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有赞们的逻辑变了吗?

投稿|有赞们的逻辑变了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科技新知 , 作者丨樟稻 , 编辑丨伊页
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多年 , 从开放走向封闭 , 再重新走向开放 , 这是不由分说的大势所趋 , 随着平台在流量上的互通有无 , 商业秩序势必迎来重塑 。
就在前不久的618期间 , 有用户发现微信朋友圈内的广告 , 已经可以直接可以唤起手机淘宝 , 最大程度地接近完整的交易流程 。显然 , 作为中文互联网的两极 , 阿里巴巴与腾讯正在拆掉横亘已久的墙 。
此事经由媒体大肆渲染 , 颇有几分静湖投石的意味——互联互通激起的涟漪足以成为令场上其他玩家倾倒的惊天骇浪 。
经常被视为“拆墙利空股”的电商SaaS有赞 , 同样在618期间宣布已全面打通小红书平台 , 接入小红书小程序后 , 商家可在小红书内实现交易闭环 。可后者并没有引起什么大的浪花 。
需要补充的是 , 现阶段电商SaaS平台集体入冬 , 以“微信生态第一股”有赞为例 , 不仅被曝出大裁员 , 一年内总市值蒸发超数百亿港元 。
以一窥全 , 有赞的表现也是整个行业的基本现状 。值此节点 , 尽管有马后炮之嫌 , 但作为国内SaaS领域最特殊的一条赛道 , 不妨再议有赞们的沉没逻辑 。
再议互联互通与私域故事被多次提及的互联互通 , 对电商SaaS企业来说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从股价表现上来看是利空无疑:
去年7月14日 , 据外媒报道 , 阿里巴巴和腾讯正考虑逐步互相开放生态系统 。当晚微盟集团尾盘持续下挫 , 现跌超5% , 创下5月以来新低;中国有赞次日股价创60日新低 , 跌幅3.01% 。
此前在2013年11月22日 , 淘宝屏蔽了来自微信的访问 , 但商家可以通过电商SaaS工具在微信平台建立自己的流量阵地 。
某种程度上 , 微盟和有赞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阿里、腾讯互相屏蔽的基础上 。假设淘宝和微信流量打通 , 一部分商户可能会选择放弃经营自己的小程序或者公众号店铺 , 这确实是大大的利空 。
但从更大的层面来看 , 互联互通其实应该是利好因素 , 这里需要提到亚马逊帝国的武装叛军——电商SaaS企业Shopify 。
Shopify存在的基础是美国各大流量平台之间没有相互封杀 , 独立商家有存在的可能性 。他们不必依附于单一平台 , 从多流量渠道获得流量满足品牌曝光的需求 。
国内平台互联互通之下 , 恰恰补全了这个条件 , 即微信、淘宝流量打通虽利空有赞们 , 但未尝不会给电商平台带来更多私域流量 , 帮助有赞们扩展新的增量市场 。
当然 , 流量互通是基础 , 这里还要考虑电商SaaS的核心能力 , 也就是私域流量运营的趋势 。
现阶段 , 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 , 流量增速放缓 , 这已经成为共识 。而另一方面 , 品牌在公域的获客成本正在提高 。
以传统渠道中心化电商平台为例 , 据测算中心化电商平台获客成本提升推动公域流量日益昂贵 , 转嫁到商户身上的经济负担加重 。对于品牌而言 , 持续花钱购买公域流量颇有些饮鸩止渴的意思 。
此外 , 在私域环境中 , 商家可以做到用户精细化运营、用户池更具品牌黏性 。考虑到诸多因素 , 私域运营正成为品牌所必须要抓住的 。
基于此逻辑 , 互联互通是利好的 , 私域故事是好讲的 , 那为什么有赞们落得如此下场?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流量 。通俗点说 , SaaS服务商核心在于服务和绑定品牌商 , 帮助品牌方做好与消费者跨平台、跨部门的连接 , 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流量的导入 。
工具始终是工具 , 如果缺乏流量 , 商家自然不会选择 。这里比较典型的是微信 , 自诞生日起一直是商家经营私域流量的主战场 , 也是有赞们的龙兴之地 。
但当微信稍微表现出对掌控“电商交易闭环”的兴趣——2020年7月14日宣布正式上线微信小商店能力 , 并开放内测申请通道 。在微信小商店上线后 , 有赞股价下跌7.53% , 微盟股价下跌12.76% 。
