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忆】东津老街

我1975年参加工作。首先是在银行当通讯员,每天骑个自行车,到大大小小的单位送结算票据,这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多。然后转入当出纳员,每天重复着收付大量现金,扎账时分文不差的繁琐劳动。

到70年代末,不到20岁的我,还兼管金库。某天,我在金库盘点时发现,零钱不多了,就向股长汇报。由于我们服务的商业比较多,商家都会找我们换零钱,因而,没有零钱兑换是不行的。没零钱时,我们一般要向上级申请调拨,但有时上级库存也有不足的问题。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到乡下去兑换。

1,行话“换分子钱”

所谓换分子钱,就是用大票子换硬币,当时的大票子最大面值是10元,硬币是1分,2分,5分三种。银行之间也有相互调剂的,但一般就是下乡找供销社兑换。

我们一行两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带上现金一千元(最多2千),当时月工资30元,十分小心的上路了,去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2,古老与繁华

我们骑车来到襄阳城南一个小码头,然后坐“对河船”到对岸,据目测,这里河道只有15O米宽,对岸就是东津老街。

东津是楚国人修建的“东津戍”,年代与襄阳城相当(2600多年),是对抗周朝樊城的。

东津水系发达,据多条河流之“要津”。这种冲积平原,沙土肥沃,生长的花生,芝麻,西瓜都是上品,更是“襄阳大头菜”的主产区,养活着多家酱品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明清时期的繁华商业。

东津当年应该叫襄阳县东津镇,不知什么原因,东津镇政府搬迁到老街以东去了,老街显得冷落了不少,名字也改为“东津老营”。但过去的老房子很气派,商业仍十分繁盛。人们更喜欢在这里做生意,因而,我们与这里的供销社有默契。

来到供销社,只见柜台有一米多高,柜台木料结实,油光发亮,上面有算盘,马灯,卖布的尺子等物件,其中一杆大称,铜秤砣上还有字。柜台下有门,上着锁,里面放着整理好的硬币,都是用白纸包装,一百枚一简,十简一捆,符合银行的要求。我们也不必“细点”,只点多少捆就行了,然后付款兑换,交易完成。

3,偶遇亲戚

我们裝好沉重的硬币,骑车往东,准备到镇上坐公共汽车回单位。逢集,沿途都是卖东西的,使不宽的街道人头攒动。

我们只好下车推行,走到一个菜摊时,卖菜的小伙子拦住我叫叔,我十分惊讶,又十分警惕,他急忙解释:姓倪,到我家拜见奶奶,见过我。我想起,过年时是有倪家老少爷们四个人,来给我姑母拜年,对这个小伙子也有点印象。(我姑母有过短暂婚姻,丈夫姓倪,早亡,生育一儿,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姑母投靠哥哥,一直与我们生活,对自己的儿子绝口不提)。

见我认了他,他热情邀请我们到家喝水,拗不过,来到不远处的倪家。他又忙着把家人都叫回,见我这个叔。他父亲己有48岁,比我大28岁,我叫他哥,他生有三个儿子,老大己结婚生子,搬到镇上住了,老二就是把我带回来的小伙,他与我年龄相仿,老三在上中学。这期间,已做好了两碗荷包鸡蛋,每碗都十几个,非要我们吃!我们平时吃荷包蛋,一般一人一个。生病时也才二,三个而已。

【【老城旧忆】东津老街】吃过鸡蛋,任务在身,匆匆而别。可如今,又长期没有联系,姑母早己逝去,这门亲戚也就没有往来了。但愿你们一家平安幸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