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女神的光环为谁而亮(二稿)

#54

观点二:研究形式类信息,不要过分沉醉于内容式信息

上文讲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就像一个个光源一样,可以让人们更加看清世界。但是,只
【知识女神的光环为谁而亮(二稿)】有照明良好的环境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内部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样的信息输入,最后大家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是千变万化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在我们吸收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都有很多的预先判断和喜好因素糅杂在里面。就像一块凹凸镜一样,光线透过去之后,能否在脑中成成像,能否成像清晰
都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真正的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有两个要点
1. 凹凸镜越透明越好---尽量减少预判。
打个比方,我们在决定看什么微信文章推送的时候,看到了标题,我们就差不多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最后,我们点开的文章都是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文章,我们的观点只是
被又一次地认证了而已。但是,真正寻求认知突破的人,应该勇于挑战自己的潜意识里的假设,不破不立。比如,追求财富自由的人,他们的前提可能是:人必须要
有充足的钱,恰好过得去的钱是不能让我幸福的。父母在督促你回房间学习,别打电脑的假设是:打电脑不算学习,只有坐在书桌前对着教科书才算学习。
还有俩个小游戏来验证我的观点:人会下意识的给出假设,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假设是什么,然后质疑推翻它,事情就会有转机。请问:如何用一条水平的线穿过两个垂直分布的圆点(冒号状)?我的教授给出答案是:假设线足够粗,同时覆盖了两个点。这个答案挑战的就是对线的定义。你想到了么?
另一个小游戏是一笔地连接九宫格状分布的9个点,试一试呀~

知识女神的光环为谁而亮(二稿)
文章图片
题目
当时遇到这道题的时候,我们班足足想了20分钟,全部没想出来。然后........老师给出了答案。


知识女神的光环为谁而亮(二稿)
文章图片
答案之一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别只在九宫格范围内连线,因为那样必定失败。


知识女神的光环为谁而亮(二稿)
文章图片
题目中从来没有提到,线只能画在蓝色区域。但是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就预先加上了这个条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
所以,我非常强调不要预判,不要给自己加太多的假设,让自己的凹凸镜带着颜色。
2. 距离
学过初中科学光学这一章的孩纸们就会知道,决定能否清晰成像的关键在于距离...蜡烛与凹凸镜的距离和凹凸镜与投影板的距离。而不是用什么类型的蜡烛,用什么牌子的凹凸镜。这么简单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却很多人都忘记了。
蜡烛的烛光就是一个光源,代表着实打实的知识,比如世界上有二十四个时区,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距离则代表着形式、框架,比如:为什么我们需要分时区?适用于什么情况?
为什么(why)比是什么(what)要重要的多。
因为总是关注what的人,一直是个消费者,不管他消费的是电影、动漫、电视剧...还是被捧到天上去的读经典、听网课、听分享。他只是一个非常用功的搬运工,把知识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搬到自己的脑子里,整整齐齐地垒起来。
然而关注why的人是生产者,他清晰地知道他的目标和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所以,他做什么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他能有有决断去有所取舍地收集信息。有些技能培养到30%就行了,有些技能要到80%才够格。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说生产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框架力,就像知道在什么规则下摆放凹凸镜、蜡烛和投影板是能清晰投像的。有框架力的必要前提就是能抽身出来,随时随地成为第三者。比如,消费者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会把自己沉浸到剧情里面,骂坏人,为好人的落难伤心,情绪随着情节一起一伏。但是生产者在看电影的时候,他有一个分身,一边在看情节,一遍在问自己问题: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拍?导演是如何编故事激发观众的情绪的?.....
那我自己做例子,我最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顺便玩一个游戏:影视作品有多少种方式来表现“一个人走了”这个信息。我观察到:
1. 通过本人对话:“那在下先行一步”
2. 通过近景直接拍摄人开门离开
3.用航拍器在俯拍,一个人离开了屋子
4.用他人对话展示:“小姐已经走了”
5.用关门声暗示
6拍摄另一个人遥望远方的姿态,暗示主人公走远
..........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你,有没有去考虑过归纳过这些?有没有把自己放在编剧的角度?放在导演的角度过?
生产者比消费者长了一点的技能就是这里:他们的脑中有一个框架,知道把知识放在哪里才能发挥作用。就像拉起撒在大海中的渔网,你得找到那根中心的绳子,而不是一个网孔一个网孔地去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