与之对比 , 由于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对于掌控“电商交易闭环”兴趣较弱 , Shopify可以与Facebook、谷歌同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除了能对接社交平台外 , 还能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现对接 。
而国内主流的流量平台 , 例如抖音、快手 , 却正在不断加强“电商交易闭环” 。有赞与快手脱钩正是基于此 , 可以看到脱钩之后 , 2021年度 , 有赞来自快手渠道的GMV占整体比例降至13% , 之前高达40% 。
此次有赞与小红书合作 , 本质仍是在寻找赖以生存的流量平台 , 但小红书未必不会成为下一个快手 。
有赞、微盟的路径分野黑天鹅乱飞的年代 , 人人都寄希望于找到对抗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 。但遗憾的是 , 万能钥匙并不存在 , 企业能依赖的只有自身的基因是否耐受 。
“一个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个月就被决定了 。此后公司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改变 , 如果DNA是对的 , 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不对 , 那基本就玩完了 。”红杉资本的主席迈克尔·莫里茨说 。
国内电商SaaS平台的基因有一定外来性 , 彼时国外SaaS模式下的造富行动激励着后来者 , 而在以“Copy to China”闻名的国内互联网创业圈 , 诞生了无数“中国版xxx” 。
以微盟和有赞为例 , 在最初分别对标Salesforce和Shopify 。
“一直以来 , 微盟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级服务商 , 成为中国版的Salesforce 。”这句话来自2017年微盟CEO孙涛勇发给公司全员的内部邮件中 。
“有赞要深度对标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易SaaS类产品Shopify , 将在产品技术、GMV、收入全面超过Shopify 。”2018年 , 有赞CEO白鸦曾在面向内部全员邮件中透露 。
由于最初的榜样、愿景不同 , 这也使两者在实际经营中出现路径分野 。
先看微盟 , 2020年定制了“大客化、国际化和生态化”三大核心战略 。比较典型的是大客化战略 , 这点像极了Salesforce 。
根据Salesforce在2020财年披露的Enterprise级别客户(年化收入>100万美元)营收占比显示 , 这部分客户收入贡献持续提升 , 2016财年占比58% , 到2020财年占比达到将近70% 。
可见 , 虽然Salesforce在KA+SMB都有不错表现 , 但主要还是依赖大客户维持收入增长 , 以及保证客户流失率逐年下降 。
除此之外 , 在Salesforce的发展历程中 , 为了应对新入场的SaaS开发者 , 平台从SaaS向PaaS升级转型 , 而微盟也如法炮制地推出微盟云PaaS平台 , 以此加速“平台化”进程 。
这里主要关注大客化的好处 。一是ARPU提升 , 财报显示微盟2021年订阅解决方案客户ARPU为11553元 , 同比增长58%;二是降低流失率 , 微盟2021年客户流失率为23.3%(20年为26.1%) 。
二者合一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LTV/CAC) , 通过预估大、中小客户的ARPU、续签率后 , 得到LTV/CAC比率 , 大客户的投资回报率为中小客户的数倍 , 且大客户单客收入也要更高 。
至于有赞 , 先是可以看到在业务(支付业务和SaaS业务)上和Shopify更像 , 除此之外就是主要客户群为中小企业 。
不过两者也有不同的地方 , Shopify采取的是“低订阅费+增值收入”模式 , 核心收入为增值服务 , 占总营收的近70%;而有赞则是高订阅费模式 , 其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SaaS产品的订阅费 , 总营收占比超60% 。
这造成在面临中小企业流失率问题时 , Shopify的思路是让留存客户产生更多收入 , 即不断推出各种商户增值服务提升单客户价值量 。而有赞的应对手段就显得有些薄弱 。
雪球用户柳知非认为 , 从两种收费模式看Shopify属于“放水养鱼”型的 , 而有赞属于“杀鸡取卵”型的 。
