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前古镇

仓前,杭州城西面,一个古老的江南小镇,一个典型的水乡小镇。

早些年,仓前的大街是一条长长的半边街。东西走向,北边是房屋店面,南边临河,临余杭塘河,没有房子,中间是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所以是半边街。这个早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而再早是什么个样子,我也不太清楚了。我是七三年这年到的仓前。到仓前的第一天就住在章太炎的故居,当然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那里的一部分是仓前供销社的旅馆,另外还住着好几户人家。

【仓前古镇】 那时整个仓前公社的人管上街叫到仓前去,到仓前去就是指到仓前这条半边街上去。整条街西起城西桥头,东至仓前粮站,大概有二里多路长。但是大半是住着人家,并不多是店面,真正繁华的一段是从圣堂弄口西面一点仓前供销社开始到东面的药店这几百米长的一段。而这不长的几百米街面中,却有着一些比我说的早些年要早得多得多的长长历史。

就先说章太炎先生的故居,它处在长街的中间地段,门口建有一门面宽的廊沿。大门进去是深深的弄堂,很暗,两边住着几户人家。而大门西面的街面也是章太炎先生故居的一部分,当时好象是个搬运工会,他们的工人负责河运货物的上下船。那时候仓前还真是个江南水乡,来往的货物大多靠水运,就连结婚取老婆都是用船接的新娘子和嫁妆,而货物要上下船大多是靠人工背的。到后来知道要保护文物了,也知道章太炎先生是个大大有名的国学大师了,才改回来成为章太炎先生的故居的。那时还收购了一些木椅板凳等民间器物,又把房屋翻修一新,这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居的样子。

章太炎先生故居再往西几个店面,有一个做豆制品的作坊,大门朝南,屋子向北有好几进深,里面几进住着人家。临街的一间就是做豆腐的作坊,二层楼的木结构建筑。店门口也建有廊沿,比章太炎先生故居门前的廓沿要长一点。据老一辈人讲,这个豆腐店还很有名。倒不是这里的豆腐做得特别好吃,只因为清朝慈禧太后的时候,这里出了个很有名的老板娘,小名叫小白菜。传说有一年的端五,豆腐店的老板娘小白菜,在自家二楼临窗绣花,一边看着窗外余杭塘河里热闹的端五龙舟胜会。不巧这时县太爷的公子刚好也看龙舟路过这里,不巧又让这公子爷看见了临窗看龙舟的美赛天仙的小白菜,于是就引出一段千古奇冤——杨乃武与小白莱的故事。七、八十年代,那里还一直在做豆腐。

豆腐店再往西一段,是圣堂弄口。这里估计当时和老余杭的观音弄口差不多,是仓前大街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早上弄口都有一个摊位,虽说没豆腐店、小白菜来得有名,但是只要经过宣传包装,估计也会出名的。这是一个及具仓前特色小摊:冷板羊肉摊。一个大砧板,每天一板用十多年老汤沌的上好冷板羊肉,一把大刀。但凡有生意,一刀下去,拿早已备好的新鲜的荷叶(有时也用蕉藕叶)一包,用几根稻草一捆,羊肉里还夹带着荷叶的清香。据说那时羊杂碎是卖不起价钱的,所以收拾在一起煮一大锅自家吃,这也许就是现在仓前羊锅节捣羊锅的滥觞了。

长长的一条街上有廊沿的地方只有三处,一处在章太炎先生的故居,一处在豆腐店门口。说起另一处来,比这两处加起来都长,大概有几十米长一段,在章太炎先生的故居东面一点。想来以前是一处商贾云集的热闹所在了。就是到了早些年时,那里也还很热闹,有每天早上排长队的肉店,还的一家药店。廊沿走完再往西一点点,还有个打铁铺子,铺子对面是轮船码头,每天早晚都有两班去杭州的客轮。虽然那里的生意是肉铺最好,不过论起名气来,药铺要比肉铺有名的多。只因为传说中这个药铺卖过一种叫做砒霜的药,这个药没治好人,倒治死了一个叫葛品连的豆腐店老板,于是这个叫爱仁堂的小药铺在清朝时就变得很有名了。葛品连是前面说到的叫小白菜的她当家的。

半边街的最东边是仓前粮站,在当地也是个很有名的处所,再往东还有仓前茧站。就是半边街前的那条河也是很有故事的,至少每年的端午四方八乡的农家都会聚过来赛一赛龙舟的。

最近因有事又去过几次仓前,仓前的半边街还在,还是半边。只是老街后面那条平行的马路如今成了新街,繁华都已转至新街。老街虽在,只是变得十分的破败不堪,零星地还有几户人家住着,也多是几个上年岁的老人,有的房屋已经破塌。只有章太炎先生的故居还是那么齐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