫取,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享受平静安宁的生活,否则终会物极必反。
推荐阅读
- 是的,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
-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笔记(3)
- 《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世界需要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 读书记(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散记五)
- 《世说新语》里出现的那些逗比和脑残
- 小说|小说 | 谜踪记
- 绘本讲师训练营【6期】10/21阅读原创《阿莫的生病日》
- 2016-10-31《让未来现在就来》-彭小六
- 《醫.道》第246章
- 腾讯云原生数据库TDSQL-C入选信通院《云原生产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