经营DTC和私域 , 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期 。高订阅费如同一道门槛 , 不仅阻挡了小微商户进入 , 而且对已经进入但GMV偏低的商户会形成抑制 , 这正是有赞商户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
当然 , 有赞选择这样的模式或许是公司测算权衡过的 。但从结果导向来看 , 相较对标Salesforce的微盟 , 在如今的不利环境下 , 有着Shopify基因的有赞崩得更彻底一些 。
电商SaaS梦一场没有一家公司的商业逻辑是一成不变的 , 更何况上市企业宏观的环境硬伤发生后 , 企业不可能不作出战略调整 。
3月29日中国有赞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 , CEO白鸦同时发布了内部邮件 , 透露接下来的业务策略是以“做大通用价值”和“深耕垂直行业”为两个核心 。
所谓“做大通用价值”指的是以有赞微商城为主的社交电商 , 这是一个成熟的盈利业务 , “深耕垂直行业”则指的是“深耕以新零售为代表的垂直业务” 。
此前在2021年5月 , 有赞将零售业务的品牌名升级为“有赞新零售” , 将新零售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通俗点说 , 交易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 , 一是支撑交易的平台 , 二是能够让客户光顾店铺的流量 。不管是Shopify还是有赞、微盟 , 他们能够提供的都是前者——支撑交易的平台 。
当线上这些所谓的流量平台自建电商闭环 , 商家被裹挟 , 有赞自然受到影响 , 但还有不受裹挟、并且有数字化改造需求的商家 , 譬如新零售 。
从结果来看 , 财报显示2021年有赞订阅解决方案收入人民币9.74亿元 , GMV为人民币983亿元 , 同比下降5.2% 。其中 , 门店SaaS的GMV为277亿元 , 占比达到28% 。
门店SaaS产品主要得益于有赞对线下商家的发力 。随着有赞新零售的逐步推广 , 门店SaaS或成为有赞订阅解决方案业务的重要驱动 。
此外 , 据公司年度业绩公告 , 2021年有赞建立了KA销售团队 , 为商家提供新零售解决方案 , 说明也有大客化的意图 。
和有赞相仿 , 财报显示微盟2021年智慧零售实现收入4.26亿元 , 占订阅解决方案收入的占比达35.86%;商户数量达6126家(YoY+66.38%) , 智慧零售ARPU为7.0万元(YoY+76.58%) 。
此外 , 近期微盟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2022零售连锁品牌数字化运营研究及策略报告》 , 宣战意味十分明显 。
不过在零售数字化这块 , 有赞和微盟也未必能立身长久 , 两者同样需要面对场上已有的玩家——6月28日 , 腾讯智慧零售正式发布新一期千域计划 , 将更多平台能力开放给服务商伙伴 , 这只是大厂中的一家 。
这里 , 分析电商SaaS还需要跳出企业自身来看 。碰巧的是 , 一方面 , 有赞对标的Shopify遭遇了7个月的连跌80% , 最新市值仅448.69亿美元 , 股价几乎腰斩已完全跌回疫情前 。
而微盟对标的Salesforce , 此前2021年11月股价行至历史最高点310美元 , 市值3088亿美元 。而截至7月8日 , Salesforce股价为175.50美元 , 市值仅为1746.23美元 , 缩水近40% 。
可以看到 , 无论海外还是国内 , SaaS板块的市值都在经历不断震荡、下跌 。根据Meritech发表的《2022 SaaS Crash》显示:
截至2022年5月13日 , 美股过去12个月年营收增速最快的25家SaaS公司 , 公司股价从最高点到现在下滑的百分比 , 最高达82% , 平均为67% 。
此前 , SaaS上市公司市值在疫情期间大幅上升 , 在2021年末达到顶峰 。而截止现在 , 过去6个月成为SaaS历史市值损失最大的时期 。显然 , 整个赛道处在下行周期 。
大环境之下 , 电商SaaS企业股价的大起大落 , 像极了“黄粱一梦” , 当潮水退去后 , 眼下唯一能做的 , 可能只有蛰伏 。
【投稿|有赞们的逻辑变了吗?】参考资料:
  • 亿邦动力《通了!天猫闯入微信朋友圈》
  • 柳知非《同shopify相比 , 有赞到底差在哪里?》
  • 李沐华《Shopify与中国电商SaaS们的同与不同》
  • 最话FunTalk《栖身在巨头之下》
  • 星辰科技随笔《关于Salesforce的9个基本事实》

    推荐阅读